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她是孩子们的青岛奶奶 6年手织千顶帽子送给山区小朋友

(记者 李丽涛)

“他们可能不知道我是谁,但只要孩子们能暖和点就够了。”一副老花镜、一只毛线篓、两根毛衣针,这位67岁的“青岛奶奶”吕岩已连续6年为山区孩子们手织帽子,累计捐赠毛线帽近1000顶。

6年前,偶然在手机上看到孩子们冻红的脸蛋和冻裂的小手,一下子触动了吕奶奶的恻隐之心。6年来,吕奶奶坚持手织帽子,并通过青岛红十字玫瑰基金邮寄给山区的孩子。吕奶奶的帽子远捐至青海、西藏,近送至青岛周边,收到帽子的孩子们也许并不知道这份温暖出自谁手,但对于默默织下这些帽子的吕奶奶来说,能让孩子们暖和点,让他们知道在青岛还有一位奶奶记挂着他们就足够了。

一年织出552顶帽子 一针一线里满是温暖

“我在微信上看到那些孩子红着个脸蛋儿,手冻得黑黑的,都裂出口子了,真是心疼。”在看到山区孩子艰苦的生活条件后,吕奶奶的第一反应就是想织点保暖的帽子寄过去。为什么要自己亲手织,吕奶奶的回答很简单:一是她喜欢织,二是手织的能更暖和点,如果非要追问点什么,吕奶奶说她希望这些孩子们能知道还有人记挂着他们。

而这一织就是整整6年,今年甚至一口气织出了五百多个。吕奶奶告诉记者,由于自己腿脚不好,加上今年又不便出门,春节过后便在家安心织起了帽子,一天织2顶,每天得织上7、8个小时。不到一年的时间,160斤毛线织出552顶帽子。

爱好编织的吕奶奶攒了不少从世界各地淘回来的毛线,纯毛粗线、开司米线、海马毛线……挑着最结实保暖的给孩子们织上。“我下楼除了买菜就是买毛线。”不仅是材质,吕奶奶还搭配着颜色,时不时配上图案和花边,细心的设计藏在一针一线中,将温暖注进密实的针脚。

脚边放着一框毛线球,眼前支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来回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坐在沙发上一织就是好几个小时,可自己一点也不觉得累:“这有啥累的,手酸了就歇一会,腰僵了就躺一会,我乐意织。”

上午打针下午织帽 住院半月织出9顶

用吕奶奶的话说,这些年毛线基本没离过手,去哪都带着,连住院也不耽误她织帽子。今年,吕奶奶因为心脏问题晕倒了两次,8月份还在医院里住了半个月。“当时一听说要住院,我赶忙回家缠毛线,住院可以,但不能一点成绩都没有呀。”奶奶开玩笑似的说。

一把把毛线细心地用秤称好,二两线缠成一个球,一个球就是一顶帽子,匆忙中缠了11个球塞进小皮箱,拖着就去住院了。忙活完住院体检,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上午打吊瓶,下午织帽子,一天织一个。

“在医院里躺着闷得慌,正好织织帽子还能娱乐娱乐。”在吕奶奶看来,织帽子从不是一种负担,“我一个老太太能做的不多,尽点微薄之力,我爱织,孩子们也正好需要,就是这么简单。”住院半个月,吕奶奶竟还织出来9顶帽子。

想趁着自己还能织就多织点,终于在11月,吕奶奶织完了552顶帽子,完成了年初给自己定的小目标。细细整理着这些年收到的感谢状,上面清清楚楚标注着每一次的捐赠数量,每个数字背后不仅仅是一个帽子,更是这位奶奶所帮助到的每一个孩子。

“孩子们不需要知道我是谁。”

一到冬天,吕奶奶便准时给玫瑰基金打去电话:“今年的帽子织好啦!”没有多余的话语,已成为一种习惯。“老人也不求别的,只需要给她发几张照片,确认孩子们收到帽子就行。”负责捐赠的玫瑰基金工作人员翟晓黎说。

回忆起前不久接回552顶帽子时的场景,翟晓黎依然有些感动:“552顶帽子整整塞满了5大箱,塞到出租车里都坐不进人。”仔细观察那一顶顶帽子,总觉得比寻常帽子织得宽裕一些,吕奶奶说帽子长点好盖住额头,多余的帽边卷上一圈还能更暖和。

织1顶帽子可能容易,但织552顶却不容易;织一年可能容易,但年年织却不容易。在吕奶奶看来,多织一顶帽子就能多暖和一个孩子:“只要我还织得动,就一定会织下去。”

吕奶奶的帽子远寄往青海、西藏,近送至市区周边,戴上这些帽子的孩子也许遍布全国各地,却没有一个孩子知道这位奶奶到底是谁。不会遗憾吗?吕奶奶的回答是不会。“他们不需要知道我是谁,只用知道还有人在远方记挂着他们,这就足够了。”手里拿着刚起头的帽子,吕奶奶轻声说。

“帽子长点好能盖住额头,多余的帽边卷上一圈更暖和。”

“552顶帽子整整塞满了5大箱,塞到出租车里都坐不进人。”

拿到帽子时,孩子们脸上的那种高兴是藏不住的。

近千件织物,一针一线中满是温暖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孙丽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