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淘吧 > 正文

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在京发布 红色文化研讨会同时举行

核心提示: 3月12日,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发布暨冀鲁边红色文化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驻地举行。

阳春三月,芳菲京华。3月12日,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发布暨冀鲁边红色文化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驻地举行。

微信图片_20190314144616

 

该活动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德州日报社▪德州城市传媒文化有限公司、中共乐陵市委承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黄传会,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李一鸣,范咏戈、李朝全、张陵、丁临一、汪守德、黄宾堂、汪雪涛、傅洁、魏建军、张丽军等30多名作家、评论家和媒体记者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李炳银主持。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铁流,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文豪,德州日报社社长姜立明,代表主办方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共乐陵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苏利军介绍了当地打造红色文化的情况。3位冀鲁边区革命先辈的后人代表:解放军报社原社长孙晓青、原国家环保部环评司司长牟广丰、北京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渤海分会会长王小豫参加会议并发言。

山东是报告文学大省,以李存葆、李延国、王光明、贾鲁生、王兆山、彭雁华、牟崇光、郭慎娟、铁流、徐锦庚、许晨、杨文学等为代表的“报告文学鲁军”在国内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90314144608

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是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中共乐陵市委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而着力打造的国内首部全景式反映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纪实作品,高艳国、赵方新两位作者行程上万公里、采访上百人、爬梳数百万字资料,历时3年创作完成了该部作品。作品以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为主线,采用以人物带事件、以事件写人物的方式,围绕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合并展开宏大的历史叙事,用平实客观的笔调叙写了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同日伪顽势力展开殊死斗争的过程,全书紧扣忠诚主题,塑造了以萧华、周贯五、王卓如、牟宜之、马振华、杨靖远、龙书金、杜步舟、黄骅、崔兰仙、余志远、武大风、常大娘等为主的血肉丰满的立体化的英雄群像,讴歌了共产党人和抗日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甘于牺牲、大义凛然的崇高品质。作品在书写发生于冀鲁边区的一次次战役时,采用了细节描述和大场面状写相结合的方法,将一个个主人公放在最激烈最危险的环境里,以此来映衬英烈们的家国情怀和报国志向。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血砺忠诚》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独创性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说:这是一本及时而应时的沉甸甸的作品,是新时代反映红色文化主题的重要的文学文本。或许很多人对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还不了解,但我相信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会被里面所描述的一场场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斗争所震撼,而更让人震撼的是我们的共产党人在祖国和人民利益面前表现出来的慷慨悲壮的牺牲精神,他们用忠诚的鲜血诠释了什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的重大命题。居高声自远,这部作品立意的高远打开了一个宏阔博大的精神境界,从这点说作品具备了坚实的现实依托。我一直关注着两位作者的创作,这部作品延续了他们一贯的风格,长于叙事,善于讲故事、刻画人物,是一部好读耐读的作品,在全国人民奋力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程上,也是一部重温共产党人革命理想、激发我们砥砺前进的好教材。

李炳银认为,《血砺忠诚》是在人们对过往的历史开始淡漠和遗忘的时候,开始的一次真实深入历史追踪和动情的文学报告。这样的文学表达,是对曾经真实存在的伟大救国斗争历史的走近,更是向在那场严酷艰难的抗击侵略的智慧英勇斗争中,很多人物表现出的无私爱国精神的致敬;同时,也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斗争的错综复杂性。这种在坚持真实历史追寻原则下的文学写作,对于历史的珍存价值非常明显,它会复活历史原本表现出的生动面貌,让历史斗争生活具有形象呈现的作用。因此,这部作品对于冀鲁边曾经非同一般的历史存在,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再生和守护,是采用文学的手段对于真实客观历史存在的一种个性书写。这样的作品,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是一次重要可喜的收获!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血砺忠诚》作为一部重返历史现场、重述历史史实、浓墨重彩书写红色文化之作,通过对一个个深刻着时代痕迹的人物的描绘把读者带回了冀鲁边区根据地血火奔涌的现场,作者的笔致时而细腻入微,时而粗犷豪放,状人必以声貌传情,叙事必以曲折达意,较好地完成了一次对冀鲁边区根据地的文学书写;作品的主基调如黄钟大吕般昂扬奔放,始终洋溢着革命乐观精神和人民必胜的信念,同时也不乏轻松明快的协奏曲,这使作品具有了交响乐般的多层次的奏鸣;作者在结构全书时也颇为用心,按照冀鲁边区根据地发展的三个阶段,采用了三段式的书写方式,体量匀称,条理清晰,而且这样的结构正暗合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作品以文学的观照和浑厚客观的书写熔铸大量采访和史料于一炉,真实再现了冀鲁边区根据地的历史,为当代纪实文学奉献了一部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交相辉映的佳作。

本书作者之一赵方新做答谢辞,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指导表示诚挚的感谢。

 

附书评:冀鲁边根据地的历史绝唱 

李炳银

对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当年悲壮的抗日战争历史来说,冀鲁边区曾经发生和存在的丰富内容或许只是这个伟大图景中的一小部分。随着一场巨大的变故的发生和形势的发展,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之后,冀鲁边区这个一度在中共党史和抗战史上十分重要的地方,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形象面目似乎也有点模糊,致使很多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曾经还有个冀鲁边区。而作为一段不可或缺的“国家记忆”和“民族记忆”,《血砺忠诚》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引领我们走近那场伟大的民族战争,重现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和我党的优秀代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昭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193777日,日本侵略者实施阴谋手段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新的全面侵华战争。这样赤裸裸的疯狂侵略行动,自然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坚决抵抗。在地处河北和山东交界地区的冀鲁边一带,在北方局、中共山东省委的积极号召和努力团结、组织下,各种形式的抗战活动开展得异常活跃。鉴于冀鲁边“北控京津,南迫济南,东锁渤海,西扼津浦路和大运河”的华夏枢纽、兵家必争的地域特点,远在陕北延安的毛泽东主席从当前和长远的战略考虑,明确提出“我们要拿出老本给山东”的主张,委派萧华等干部组成东进挺进纵队,直接领导和组织指挥这里此前已经存在的八路军曾国华支队、孙继先支队以及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等多方抗日力量。自此,冀鲁边区的革命抗日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而火热地开展起来,开始了区别于其他地方、富有敌后平原地区个性特点的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斗争。

高艳国、赵方新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就是在人们对这块根据地似乎存在淡漠和陌生感的时候,创作的一部深入历史、追踪真实的文学报告。这样的文学表达,是对曾经真实存在的伟大救国斗争历史的走近,更是向在那场严酷艰难的抗击侵略的斗争中,很多人物表现出的英勇智慧和无私爱国精神的致敬;同时,也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及某些汉奸、痞子人物的丑恶行径。这种在坚持真实历史追寻原则下的文学写作,对于历史的珍存价值非常明显,会复活历史原本表现出的生动面貌,让历史斗争生活具有形象呈现的作用。因此,这部作品对于冀鲁边曾经非同一般的历史存在,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再生和守护,是采用文学的手段对真实客观历史存在的一种个性书写。这样的作品,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是一种重要的、可喜的收获!

《血砺忠诚》很好地再现了“全民抗战时期,冀鲁边区孤悬于华北腹地,牵制日伪军数十万之众,四面受敌,屡陷危局,历上万次激战,我抗战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头可断,血可流,但抗击外辱、忠诚于党、尽忠于国的意志岿然不动,先后有县团级以上干部90多人壮烈牺牲于此,10多万军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气贯长虹的英勇悲壮、热血为国的情景,颇具史志特点,亦凸显出了非同一般的史诗品格。

历史是时间和人物事件的存在延伸表现,但文学是通过人物事件来还原和书写表达历史。所以,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作为文学的书写,正是在尊重历史本真的原则下,很好地遵循了文学书写的规律。作品并没有像写大事记、历史年谱那样平铺直叙的记录,而是在一开始就将“娃娃司令”萧华受命率部东进冀鲁边这个决定着这块根据地品质作用的事件展开,然后陆续呈现此前张隐韬、刘格平及马国瑞、马振华、周砚波和国民党委派的开明进步的乐陵县长牟宜之等人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在“卢沟桥事变”后奋起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抗战,形成良好救国御敌氛围的情形。像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建立,像三十一支队攻打盐山县城的胜利等不少革命和抗日行动的发生,就是这种氛围酝酿的结果。这样,冀鲁边历史的帷幕就渐渐拉开,为此后这里尖锐复杂的抗日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舞台。如果说1938年秋萧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到来是冀鲁边区陡然而至的斗争高潮的话,那么,接下来冀鲁边作为山东、作为华北平原地区根据地的影响作用就切切实实地发生了。这是一种虎头式的开始,是一个很有谋划和策略的布局结构。

大戏之前,作品以“冀鲁边前传”的方式简略地插叙了这里革命火种的点燃和张隐韬、刘格平等革命者的斗争及当时反动势力的丑恶行为。这是一种很有历史纵深感的铺陈,为即将到来的斗争蓄足了气势。随着八路军挺进纵队的到来,“萧牟订交”、“萧司令舌战沈鸿烈”、击破“冀鲁联防”阴谋、“万众挽留牟宜之”、萧华“义撼高树勋”、周贯五“伏击韩家集”、萧华和曾国华“三打灯明寺”及李清寿、李永安、武大风、张岫石、余志远、常智安、傅国光等人壮烈的斗争和惨烈的牺牲,“飞侠英雄”刘焕卿、路虎子、李正西的机智勇敢杀敌故事,魏大娘、邢大娘、常大娘等的不惜牺牲掩护同志的故事等等,就是这惊心动魄的戏剧的层层推进。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扣人心弦、荡气回肠,令人如同回到了当时的血火斗争之中。高艳国和赵方新两位作家,在大量把握资料和深入感受理解历史、揣摩历史人物的层面上,一次次用聚焦特写的方式,将冀鲁边区的抗战斗争和对国民党消极抗战、公开搞反共摩擦的复杂情形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这些或错综复杂,或血腥惨烈,或激昂壮烈,或崇高无私,或大爱报国,或深情动人,或罪恶深重,或渺小丑陋等等真实传奇般的事件、人物书写,给予历史立体的生动描绘。这些内容是冀鲁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挚爱国家、奋身抗战、不屈不挠、流血牺牲、服务民族尊严和利益的崇高精神写照;是伟大的、不朽的中华民族灵魂的历史表现。《血砺忠诚》在这些复杂的历史真实再现中,以鸟瞰和实际的书写,给历史和人物事件作出了客观公正的文学评判,让这样的书写有了一个文本的视角!

冀鲁边的历史因为形势变化被并入渤海区而中断,但这个中断一定是和邢仁甫叛变和黄骅同志遭刺杀牺牲有连带关系的。作为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在根据地的初创和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不少作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许,正因为这些原因,他不像很多共产党人有大胸怀和大局观,而将这里看成是自己的地盘(他曾经的跳荡人生也滋养着他的这种思路)。所以,在那个似乎还纷乱的环境里,他不服从党的调动,嫉恨黄骅的到来和其果敢的作风,最后竟然走上了背叛党和人民的道路,给冀鲁边的抗战形势造成巨大危害。之前有关这个事件的书写极少,或者是有意回避,致使很多人对此几乎无知。这次高艳国、赵方新两位作家在追述冀鲁边历史时,没有简单回避,而是正面追寻面对这个事件。这是作者秉承客观历史的态度,也是一种敢于接触敏感话题、恢复完整历史面貌的积极健康举动,值得赞赏。在这部分书写中,两位作家用客观冷静的笔调,调动大量的原始材料,再现了那场极为诡谲多变的斗争,尽力呈现我党的优秀干部在面对危险境地、面对背叛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决的斗争性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血砺忠诚》一书的出现,在当下极有现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全党提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忠诚于党,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没有忠诚,就谈不上发展进步,谈不上国富民强。对照这些发生在冀鲁边区根据地的关于牺牲和忠诚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初心,懂得了理想和信念,所以不妨说这部书是一部难得的“温故之书”,也是一部激励我们走向未来的“晨曦之书”。

我曾经受两位作家之邀,到乐陵的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这对我的革命历史视域和知识是一次很好的扩充和开发,我也因这样的参观有很多的感动和感慨。如今,这些丰富的内容被高艳国、赵方新用报告文学作品动情用心地呈现出来,阅读时依然有很多的感动和感慨!在我欣喜地表达对这部作品成功面世的欢呼的时候,非常惋惜的是,高艳国却因患恶疾,最后不治,在其英年之时告别了人世,使我非常伤痛!此时,艳国生动的面容和他专注的写作态度,都清晰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致我饮泣!

高艳国和赵方新这次再度合作,既是一次成功,也是一次绝唱。成功的表现已如前述。绝唱的意思,我以为有关冀鲁边根据地的历史,很难再有超出此作的真实全面和文学书写;当然也包含着赵方新此后再难与高艳国联袂写作的实际!因此,我愿以此向高艳国作一个深情和永远的告别!因为他们,我真实地走近了曾经的冀鲁边根据地,我为这样的走近阅读感到满足和高兴!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