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岛街道后韩南社区:昔日贫困渔村 今日滨海田园

文明智慧

坐落于胶州湾北岸,有着千年渔盐文化的红岛,凭借着天然地理优势,在当地不断孕育出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小渔村,而后韩南社区便是其中之一。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辟盐田、晒盐制盐,到五六十年代出海捕鱼、以渔为生,再到八九十年代渔农工商齐发展,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后韩南社区一步步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与此同时,社区积极发展文体娱乐活动,让居民们在工作闲暇之余,精神生活也愈加丰富多彩。如今,每天晚上,在文化大院上都能看到居民们跳起舞蹈打起腰鼓的身姿。而社区组建的篮球队伍更是连续五年获得街道比赛冠军,成为了社区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微信图片_20190822212017

渔盐为生代代传

在位于红岛街道东北部的后韩南社区,世世代代的后韩南人依靠着傍海而居的天然优势,以渔业为生过着平静而闲适的日子。每逢农历四、九适逢社区大集,社区的中心街道上便变得热闹起来。沿着路两边设个小摊,将刚刚打捞上岸的各类海鲜、新鲜绿色的蔬菜瓜果、充满地域特色的各色小吃等摆放起来,伴随着浓郁特色的当地口音,居民们穿梭在起伏的吆喝叫卖声中,挑选着日常生活所需。沿着大集往里走,在社区的东北角处,建有一处关圣帝君庙堂,每当重大节庆或者家中有要事发生,亦或是到了渔民们出海的日子,村民们便会携带香火来此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事事顺利。据相关历史记载,自立村以来,村中共修建了三处关圣帝君庙堂。2007年,适逢当地小学八十周年建校庆典,村里便出资将此处的关圣帝君庙堂进行修缮,以此祈求村安民福。

今年70岁的社区居民刘开源告诉记者,对于靠海吃海的渔村来说,渔民们出海捕捞平安归来自然是村民们最为看重的事情。在他的记忆里,他小时候还经常听上一代的父辈们讲这片渔区的发展变迁。“以前在社区北边曾是一片盐田,村民们当时多依靠着海水潮汐时间,在这片土地上晒盐制盐并运往外地。”刘开源说,后来,在开发盐田制盐的同时,村民们又慢慢搭建帆船等出海工具,开始了出海捕捞的日子。在这座小渔村里,年轻的父辈们相伴出海打鱼,在积累了多年经验后,又带领着后辈人踏上打渔为生之路。就这样,靠着这片海,一代代人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抓”蛤蜊变身“挖”蛤蜊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后韩南村出海捕鱼的人便渐渐多了起来。“开始的时候是靠着帆布小船出海,就只能在胶州湾附近打渔。后来随着渔船升级换代,村里人便会到黄海、东海去捕鱼。”居民韩财德回忆道,捕鱼的种类很多,其中鲅鱼和刀鱼是数量最多的。每年从农历二月二开始,渔民们便以家庭为单位开始出海,一直到农历五月中旬才结束。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当地的渔业也发展得日渐成熟。那时候,在后韩南社区最东边有一处天然滩涂形成的码头,每天跟随潮水的涨落可以从这里驾船出海或归来时停靠渔船,因为还派有专人进行看管打理,当地人称这为“望船码头”。“记得有一年夏天出海抓蛤蜊回来时候,码头上停靠的渔船一排接一排,场面别提多壮观了。”韩财德回忆说,那时村民不仅可以出海捕鱼,也可以选择留在家门口“抓”蛤蜊。而这抓蛤蜊可是一个需要技术和力气相结合的活儿。韩财德告诉记者,当时胶州湾内蛤蜊多为天然生长而成的,渔民们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收入,常常三五个人驾船出海,到达一个位置后便抛下铁锚固定船只,将带有一排钢钉的铁筐和筐底连着的网兜一同扔出海面七八米远,接着往船体方向拉回收网,随后两个人将木杆抗在肩上向上抬起,顺着木杆听泥沙、石头与蛤蜊混在一起的声音,有经验的渔民便能得知该片区域的蛤蜊数量。

“连带着抓蛤蜊工具,每抓上来一筐混着泥沙的蛤蜊大约都得有两三百斤沉,但最后淘洗干净的蛤蜊也就三四斤。”想起当年抓蛤蜊的场景,韩财德仍旧历历在目。“因为蛤蜊少,再加上费时又费力,所以大家才称为‘抓’蛤蜊。”韩财德说,忙活一上午下来,蛤蜊也只能抓上个两三百斤。而现在,随着机械化工具进步和养殖蛤蜊产业的发展,将捕捞蛤蜊的“捞牛网”投入海中,一次就能打捞上五六百斤蛤蜊,省时又轻松,村民们都笑称现在可真是“一挖一麻袋”。

渔农工商齐发展

如果说后韩南社区以渔为生依靠着的是先天地理优势,那么走出社区谋求多种渠道发展则要凭借着后韩南人敢闯敢干的实干精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社区成立街道第一家后韩一大队开始,村里的青壮年们便可以以集体为单位,跟着建筑队伍一同出去干副业。四方机厂、毛巾厂、啤酒厂、电视机厂……在市内的许多建筑工程内,都能看见后韩南人的身影,这为村民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同时,社区还在农业上采用生产责任制,实施调整产业结构,让农业生产走出单一粮食生产模式,扶持和引导居民从事林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社区中个体私营经济也有了新发展。

如今,虽然社区中从事出海捕鱼的村民有所减少,但居民的生活却更加有保障。“现在外面的工作岗位多,发展机会也多,青年人们在毕业后多在外面就直接找了工作。而年纪稍微大点的也会选择在附近找个工厂上班,收入来源也更加有保障。”韩财德说,现在跟随时代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家伙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微信图片_20190822212023

看点:篮球之花遍地绽放

在后韩南社区,与独具特色的渔盐文化相媲美的,还有扎根于社区多年的篮球文化,而今年52岁的居民刘开涛便是社区篮球爱好者中的一员。“从小时候记事起,便有看着父辈们打篮球的印象。”刘开涛说,那时虽然物质生活跟不上,但村里爱好体育的人却不少。为了满足大家的业余活动需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社区修建了一处篮球场。虽然场地较小,地表由沙土铺设而成,篮球也只是非专业的橡胶皮球,但每当相聚一起打篮球时,他们心里都非常开心。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社区中这群篮球爱好者们便开始走出社区参加比赛,这让后韩南篮球队渐渐开始有了名气。

2006年,为发展社区篮球文化,社区正式组建了一支12人篮球队伍,从那时起,每当街道举办篮球比赛时,后韩南篮球队总能从众多队伍中脱颖而出,13年来共夺得9次冠军奖杯。其中,近年来保持五连冠的记录更是让后韩南篮球队成为了全街道篮球队中一支明星队伍。如今,社区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进篮球运动中,不少孩子也在父辈的影响下踏上了专业篮球生涯。除了篮球队外,近年来社区还组建了秧歌队、腰鼓队、旗袍走秀队等各式文化特色队伍。社区文化管理主任盛巧香告诉记者,平日里,在社区东边的文化广场上,每天晚上居民们都会相伴前来跳舞表演。而当街道或社区组织巡游展演、广场舞比赛、纳凉晚会等活动时,她们还会提前自编自演准备节目,总能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相关链接:

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祖从云南迁至阴岛邵哥庄定居;明永乐19年(1421年),韩氏一支从邵哥庄迁出,北行四里立韩家村。后因地处前韩村之后,故称“后韩家村”,1961年后韩家分为后韩一、后韩二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10月,将后韩一生产大队改名为后韩南村。2004年9月,村改社区。后韩南社区地处红岛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2.5公里。东靠前阳社区、后阳社区,西邻萧家社区,南与前韩社区相接,北与后韩北社区接壤,现共有居民1193户,2846人。

(消息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