首页

红岛街道西大洋社区:靠海吃海“吃”出富民新名堂

文明智慧

沿着岙东路一路向南,距离红岛街道中心不过十分钟车程,就来到了红岛渔港码头,其北侧就是西大洋社区。站在码头向南望去,海水在春日的照耀下漾起粼粼波光,蜿蜒的胶州湾大桥近在眼前,渔民们正在装卸海鲜,人们生活安逸富足。由于毗邻胶州湾,西大洋居民们自立村起就以渔业为生,从原先的鱼虾捕捞,到现在的贝类养殖、休闲渔业,西大洋也正以蛤蜊节、红岛渔港码头打造现代化渔港经济区。

西大洋

靠海吃海过上好日子

600多年前,赵氏先祖来到了胶州湾北岸最南端的海岛,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他们靠海吃海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族群繁衍生息、逐渐壮大,形成现在的西大洋。青岛西大洋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红岛水产养殖协会会长赵宗伟是土生土长的西大洋人。77岁的他从18岁就从事捕捞作业,用他的话说,“一辈子都在从事渔业”。1957年,赵宗伟从学校毕业,种了一年地后,开始出海捕捞,就此开始了和渔业的不解之缘。上世纪60年代时,村里的经济还不发达,只有一艘机船,其余的渔船全部都是木帆船,虽然工具还不算先进,但是勤劳的西大洋人已经开始对海洋的探索,从胶州湾到威海乳山、浙江舟山,渔民们的渔船逐步走出家门、开赴远海,将新鲜的鱼虾千里迢迢送回红岛。到了70年代,西大洋的机船增加到6艘,捕捞也在此时迎来繁盛期,当时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力都在海上,与之相应的,织网、纺绳、钉船等一系列配套产业也一并发展起来,村民们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90年代,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养殖业的渔业政策,西大洋的居民们开始投身蛤蜊、海蛎子等贝类养殖。为了规范养殖,1999年,红岛水产养殖协会成立了,担任会长的赵宗伟和来自周边的百余名会员聚在一起,一同为水产养殖出谋划策。他们对各个社区的有渔民进行有效管理,引导渔民依法养殖、稳定生产,并帮助他们以合适的价格购进优质蛤蜊苗。为了科学养殖,协会邀请海大研究所、黄海研究所的专家指导渔民通过轮养、兼养等形式科学养殖。在协会和渔民们的一致努力下,水产养殖迅速发展为社区主导产业,一并带动了社区乃至周边居民就业。 

蛤蜊节一天迎上万游客

2004年,在西大洋社区的西南近海地带,首届红岛蛤蜊节正式开幕了。由于每年春夏之交,正是胶州湾蛤蜊最为肥美的时节,渐渐地来红岛挖蛤蜊便成为了备受周边市民追捧的短途旅游项目之一。“每年五一前后的蛤蜊节一开幕,我们的休闲渔村每天便需要接纳上万次的游客。”社区两委成员赵咏梅说,蛤蜊节每年持续时间大约为一周到半月不等,那时随时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游客穿着水靴,拎着水桶,拿着小铲子来到赶海区,挖掘海滩上的各类海鲜,挖蛤蜊、捡海菜、拾海螺,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赵咏梅介绍,迄今为止,社区已经成功举办了15届蛤蜊节,通过每年蛤蜊节开幕和设立的近百个摊位,不仅逐步带动了社区餐饮业和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也让更多人有了不一样的海边生活体验。此外,为了纪念红岛蛤蜊节多年来的发展变化,社区还自发印制了邮票珍藏册,其中包含了胶州湾内各类海鲜、休闲渔村内的各类景点及不同主题下的蛤蜊节文化展演等,让蛤蜊节逐渐成为了社区的新名片。

与此同时,作为蛤蜊节主办场地的红岛休闲渔村,也逐渐成为了社区休闲渔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这座三面环海,一面临陆的红岛休闲渔村规划总面积约为3600余亩,其中陆地面积约1400余亩,赶海滩涂面积约2200余亩,开发海岸线约长2.8公里,沿线还分布着汉武石船、海天一线、将军石、娘娘神洞、仙泉台等十余处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了观光美景、赶海拾贝、享受渔家美食的一站式休闲娱乐服务。

将打造特色渔港经济区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提出推动形成十大沿海渔港群、93个渔港经济区,胶州湾渔港经济区赫然在列。胶州湾渔港经济区规划期内以红岛中心渔港、胶州东营一级渔港为基础,推动形成集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商贸、休闲渔业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

在红岛休闲渔村沿线一带,几艘大船停靠岸边,这里就是红岛中心渔港,居民们称之为渔港码头。赵宗伟回忆,红岛渔港码头建立于1979年,可谓见证了西大洋的沧海变迁,在此之前船只都是停靠在各村边的海湾。“出海使用木帆船的时候,要根据潮流变化安排出海、返航,后来有了机船就不再受潮流变化影响,可以根据需要出海了。现在捕捞减少了,社区要发展捕捞、养殖之后的第三部曲:休闲渔业。到时候渔船变成休闲船,码头也会变成海陆联动、集旅游、餐饮于一体,我们这里会建设成渔港经济区,将来的发展不可限量。”谈起渔港码头的发展规划,赵宗伟眼中充满了希望。

球

门球成社区特色运动

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修建的人工草坪上,五六个人正挥舞着手里的长杆打球,远远一看好似在打高尔夫,走进一看,场上却没有球洞,而是多了3个微微拱起的门洞。“这叫门球,规则很简单,也很有趣。”正在打球的社区居民赵芝芳说,场上共有10个按照顺序编好的球,他们按照球的颜色分成了红白两队,队员每人1球按顺序交替击球,当通过地上的拱门时记一分,击打中中间的柱子时则记五分,最终总得分多者获胜。赵芝芳说,她打门球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了,以前社区里没有专业场地,只能自己动手除草在土路上打球,而现在社区重新修建了文化中心,不仅配备了篮球场和专业健身器材,还给他们这群爱好打门球的老年人专门修建了人工草坪,自从有了新场地后,他们几个人每天上午都回来打上四场,过过球瘾。 

赵芝芳告诉记者,平日里她不仅喜欢打门球,也很喜欢跳广场舞,感觉自己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了。“社区里还有各种大鼓队、锣鼓队、舞扇队、秧歌队、啦啦操和模特队等,只要社区或街道有活动,都会看到这些队伍的身影。”赵芝芳说,社区还建了日间照料中心,没事她还会来这里打打扑克,下下象棋,与同龄人聊聊天,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

链接西大洋立村已600多载

赵信、赵允二人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到阴岛(今红岛)择地而居,取村名为“赵家村”。清光绪年间,因村的位置近海,又在“东大洋村”的西边,所以更名为“西大洋”。1766年以前,全村都姓赵。至1946年,又增刘、肖、郭、杨、孙五姓,至1978年,又增于、王两姓,至今又增姜 、朱、张、李、程、侯、孔、曹、任十姓,现在全村共有19个姓氏。2004年,村改社区。社区总面积约3.04平方公里,共有居民4279人,1720户。

(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