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从“一只牡蛎”看青岛蓝色种业的发展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1日讯 最近,山东荣成的养殖户蔡磊异常忙碌。他去年养殖的600万片牡蛎苗已长到半成品,眼下正在不断销往山东乳山等沿海各地。这是蔡磊每年一度的忙碌时间,也是近年来荣成诸多牡蛎养殖户的常态:他们从莱州、大连等地的育苗基地购买青岛牡蛎种苗,经过养殖至半成品,再销往其他牡蛎主养区由后者继续养殖。也就是说,一只牡蛎的上市销售,往往都会经历一段沿海各城市的“接力养殖”之旅。

“不同的海域,其饵料的丰富程度不尽相同。在荣成,比较适合将牡蛎种苗养成半成品进行销售,而像乳山、连云港等城市,更倾向于育肥养殖。”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前沿”)市场部负责人方波说。近年来,乳山的牡蛎产业在业界名声越来越响,被誉为“中国牡蛎之乡”,但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从乳山销往全国的很多牡蛎,其源头是来自青岛。

青岛的牡蛎养殖并不成规模,但“种”的优势巨大,特别是青岛前沿培育的三倍体牡蛎,今年已卖出苗种近15亿片,实现我国沿海牡蛎主产区全覆盖,占据北方牡蛎养殖的70%左右。换言之,我国北方每养殖10个牡蛎,就有7个“青岛种”。

青岛培育的牡蛎为何备受市场青睐?这其实主要是“三倍体”的功劳。传统的二倍体牡蛎在每年夏季都会进行繁衍。因为生育,牡蛎体内的糖原含量会急剧下降,从而导致品质下降甚至死亡,成为牡蛎养殖业的难题。而三倍体牡蛎是由四倍体牡蛎和二倍体牡蛎杂交而来,因为具有滞育性,所以个头大、生长快,在繁殖季节依然可以保持高糖原和肉质,可全年养殖生产上市,解决了牡蛎季节供应的问题。

今年7月,由青岛前沿、中科院海洋所、乳山市海洋经济发展中心联合培育的长牡蛎“前沿1号”新品种获农业农村部审定并推广,这是我国第一个三倍体牡蛎国审水产新品种。今年8月,青岛前沿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在牡蛎种业振兴领域被赋予“领头雁”重任。“良种培育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漫长过程。我们历经十多年潜心研发,才构建了经多代选育的规模上世界领先的四倍体核心种质群体,实现了牡蛎种质自主可控,三倍体苗种可批量生产供应,并选育出第一个三倍体新品种。”青岛前沿总经理郭希瑞表示,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他们正利用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发扇贝、鲍等新的优良品种,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青岛前沿之外,驻青院校中科院海洋所和中国海洋大学也是发展牡蛎种业的两股力量。中科院海洋所2021年培育的水产新品种“海蛎1号”,具有糖原含量高的优点,有望成为牡蛎市场的高端产品。今年,中科院海洋所正与青岛前沿合作,加快“海蛎1号”示范推广养殖;中国海洋大学自2014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牡蛎新品种长牡蛎“海大1号”后,继而培育出“海大2号”、“海大3号”和“海大4号”,相关新品种在山东、辽宁、江苏等地推广,有力推动了我国牡蛎养殖业的良种化进程。可以说,青岛不仅拥有备受市场青睐的三倍体牡蛎,也有不同养殖特色的二倍体牡蛎。我国北方每养殖10个牡蛎,就至少有7个“青岛种”。

“青岛拥有青岛前沿、青岛瑞滋等海洋种业企业,集聚了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所、海科院等涉海院校,在青涉渔科研人员、科研单位及培育出的水产新品种数量皆居全国第一。”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渔业处副处长王亚楠表示,我市正在组建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未来将继续发挥在蓝色种业的发展优势,推动水产新品种不断产出,从青岛走向我国沿海各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文 韩星/图)

责任编辑:岳文燕

(作者:李勋祥 韩星)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