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巨变!70年,青岛大中小学校数量猛增45倍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高等教育事业经过恢复和调整得到了较快发展,经过资源整合组建了新的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高校先后落户岛城,更名后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层次。

3.jpg

邹积经

1

二中老校门

从邹积经的客厅窗户向外望去,宁夏路以北的居民楼鳞次栉比,高架桥上车流不息。虽然没什么风景可看,但邹积经常常会望着窗外出神,“我眼里,最美的风景是校园。你看,这是卫校的操场,那是船员学院的,那些楼是二中分校……”从1948年就读明德小学,到1954年到二中读书,又在毕业之后兜兜转转成为二中的校长,主持二中东迁,邹积经亲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的发展。从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从因科技落后而受制于人到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5G技术全球领跑——新中国成立70年来,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亲历人邹积经:

升国旗仪式根植爱国情怀

“解放后,学校有了升国旗仪式。老师对我们说,升国旗要立正站好,这是对国家的敬意。他看到外国人走在路上,听到自己国家国歌响起,手一松把手里的东西扔下,笔直站立。我们经历了许多的风雨才建立新中国,要身体力行地去爱她。”邹积经至今仍记得老师的话,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和学生。

“朴实、扎实是他对二中校风的第一感受。”报志愿上初中,邹积经没有太多选择,1949年,青岛解放后,青岛市立第一中学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市立女子中学与校址在大学路(原镇台衙门)的崂山中学合并,校名为“青岛市立第二中学”。1950年秋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1949年秋,青岛市市立沧口初级中学更名为青岛市市立第三中学。1950年,学校定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三中学。

社团活动吸引外国摄制组

刚考入二中初中部,学校还在现在的人民会堂原址上课,到了初三才搬到太平路2号的校区。“学校一进门是一个篮球场,有排球比赛就改成排球场,一有比赛,我们就趴在窗户上看。”学校面积局促,体育用地更是紧张,但学生们的课外活动热情依旧很高,人人在课后都有小组活动。1956年捷克斯洛伐克导演来中国拍摄中国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教育部就推荐了青岛二中的舰船模小组。 

那时,青岛的教育已经比建国初有了飞跃,到1956年底,青岛全市有高等学校两所,有在校学生3133名,是1949年在校学生的3倍;有中专、中技学校7所,有在校学生4571名,是1949年在校学生的3倍;有普通中学54所,有在校学生52098名,是1949年在校学生的4倍多;有小学3747所,有在校学生482397名,是1949年在校学生的2.3倍。

1960年,邹积经高三。当时的校长李兴之找到他,问他报考清华还是北大。校长亲自过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这在当时的二中并不奇怪。校长带头抓教研,推门听课,带出了风气正、成绩好的队伍。年级第一的邹积经却并没有选清华、北大,因为父辈成分的问题,他进入山东到师范大学学习,1965年到四十三中任教。

1965年底,青岛全市有高等学校3所,有教师623名,有在校学生2987名,是1949年在校学生的2.8倍;有中专34所,有教师760名,有在校学生9405名,是1949年在校学生的5.8倍;有技工学校2所,有教师44名,有学生523名;有普通中学192所,有教师4056名,有在校学生88187名,是1949年在校学生的7.5倍;有小学5923所,有在校学生788485名,是1949年在校学生的3.6倍。

抓师范教育解决教师断层

1984年,青岛市教育局成立师范教育处,邹积经任处长。经过文革浩劫的青岛教育,人才断层严重。实在没有老师,初中生一毕业就开始教书,四十三中一年留下了7个毕业生当老师。师范教育处管12个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是要从教师队伍素质入手,抓紧培养储备人才。“那时候,教小学的达不到中师学历,教初中的达不到大专学历,教高中的达不到大本学历。我们提出了‘三年入门、六年达标’的目标,当老师三年内要开始深造学习,六年里要达到教书育人的标准。”

1984年,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班毕业率、7~15周岁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分别达到99.2%、99.3%、98.2%、99.5%,成为全省率先普及小学教育的地市。1983年,市教育局将市区9所学校高中部改为职业高中,市区共有16所职业高中。1994年底,全市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全市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100%、99.97%;初中达到99.8%、98.9%。

主持东迁打开教育新布局

1994年,邹积经回到青岛二中担任校长职务。回到曾经的校园,他为学校的发展欣喜,也为办学条件的狭小发愁。随着市政府动迁,青岛二中也迎来了动迁建新校的机遇。1999年,新校落成。“学校的空间一下大了,学生数量翻番,有了各种社团教室和实验室,体育活动更是可以大展拳脚。全省的学校都来参观,接着,各地也开始了学校布局调整。”邹积经整整一年时间住在学校宿舍,抓教学,看晚自习,像他崇敬的老师、校长那样,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亲历人崔洪生:

学生参军响应国防建设

崔洪生1957年进入青岛一中,开始了六年的学习生活。还没近校门,一中为祖国培养人才的氛围就曾让他印象深刻。“抗美援朝,一中大批学生报名参军,光是通过审核,批准入伍的就有近200人。那时候大卡车拉着戴大红花的学生新兵去报到,人们沿着中山路一路欢送。”到了崔洪生上学的时候,一中学子报名参军依旧踊跃,他所在的班级就有3个人进入部队。“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一中为国育人的目标,这些年来没有变过。学生也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联系起来,哪里需要哪里去。一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扎实,我们那个年级去当兵的人里,很多成为了将领。”从曲阜师范毕业之后,崔洪生在农村学校教书,之后回到青岛一中任教师。恢复高考之后,一中许多的毕业生报考军事院校。“我们校友参与了国产第一艘航母的建设工作,大家都响应号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数字说话:70年青岛各类学校总量激增45倍

70年,青岛的大中小学校和共和国一起走过,栉风沐雨、砥砺前行。1949年解放后不久,全青岛共接管了小学62所、中学11所,教师和在校生人数少得可怜;2019年,我市共拥有小学713所、初中247所,普高72所、中职50所,本科及高职院校25所,幼儿园超过2200所,教职工15.1万人,在校生人数突破170万!70年,我们从一个文盲大国变成了人力资源大国,正是教育改变和奠基了中国的底色。70年,青岛从教育大市逐步发展为教育强市,为全国输送出一代又一代的时代栋梁。

2001年底,全市高中教育普及率达85.2%。2010年底,学前3年教育、9年义务教育和3年高中段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入学率分别达到95%、100%和94%;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段入学率达到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4%,步入大众化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高等教育事业经过恢复和调整得到了较快发展,经过资源整合组建了新的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高校先后落户岛城,更名后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层次。再加之民办高等教育的参入,使得全市高等教育力量更加雄厚。2018年末,青岛市共拥有普通高等院校25所(含民办),比1949年增加了24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39.8万人,是1949年的近400倍,年均增长9.1%。

现在,青岛市有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成人中等学校共计72所,在校学生11.6万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已由1978年的4269人增至现在的31879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从1978年的2000人增至51440人;技工学校在校生人数由1978年的865人增至32110人。青岛市职业教育人数2005年达到峰值后,由数量扩张转变为更加适合市场需求,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质量提升。(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赵黎)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