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毕业生净流入量持续走低,是谁瓜分了北京高校毕业生?

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对人才的渴望从未如此迫切,自2017年开始,各城市展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受过良好高等教育而且处于职业上升期的大学生成为各大重点城市争夺的焦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活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性。随着2019年秋季校园招聘的结束,中国大学生一站式求职网申平台梧桐果,也就2020届高校毕业生秋招流向进行了统计,如上图所示,拥有全国最多的双一流高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北京竟成为2020届高校毕业生第一大流出地区,当地毕业生流出量已占全国的7.23%。

微信图片_20191223121618

从东部沿海省份掀起的“抢人大战”,战火已逐渐延续到中部内陆省份,甚至许多西部省份也加入了“人才争夺战”的军团。送房、送户口、给补贴……各省份均提供优惠政策,以吸引大学生。对此我们不禁反问,驻京高校毕业生的流出是否受其影响?驻京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现状究竟如何?影响驻京高校毕业生流出因素有哪些?为此我们也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毕业生个体提供就业决策的参考,为政府进一步开放劳动力市场、鼓励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证依据。

揭秘2020届中国高校毕业生流动轨迹,北京市流动量大幅领先

微信图片_20191223121621

由上图2020届中国高校毕业生流动轨迹来看,北京和江苏是全国高校毕业生流动量最大的地区,上海、广东、山东、浙江位列第二梯队,毕业生流动量同样十分可观。从流动方向来看,安徽和江苏、广西和广东、河北与北京间的毕业生流动轨迹尤其明显。大部分省市间的人才流动大多都发生在经济活跃的城市群之中,以城市群的综合优势弥补单个城市的相对劣势,是发展经济的现实可行办法。城市群具有将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汇聚与扩散的功能,其中人力资源在城市群中的流动与扩散尤为突出。

就流入北京毕业生所属省份来看,河北、天津、山西、辽宁、黑龙江、内蒙古6省毕业生流动首选北京。北京作为我国省会及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自然对周边省份毕业生产生巨大的虹吸作用。除此之外,地理位置造成的文化认同感,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去向同样作用明显,北京作为北方城市,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与河北、天津等内陆城市更为相似,而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则与其相差甚远,因此毕业生流入量相对较少。

整体来看,流入北京的毕业生均秉承“就近流动”的原则。这也与“离家近”这一因素有着直接关系,不少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会重点考虑这一点。而离家近背后的核心因素,就在于因地理距离差异造成的交通通勤时间成本差异。这里的“成本”,并不仅指车票的费用成本,还要涉及诸多毕业生的心理情感及家庭维系成本。那么当前北京市毕业生净流入量如何?

北京毕业生净流入量持续降低,2019年创最大跌幅

微信图片_20191223121623

注:毕业生流入比是指某个地区毕业生流入数量与毕业生流出数量的比值,当数值大于1时,表明当地为人才流入;当数值小于1时,表明当地为人才流失;数值越大,说明当地人才吸附能力越强,数值越小表明当地人才流失越严重。

上图为近五年来北京市毕业生流入比,通过数据可见,2019年北京市毕业生流入比仅为1.49,这表明北京市每吸引1.49名外省毕业生,就会有1名本地毕业生流向省外。而通过对比近五年数据来看,北京市毕业生净流入量已持续下降,2019年毕业生流入比仅为2015年的52.09%,同比2018年降低了33.1%,创下了近五年来的最大跌幅。

在全国而言,北京的城市优势确实已展现出下滑趋势。这个拥有23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气候干燥,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堵不堪,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虽然工作机会相对较多,但代价也是巨大的。“摊大饼”式的市政规划运行了好几十年,直到近几年才有所收敛。去年北京市政府从中心区搬到通州区,梁思成60多年前的建言才刚刚启动。反观上海,大约二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分散中央商务区的职能,以“多点开花”的方式进行布局。而与此同时,以西安、杭州为代表的一批新一线城市,纷纷出台相关人才政策,提升当地人才存量。相比而言,北京的发展重点似乎还在疏散人口、缓解城市压力,因此造成了毕业生流入比的逐年下跌。

是谁瓜分了北京毕业生?新一线城市流入量反超一线

微信图片_20191223121626

从2020届驻京高校毕业生流出城市线级来看,2020届驻京高校毕业生普遍流入新一线城市,占比达37.35%;一线城市排名第二,占比为30.51%;二线城市占比23.62%,;三线城市占比5.31%,;四线和五线城市流入量相对较低,分别为1.87%和1.34%。当前新一线城市已反超一线城市,吸引了最多2020届驻京外流高校毕业生。

就2020届驻京高校毕业生流出去向城市可以看出,驻京高校毕业生首先是流向其他三座一线城市,其次是天津、重庆两座直辖市,以及近几年来风头正劲的三大强省会城市成都、武汉和西安。这也体现出鲜明的“一国之都全国辐射”的特色。其实这也代表了北京和上述城市经济互动的紧密程度,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深圳、广州的交互非常密切。除了天津外,北京和周边城市人流迁徙交互较少,这表明京津冀都市圈集群特征相对较弱,主要原因是圈内非核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城市集群的形成相对迟缓。京津冀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天津,在投资拉动时代过去后增速慢了下来。未来雄安量级有多大,这对华北格局有着极大影响,这些最新变量正在重构京津冀。

“房价驱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同样致使毕业生外流

微信图片_20191223121628

针对毕业生普遍流失的现状,梧桐果也面向2万名流出的2020届驻京高校毕业生发布问卷,就其流出因素进行分析。如上图所示,生活成本为影响毕业生流出的最大因素,其占比高达33.76%;就业机会和政策牵引两者间差距较小,分比为21.86%和19.135;毕业返乡就业和个人发展空间同样是影响毕业生流动的因素,其占比分别为14.28%和6.24%;另有4.73%的毕业生因其他因素选择外流。

据梧桐果数据显示,当前北京市毕业生薪酬为8834元,位居全国首位,但是薪酬越高,生活成本势必也随之水涨船高,而其中住房又是生活成本中的大头。对于毕业生而言,不论是否有伟大的抱负理想,居住是一定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并且有自己的住处更是关键。从房价与薪酬的关系当中我们也能看出,北京市薪酬虽然较高,但当地动辄5万元以上的房价也让不少毕业生望而却步,“房价驱人”的现象也成为常态,迫使不少毕业生以房价为标准选择就业的城市。

随着近年来北京锁定全球中心城市这一定位,因此从2017年起北京开始"腾笼换鸟",进行重大的产业疏解计划。北京市发改委在《2018-2020年行动计划和2018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到2020年北京将再退出1000家左右的制造业企业。"腾笼"必然导致旧产业大量出清,带走就业人口,企业的人才需求随着外迁而逐渐减少,从而也导致当地毕业纷纷前往外省就业。除了城市的经济环境、文化氛围、居住条件等因素外,人才政策导向起到了关键作用。北京市“高冷”的姿态和较高的户籍门槛同样使众多毕业生纷纷外流。

各省人才需求量曝光,广东省领跑全国

微信图片_20191223121631

随着2019年秋季校园招聘的结束,2019年国内各大企业的校园招聘计划也纷纷停止,部分毕业生因选择考研未能达成就业协议,因此2020年春季校园招聘同样值得期待。至此我们也统计了2019年秋季校园招聘毕业生需求量最多的十个省份,为2020届春招做出预测,为广大毕业生求职提供参考。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刘琴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