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型引路稳阵地|先模风采:企业建设“把关人”黄川

典型

一支笔、一个本、一把伞、一瓶水,这是黄川和同事们日常的工作装备。不管是寒风凛冽的冬季,还是烈日炎炎的夏日,他们都需要背上包,去施工现场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从2009年参加工作,黄川就进入了高新区质安监站市政质量监督部工作,从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到如今对高新区所有项目“如数家珍”的部门负责人,他始终坚守初心,打造“高新”品质,为辖区参建在建项目做好建设质量“把关人”。

图片6

先行先试,创新监管手段的一线“领头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市政质量监督部工作多年的黄川,经历过建区之初的“慌乱期”,见证了发展之中的“平稳期”,再到如今的迅猛发展的“建设期”。辖区的工程建设项目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他心里都有“底儿”。

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黄川对市政质量监管手段进行了优化创新。他坦言,工程质量监管不应只是主管部门的管理,提高在建项目负责人的思想认识才是重中之重。他说,“之前,我们就先行先试了样板段领路制度、企业质量月检制度、日常检查上墙制度和监理验收上墙制度。”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质安监站的监管手段,也提高了企业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除了日常监督检查工作,黄川和同事还就特殊节点开展了不同的专项检查活动, “雨天、高温天气、寒冷冬季等恶劣天气,正是我们对项目进行监督检查的特殊时机。”黄川说道。一支笔、一个本、一把伞……奋战在质量监督一线十多年的黄川每次都会亲自奔赴现场,开展雨后道路积水、高温季节绿化养护、冬季绿化苗木防风防寒等专项检查活动,这在全市也是一种创新。

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项目在高新区“安家落户”,这无疑也给黄川和同事带来了不少压力。项目要求竣工时间短、工程量大,他们只能提高工作效率加班加点的干。作为高新区的重点项目之一的红岛站周边配套工程建设,就是他们近期在突破的“难题”。黄川坦言,时间紧,任务重,就需要在以往的情况下多跑现场,压缩时间节点,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为此,他们时常早出晚归、加班加点。

做好调研,针对企业需求“量体裁衣” 

在采访中,黄川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对在建项目的监督处罚不是目的,为企业服务好才是最终目的。”如何为在建项目做好服务是黄川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要求,企业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也是黄川一直关心的问题。

“制定政策主管部门和参建企业的出发点不同,参建企业执行起来可能会有困难。”黄川说。为了更好地服务参建企业,黄川跟同事都会走进企业,主动跟负责人交流想法,结合企业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每隔一定时期,黄川所在的部门都会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部门内部结合日常检查,梳理现状问题,然后深入企业调研,向企业征求意见并形成调研报告。

不仅如此,每年年初,黄川所在部门都会组织全区参建企业召开质量管理培训会。围绕年度质量管理工作要点,向参会企业提出明确的质量管理要求,同时结合高新区前期工程实体存在的突出问题,图文并茂地向参会人员讲述问题成因及规范做法,用心为企业做好“保姆式服务”。

献言献策,帮企业打造“精品工程”

多年来,黄川团队不仅局限在为企业把好建设“质量关”,还致力于帮着企业打造“精品工程”,全区多项工程曾获得“青岛杯”和“山东省市政金杯示范工程”等荣誉称号。

拥有十多年参建企业质量监管经验的黄川,从企业入园便开始着重提高企业的“评优意识”。 每年针对目标工程,黄川和同事都会协助参建企业制定创奖实施方案,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提供管理与技术支持。“有的企业对评优兴趣不是很高,环节也不是很清楚,需要我们加以引导。项目获奖后,会对企业后期的投标工作带来很大好处。”黄川说道。站在企业的角度,他积极动员并全力配合全区工程参建单位参与市级、省级工程奖项的争创活动。“每次看到参建单位获奖,就像看到自己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一样开心!”黄川笑着说道。

去年的省运会奥体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到今年的会展中心和红岛站周边配套建设,黄川和同事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等安置区全部建起来之后,我们就要投入周边配套建设监管工作,必须要拿出精力搞好安置区配套建设,为居民提供最优质的生活配套设施。”黄川如是说。

亲自跑一线、做调研定政策、打造全区精品工程……工作十年的黄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区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贡献着力量,他曾多次获得市级主管部门表扬,个人先后多次获得高新区先进工作者和嘉奖奖励。谈及目标,黄川坚定地说:“争取把辖区的重点项目打造成全市建设工程的‘高新样板’!”

(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