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岛街道宿流社区靠海吃海过上好日子

水清海岸

靠近海边有什么好处?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大盆的海鲜。在红岛街道宿流社区,除了有大盆的海鲜,还有应“渔”而生的渔岛文化。以前的宿流人靠打鱼为生,随着经济条件不断改善,渔民们逐渐从原始的渔业生活中走出来、走下船舱走进工厂上班。以渔为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先前的渔岛文化通过居民们的努力保留下。近年来,宿流社区通过建设渔岛记忆博物馆、重制鱼皮鼓、复原曲牌等再现几百年来的渔岛生活,让渔岛文化大放异彩。

红岛

沧海桑田 生活巨变

以前的宿流社区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渔村,由于土地少丘陵多,这里的粮食产量不足以支持居民生活,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居民们甚至得靠国家补助粮才能勉强果腹。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宿流人纷纷选择靠海吃海、出海打鱼。“那时候没有条件,几个村民搭个帆布船,就出海打鱼。”64岁的吕明敏是宿流社区老土著,为了养家糊口,几十年前他跟着生产队的帆布船出海打鱼,航行的路线近到烟台、龙口,远至辽宁葫芦岛。

1998年,宿流社区的渔业达到空前盛况,社区的大小船只加起来有500多条,条件好的居民甚至有了机械船。后来随着渔业资源减少,居民们不得不转行。凭借环绕胶州湾的优势,宿流社区居民开始了水产养殖,每年开春他们便在海底种上蛤蜊苗,等到蛤蜊养肥后他们便拿到市面上去售卖,水产养殖让居民们在远洋渔业日渐衰落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不错的收入。

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宿流社区不少居民也慢慢开始向二、三产业转行,他们走出船舱进入机械厂、服装厂、水产品加工厂,实现了从渔民到工人的角色转变。吕明敏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集水产品养殖和食品加工于一体的红福集团落户宿流社区,不少熟悉海货的居民收起渔船、走进工厂,成为了每月拿工资的工薪一族。后来,青岛太平洋恩利公司也在宿流社区建设工厂,并投资建立了大型现代化的国际食品加工工业园,为社区居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文化生活 精彩不断

经济条件好了,精神生活也得跟上步伐。红岛经济区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宿流社区文化志愿者李知林介绍,目前宿流社区有宿流百乐合唱团、宿流渔家乐柳腔剧团、宿流社区艺术团、红岛凤鼓团等文化队伍7支,其中演职人员128人、灯光师2人、音响师2人、服装管理人员2人、舞台后勤部8人,形成了共计140多人的演出队伍。近年来社区各文化队伍从单一的中小型汇演,到综合性的大型演出,从本社区到省市区,共演出38场,演出节目46个,其中还包括原创作品 《鱼鼓唤醒500年》《渔家四季发大财》等8个节目。今年宿流社区还举办了首届市民艺术节,从节目内容到节目编排,从灯光音响到舞台,均达到了青岛市一流水平,前来观看的观众达到6000人,16个精彩的节目得到了各界一致好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给观众们献上精彩的节目,社区的多支文化队伍常年活跃在社区内,每周一、三、五排练戏曲类,二、四、六排练舞蹈音乐类,社区里天天有歌声,月月有节目。 2018年,为进一步打造“快乐宿流人”这一文化品牌,宿流社区投入了33万元用以制作道具,购置演出服装、音响灯光设备,以及举办各种文化体育大小活动。目前无论广场还是室内演出设备,宿流社区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环境美了 居民欢喜

走进宿流社区,车辆在宽敞整洁的道路上行驶,社区内大大小小的巷道都也铺了全新的水泥路面,而在3年前,宿流社区居民们出行还有着“出门两脚泥”的困扰。“以前只要一出门,就别想鞋子干净着回来。”吕明敏说,天气好的时候出门就沾点土而已,要是遇上下雨天,一出鞋底就会粘上厚厚的泥巴,有的时候鞋子都会直接陷进泥里。2015年,宿流社区开始对社区路面进行全面硬化,将居民门前的路基压实,重新浇筑水泥面层,同时对道路两旁进行绿化,一改居民出行难题。

说起近几年来的社区环境变化,吕明敏感慨颇多。他告诉记者,在社区的西南方向,有一大片荒滩“臭”名昭著,居民们称之为“西南荒”,几十年来那里一直无人打理,夏天的时候蚊虫乱飞,水沟散发出的臭味让附近居民不敢开窗,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为解决“西南荒”这一老大难,宿流社区重新规划治理,动用挖掘机将地底多年淤泥与垃圾重新挖出,垫上基石,重铺路面,安上健身器材,曾经的“西南荒”焕发生机,摇身一变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小广场,每逢闲暇时候不少居民来此休闲娱乐。“西南荒”只是宿流社区美化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宿流社区还建立了多处休闲广场,其中装有健身器材的便有4处,如今社区面貌已经焕然一新。2016年,宿流社区召开了社区改造动员会,改造工作正式启动。宿流社区是红岛街道第一大村,人口多想法多,改造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但在社区的宣传和动员下,宿流社区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了95%的签约率。

看点:新建博物馆留住老故事

说到博物馆,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出古老、遥远等字眼,然而在宿流,也有一座博物馆,它所呈现出的氛围则是亲切、熟悉。2016年2月,投资60余万元的宿流渔岛记忆博物馆开始筹建,2017年4月正式开馆,展陈面积500平方米,库房40平方米。馆内共收集藏品2003件,展出展品639件、挂件193件、照片80副。渔业用具、渔船模型,手摇式纺车、斑驳的木制风箱、满布生活印迹的古老器具……这些藏品全部来自于社区收集和居民捐赠。宿流渔岛记忆博物馆从开馆距今已接收参观单位20多个、观众3000余名,近日还被评为第二批全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十百千”示范点。

除了博物馆中的展品,在宿流,还有一样物件不得不提,那就是鱼皮鼓。早期的宿流人靠打鱼为生,海上没有乐器,聪明的先祖们就地取材,选用皮厚的鱼类如河豚、鲨鱼等,将鱼皮加工后蒙在竹筒、竹碗、木盆等捕鱼用的工具以及腌鱼用的坛子、罐子上,制成了极具当地特色的鱼皮鼓。与之相应的,还产生了鱼皮鼓曲牌和渔鼓曲牌。为了挖掘、抢救、保护青岛胶州湾沿海一带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曲牌,李知林从两年前就开始进行复原和创作,现在已复原了最原始的无音乐伴奏的渔公号子《鱼鼓唤醒五百年》、五梯音阶的《最早的红岛人》,目前这些曲牌已进入排练阶段。“我们会争取早日把红岛地区鱼皮鼓这个民间优秀的渔家历史曲牌重放异彩,传承下去,让它走向更大的舞台。”李知林说。

相关链接

宿流社区地处红岛西南,距街道办事处驻地2公里,东邻观涛社区,西、南濒临胶州湾,北与高家社区接壤,总面积3平方公里。明朝永乐年间,金氏祖从云南昆明徙此建村,因西部荒滩取名“西荒村”。后荒野垦成辽阔的良田,改为“西辽村”。又因退潮时,海水积于村前,1934年更名为“宿流村”。社区有居民1799户,4131人,居民收入以渔业及滩涂养殖为主。

(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