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非遗月”放大美好生活!从小年到二月二,青岛将推出157项非遗展览展示活动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19日讯 细节是生活的表情。正月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联结倏然紧密起来:有着300年历史的非遗大集泊里大集上,烧鸡、烧肉、馇锅子在琳琅满目的美食中跳脱出来,唤醒着人们过往对“最美味”的记忆,应和着与故乡和故人些许久远的聚散。红席和麦草画质朴中的精巧,是直到今天仍然不断被感叹的非凡智慧。

当一锅新的王哥庄大馒头起锅,蒸汽氲散的瞬间,即墨老酒刚柔相济的醇香也从温暖的饭桌上飘来。孩子们的嬉闹声中,灵动的窗花从老人们的手中流淌出纸短情长的生生不息。饭毕,最好再去社区广场看上一段胶州秧歌和大鼓。作为一种盛大的民俗,春节开启了非遗的盛宴,让早已熟悉告别的人们,重新温习如何亲近。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月初二,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今年,青岛将围绕非遗传承实践、年俗文化活动、“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三大板块线上线下开展157项非遗各类展览展示活动。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全国首批8个“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之一,青岛以“非遗特色社区”为抓手,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以专业机构为依托,营造出非遗传承的浓厚社会氛围和情感基础。随着“山东手造”工程的深入推进,青岛正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成果全民共享。

“非遗月”放大美好生活

从踏进腊月门开始,西海岸新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薛玉红几乎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与剪纸结缘四十多年,薛玉红长期活跃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的第一线。1月15日,在市文化馆群星展厅,薛玉红等六位剪纸、花灯、糖画、面塑传承人与市民现场互动。只见在她的手中,一幅融入双兔、喜鹊、梅花等喜庆元素的剪纸“福”作品活灵活现。有了非遗传承人的指导,天山小学三年级学生董馨和同学们也拿起剪刀体验传统剪纸文化的魅力,清澈眼神中的专注让人动容。生活的沸腾与美满,在这些或是灵动、或是稚嫩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跟着非遗传承人现场学剪纸。

当天,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青岛市文化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玉兔纳新春 送福进万家”2023青岛民俗文化大拜年暨青岛非遗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市文化馆举行。烟火气浓郁的手造市集,好看、好玩、好吃的传统节日体验,让孩子们乐开花,也让大人们回味记忆中熟悉的老场景、老味道。

孩子们学习剪窗花。

以“传承多彩非遗,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今年的青岛“非遗月”精彩不断:

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胶州剪纸、城阳泥塑、即墨鲁绣等与年节装点相关的非遗项目将开展展示传承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胶东大鼓、茂腔、胶州秧歌、莱西木偶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连番登台,为市民提供丰富的节庆精神文化产品;围绕茶、酒、面塑、肉食、糖球、海产品等非遗传统加工制作技艺,推介非遗美食,开展“非遗年夜饭”等特色活动,让市民切身体验并享受非遗的饕餮盛宴。

即墨镶花边传统手工技艺现场展示。

开展年俗文化活动。除了市级层面的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青岛市民俗文化大拜年、青岛市非遗市集等活动,还有市北区的花灯会、莱西市的莱灯会、李沧区的“李沧之春”民间艺术巡游展演,崂山区的庆新春广场文艺展演,即墨区的舞龙、民舞踩街,胶州市新春秧歌会等。李村大集、王哥庄大集,泊里大集,上马大集、河套大集等,既有琳琅满目的年货,更有浓厚的文化年味。

开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在小年、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等重要新春节点,推出“赶大集买年货”“晒团圆年夜饭”等展映活动;组织具有代表性的年俗非遗项目单位和非遗传承人,通过网络平台直播或视频展播非遗传承实践;“一桌年夜饭”——胶州非遗春晚、西海岸新区线上小戏小品展演、“迎兔纳福”莱西非遗公益课堂等活动,让市民“云端”感受地方年味的独特魅力。

尊重传承人创造主体地位

非遗“活”了,“年味”也就浓了。截至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省级74项、市级207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人、省级21人、市级86人。尊重非遗传承人的价值和创造主体地位,是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特点。启动现场,多位青岛市市级非遗工坊、青岛市手造匠人和手工艺人齐聚,拿出各自绝活,赚足市民游客眼球。

作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岛高家糖球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高士湘和儿子高洪亮是非遗活动上的老面孔。“非遗传承是我们传承人的使命,一定要把咱的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活动现场,高士湘总会亲手展示拉丝糖球技艺。火候一到,串好的糖球在倾斜放置的锅边迅速裹上糖浆倒立提起,只见竹签在他手中极速搓转,极细的白色糖丝便飞出层层裹住红彤彤的山楂,这种高家独创的“雪里红”糖球,每次表演都会引来众人围观。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糖球好吃、好玩、好看,无疑是最好的褒奖。

高家糖球上裹着丝丝的糖线。

“‘雪里红’这种糖球想要拔出丝,对熬糖要求是很严格的。别看有一大锅糖,只能做那么几个。过了凝结点,要么甩出来的丝不漂亮,要么甩出的丝不多,要么不会黏在糖球上。”活动现场,高洪亮站在摊前为非遗爱好者解说,高士湘则守在摊后严把每一个细节上的质量关。

“过去手艺人的地位不高,父亲从爷爷手中接过这门手艺,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一开始我也不理解,还曾被同学笑过家里是卖糖球的。上完学当兵回来,父亲与我促膝长谈,我决定遵从家训,把这份特别的青岛味道传承下去。”一转眼,高洪亮做糖球也有十多年了,从3岁随父亲和爷爷参加糖球会开始,糖球的晶莹甜脆就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中,这种属于青岛孩子的童年味道,种下了传承的种子。代代传承、代代耳濡目染,高家糖球逐渐声名远播,四次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依托进博会平台卖到韩国。兔年到来,高洪亮计划研发一些文创产品,他期待通过手艺人间的碰撞,把单一的糖球元素放大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载体。

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正以自己独特的视野和创新的精神为老手艺注入新活力。如今,青岛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非遗项目本身也开始进行功能的转化,向着产业化的方向迈进。在支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习和传播推广的同时,我市对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评估和动态管理,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加强传承梯队建设。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推动青岛非遗焕发崭新生机。

以“非遗+”助推消费扩容

聚焦“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目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既要挖掘其文化价值,也要激发其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创新“非遗+”发展模式,是畅通非遗产业体系、助推消费扩容的有效途径。

入选第一批市级非遗工坊,让孙氏沉香第四代传承人孙育峰倍感振奋。在继承“孙氏沉香制作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孙育峰创新出方便实用的线香工艺,顺应国潮时尚研发特色产品,年轻人占到了孙氏沉香消费群体的半数。“年轻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热爱传统文化,尤其是在练习舞蹈、书法、古筝等场景下,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点上沉香。根据年轻人的需求,我们推出了淡雅香、奶香、甜香等香型。”

沉香

孙育峰认为,非遗项目植根于传统,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都是通过商贸的形式传播,借力新春文化活动实现销售对于非遗项目是很好的带动。目前,品牌不仅有实体体验店,还有合作代理商和淘宝店铺,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

而要谈到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就不得不提到平度草编。在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的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中,平度草编非遗工坊入围其中。2013年,平度草编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工艺品产业被列入山东省十大低碳经济产业集群,主要面向欧洲、南美洲、东南亚等地区出口和国内高端市场,年产值30多亿元,带动新河当地2万余名闲散劳动力实现灵活就业。

近年来,新河镇政府借力国潮大浪注册“指间大象”品牌商标开启高端化之路,让草编这项非遗手造工艺实现蝶变新生。2022年,新河镇政府投资建成新河草编手造馆,积极围绕非遗文化知识普及、非遗项目体验、新河草编文化展示等核心内容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工艺品全链条产业园,积极争创国家级非遗工坊。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方向。在崂山大河东客服中心的非遗展示区,十多个精选的非遗项目让非遗文化鲜活呈现在市民、游客面前。

今年春节假期,在流清客服中心,游客还可以体验非遗文化活动“投壶有礼”,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崂山风景区的传承和发扬。聚焦高水平建设崂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片区,“非遗”与“文创+景区”融合发展的崂山实践正逐步深化,鼓励支持崂山剪纸、泥塑、贝雕等非遗代表项目围绕“崂山十二景”“崂山民间故事”等人文资源共同打造特色文创,推动崂山文创与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带动时尚消费。

“推动非遗产业发展,首先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文化管理部门、高校等科研机构共同发力,非遗传承人的思想观念也要进行一些转变。在保留传统造物价值的同时,一定要思考如何把它推向市场,把它变成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展览和展示的阶段。”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朱宏轩说。

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非遗传承体现的是中国人对生活的一种认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一种向往,传承的关键就是要挖掘精神层面的内涵,其核心就是文化传承,要把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理念、生存观念的价值挖掘出来。”朱宏轩长期关注青岛非遗项目和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他认为,非遗项目作为文化传承载体,对其挖掘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市民能够亲身感受。

孩子制作学习盘扣工艺。

在青岛,以“非遗特色社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的“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正在架起非遗文化与当代生活连接的桥梁。入选试点城市两年来,全市共培育并公布63个“非遗特色社区”,并从中选出10个“非遗特色示范社区”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形成非遗管理部门、社区管理机构、非遗保护单位、社区群众、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合力推进工作态势,各区市探索出了各自的实践路径:

市南区支持鼓励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习场馆、展览馆建设,让非遗项目活动与居民生活深度融合。鸳鸯螳螂拳项目在街道社区支持下,于燕儿岛公园、北山公园设立户外传习场地,免费为社区居民传授螳螂拳,使得居民学拳练拳成为一种习惯,为“非遗在社区”活动扎根社区做出良好示范与探索。

市北区创新推出“非遗在社区、文化进万家”手工花灯展系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居民手作花灯,在青岛市最具人气的台东三路步行街开展,将赏花灯、品元宵、猜灯谜、观非遗等文化娱乐板块有机结合在一起。

城阳区充分发挥重点非遗项目作用,借助国家级非遗项目《胡峄阳传说》在社区内的良好基础,在项目所在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开展非遗文化大讲堂、非遗研学等活动基础上,将“非遗在社区”活动与其传统的“非遗大集”等各项活动深入结合,在社区内营造“人人讲非遗”的良好氛围。通过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传播,社区居民在保持良好传统风俗的基础上,人际关系进一步融洽、居民素质不断提升,百姓安居乐业,邻里纠纷等几乎消失。

胶州市将“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连续两年列入胶州市政府实事,每年度在全市打造10个示范点。在胶州市文化馆非遗陈列厅建成“试点工作成果展厅”,在茂腔剧团建茂腔展示中心,开展“非遗在社区”传统胶州秧歌培训、胶州市“非遗在社区”传承人驻点传习、社区非遗春晚、社区非遗市集、项目集中展演巡演等一系列活动,成效明显。

2022年,我市“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并获得了文旅部非遗司“成效比较突出,整体工作优秀”的较高评价。

构建活态保护传承体系

千百年非遗营造,书写出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与文化个性。活态保护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新。

今年春节,青岛市图书馆的传统文化活动是以一场非遗座谈会开启的。受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青岛锦绣非遗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2年的《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项目课题调研,对青岛地区非遗项目进行归纳整理,推出首本非遗宣传画册《锦绣非遗》。新春来临,青岛锦绣非遗研究中心编辑的青岛地区非遗传承人兔年作品贺春专刊现场发布。高家糖球、锦云绣坊、剪纸和面塑等青岛非遗传承人也带着非遗作品赶赴现场,交流分享非遗保护和创作的心得体会。

以丰富特色活动为载体,近年来,青岛非遗保护传承涌现出不少亮点。2021年,青岛市首届“非遗+”文创大赛致力于寻找具有突出技艺的传统手工艺人,征集非遗产品、非遗文创产品,积极挖掘民间手工艺作品,共收到参赛作品400余件/套,完成了一次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入调查记录。

去年,“山东手造 青岛有礼”2022青岛市文创产品大赛创新性设立优秀项目路演活动,遴选优质手造项目与社会资本创新互助,引导传统手造项目在新时代下进行创新、创造,激发创新思维,促进手造产业融通发展。

为了保护、传承、利用好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市非遗工作正通过健全调查记录体系、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制度、提升区域性整体保护、增加传承体验设施、丰富理论研究体系等构建起青岛特色鲜明的非遗活态保护传承体系,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今年,我市将研究推进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工作。该馆主要展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优秀工艺美术技艺保护传承情况,重点展出工艺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曲艺戏剧、民俗表演等门类工艺美术和非遗珍品佳作,定期举办专题展览和各类活动,并为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提供传习展示活动场所。

一个多月前,《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青岛市扶持手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的印发为青岛非遗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全面推进的青岛市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也把非遗作为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拓展旅游业态、延伸旅游消费链条的重要依托。

下一步,我市将切实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工作制度,统筹社会力量,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打造一批领军品牌,带动黄河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加大对外交流,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发展硬支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文 王雷/图)

责任编辑:王逸群

(作者:马晓婷 王雷)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