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燃!王铎老师讲青岛话 考验老青岛人的时候来了

青岛话的来源究竟是什么?青岛话的影响范围有哪些?它又有着哪些特点,会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痴迷于它的玄妙呢?

26日上午9:30,岛城文史专家王铎主讲的《王铎话青岛》大型系列文化讲座之四《青岛方言》在市图书馆举行。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王铎用幽默的语言、精彩的案例、专业的观点,为现场观众讲解了青岛话的来源、影响范围、语言特色,并辅以大量方言做以解释,现场观众在笑声中寻到了自己所热爱语言中的玄妙与乐趣。

王铎老师为观众解答问题

1

青岛话的来源

青岛方言来源的地域之广泛,年代之久远,远超我们的想象,据王铎考证,青岛方言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语言:

1、古琅琊地区的东夷语(约距今7000年)

东夷指今山东胶东地区、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

2、夏商时期的琅琊话(约距今5000年)

3、齐鲁官话(约距今3000年)

4、胶高即方言(约距今2000年)

胶高即指胶州、高密、即墨;胶高即方言是青岛话的底色。

5、云贵川、江浙、山西等省份的移民土语(约距今700年)

6、俄德日英美等殖民地国家的外来语(约19世纪中叶以后)

青岛方言于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逐渐形成,至上世纪30年代已整体形成。

2

青岛话影响的范围

青岛话:以胶州地区为中心

青岛话迭次流变、影响之范围:潍坊以东、烟台以南、日照以北、黄海以西。

青岛话使用的中心区域,是以胶州为中心,影响周边地区。也就是说,青岛话最后的形成,是以胶州话为母本,结合了上述其他语言之诸多词汇和因素。

青岛话,也可以称之为“胶澳话”,带有细微的“胶州腔”。青岛话与山东其他地区的方言、方音和腔调不同,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词素关系和构句成分。

3

青岛话的五大语言特色

01

新旧词汇更替迅速,古今词语并存

汉语中的“芫(yan)荽”、“靸(sa)鞑(da)”现在都变成了“香菜”和“拖鞋”。

其实,“芫荽”、“靸鞑”本是古代的齐鲁官话,而我们现在说的“香菜”和“拖鞋”却是非常不讲究的土话,这是四十年来受西方外来语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方言越来越不纯粹,越来越不规范。

釜炱(fu tai)一词,自商周时期就有。原来是一个量器,称量粮食的过程中,慢慢变成了煮粮食的工具,再后来演变成了锅台,最后由烟囱是否冒烟可看出这家人有没有用锅做饭而使“釜炱”一词变成了今天烟囱的意思。

土蚱即蟋蟀。来源于“促织”。古人发现窗外有种虫叫的频率与织布机来回飞梭的声音很相似,于是每当窗外促织声响,家中妇女便知要开始织布为家人准备冬季的衣物了。“促织”一名由此而来。而“促织”一词再用上青岛调,拐来拐去,就拐成了“土蚱”。

不信?你用青岛调念“促织”拐一拐试试。

02

由于多地来源,同义词因语境不同而称呼繁多,丰富多彩。

厨师一词,可以表达为:炊事员、厨子、厨师、大师傅、做饭的、烧饭的、火头军、炒菜的、掌勺的、端大勺的、颠大勺的、撛大勺的、礅上的、灶上的等等。其来源是全国各地方言杂汇。在青岛,以“大师傅”称呼最为流行。

有时,因性别的不同,还可以叫做“厨娘”、“饭妇”等等。这都是因为青岛话来源不同,各具风采。

3

由于曾是外国殖民地的原因,故来自于俄德日英美等国的外来语非常多,异彩纷呈。

读来听听你知道他们的意思吗?

大嫚儿、古力、榻榻米、米达箩、米达(米达尺)、将肯宝(将军宝)、浮流、鲍克斯、乌德(dei)、乌德德、哈弄开、奥赛、地里风、达巴狗、一估拉、比尔、蛤蜊(蛤仔)

还有青岛“四大快”,你知道是什么吗?

雕翎箭、铁弹弓、电线杆子、地里风

不得不说的——蛤蜊和鲅鱼

蛤蜊(学名:蛤仔,杂色蛤仔)

青岛蛤蜊:名叫马尼拉蛤仔。1920年,韩国海洋水产学家文德进引种至青岛。

旧青岛谚语:青岛的蛤蜊——一挖一麻袋。

鲅鱼(学名:马鲛鱼)

青岛鲅鱼: 名叫蓝点马鲛。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命徐福东渡。徐福称:海上有大鲛鱼。此即鲅鱼。胶州三里河有发现。

谚语:无鸡不成席,鲅鱼是一礼。

04

历史上,独创的词汇多而杂,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高段位的青岛话,你都知道意思吗?

离巴(过分、出格)   踢蹬(坏了、变质了)

扫啦(磨蹭、耽误时间)  不点(不理睬)

扎箍(修理、摆弄)  踩(chai 泥泞)

调斜(不按常规)  周别(另搞一套、耍性子)

闪下(漏下、丢下)  戚理(叨叨、纠缠)

般大般儿(相似、相当)  爆(呛人)

溻透了(浸透了)  出溜(无目的游走)

左把来子(左势) 㓦(bai不要的意思)

下面这几个,考考你:

老么住住的、吃二馍、杠子头、胎歪、海了、巴大巴、德国打德(dei)国

(知道的在文末留言哟)

05

形容词修饰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钢硬(很硬)、倍苦(非常苦)、铮绿(鲜绿)、精瘦(又瘦又小)、糊黑(如墨一般黑)、挑白儿(挑白儿大胖胖)、绝细(很细)、巴苦(非常苦)、枵薄(很薄)

还有这些

跐鼻子上脸、暖和暖和上了炕、骑着驴找驴、比腚裁褯(jie)子、道三不着两、汤面耳朵、拴老婆橛子

还有以青岛为特色的词汇和歇后语。

披着麻袋下海——装潮(装潮水,意思是佯装傻瓜)

龙王爷上了岸——离海(厉害)

玻璃杯掺蒜——轻捣(青岛)

链接:青岛话中那些有意思的语言

1“儿化音”特色

抗战童谣:日本鬼儿,喝凉水儿。上火车儿,轧断腿儿;坐轮船儿,沉了底儿。

民国童谣:大分头儿,不戴帽儿;镶金牙的自来笑儿;戴手表的挽三道儿;穿皮鞋的走石条儿,嘎得儿嘎得儿嘎得儿。

这里有一段王铎老师演绎的“儿化”青岛童谣

儿化童谣——王铎

来自市南档案

00:0000:22

2多词一义

考验老青岛人的时候来了,来试试,看你是不是都能说地道,还知道是啥意思。

a、涨颠、展扬、显摆、翅鱗、洋相、胀饱、张狂、柴。

b、折蹬、作索、作蹬、缠拉、蝎虎。

c、恣、恣儿、熨帖。

d、派赖、埋汰、窝囊、恶心、恶人、恶人猫。

e、挺妥、利索、板正儿。

f、讨佬、邋洒。

知道他们的意思?也可以直接留言哦。

3“马”字的运用

马:粗枝大叶、忙忙碌碌、体积大。

马里稀虎(马里马虎、马马虎虎)

马大娘(忙碌的大娘、不负责的大娘)

马大爷

算马账了(算错了、算糊涂了)

马蜻蜓、马苍蝇(马:大的意思)

马上了(马:盯、看的意思)

马大嫚儿(马:近似。特指“洋姑娘”)

马蛇子(蜥蜴)

马虎(狼)

4青岛谚语

浮山戴帽,下一小瓢。

早上雾露,晒破葫芦。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天上云像梨,地下雨淋泥。

立冬萝卜小雪菜,芽葱不怕大雪盖。

头伏荞麦(mei),末伏萝卜(bei)。

辛家庄,划啦划啦一小筐。

浮山所,打噔打噔一小钵。

钟家洼,拾掇拾掇一小褂。

臭鱼烂虾,西镇的老家。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

这些已与你融为一体的熟悉乡音,是否又勾起那思乡恋乡的情思?语言是媒介是工具,但当它包含了专属的独特情感,就成了走遍千山万水都无法割舍的乡音方言。而这,不是土气和落后,应当是引以为傲的故乡印记。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韩晓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