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岛放大后峰会效应 建设海洋名城

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在青岛举行,这是继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后,青岛承接的又一次重大活动。向海而兴,“后峰会时代”的青岛着力建设海洋名城,一场蓝色风暴正在青岛刮起。

这个因海而生、以岛命名的城市,身上闪耀着诸多光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 “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 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帆船之都、 啤酒之城、电影之都、文明城市、品牌之都......

海洋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青岛有着自己的追求。新年伊始,青岛已发起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海洋攻势”,打好海洋产业转型跨越、海洋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海洋港口提质增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滋养海洋文化根脉 “六场硬仗”,正在努力把青岛海洋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率先走在前列,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海洋强市。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海洋,为青岛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蓝色粮仓”,为青岛贡献了超过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为青岛奠定了全国领先的海洋科技地位。

向海洋谋求高质量发展,青岛正发起“海洋攻势”,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立足海洋优势和特色,坚持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面向海洋产业、海洋港口、对外开放、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洋文化领域发起的“海洋攻势”,推动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率先走在前列,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海洋强市,为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2019 年春天,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青岛 14 个项目获奖,其中主持完成6项。在6个主持完成的项目当中有 4 项是海洋领域成果,涉及物理海洋、扇贝育种、海洋监测、国际合作等领域。

800多公里的海岸线赋予了青岛独特的城市魅力,培养出全球领先的海洋科技。从科学技术到国防设备,从“微观世界”到“大国重器”,青岛,拥有全国唯一的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并集聚了国家 30% 的海洋科研机构,40% 高层次海洋科研人才, 50% 的重点海洋科研项目,构建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运行四年多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依托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着力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2018 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以面向世界海洋科技前沿、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支撑经济发展需要,深入实施多项重大科学计划与工程。

人才是第一资源。青岛作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高地,吸引了一大批醉心海洋事业的弄潮儿。新中国成立后,五次蓝色产业浪潮,基本都从青岛发端,海洋所、黄海所、海大、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驻青科研单位功不可没,以曾呈奎、刘瑞玉、赵法箴、张福绥、雷霁霖等院士为代表的海洋科技人员,在我国从利用海洋的狩猎文明向现代农牧文明跨越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8 年,青岛出台《青岛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青岛西海岸新区以海洋经济为主题,依托国家级新区政策优势,突出产业创新和企业发展,着力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提升高端产业集聚水平。根据《方案》,青岛红岛经济区要突出产业培育与集聚功能,着力培育面向海洋的科技服务产业。到 2022 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 150 亿元, 其中海洋生产总值占比超过 35%。《方案》中还提到,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着力构建“海洋 + 医疗康养”“海洋 + 健康创新”“海洋 + 休闲健身”产业链,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到2022年,实现涉海产业产出200亿元。

在追求城市格局升级的道路上,青岛从来不乏“野心”。但又客观清醒地牢牢把握着自己的优势:在海洋名城建设与打造时尚之都道路上不遗余力。对于海洋,青岛有着自己的自信。这座海洋名城以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为核心,形成了“蓝色特色”的独特发展方式;以青岛港作为依托,加快港口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努力打通青岛为起点的亚欧经济新通道。

后峰会时代的青岛,正不断吸引着海洋产业、海洋人才在这里聚集,在未来海洋经济的世界版图上描绘属于自己的精彩。

(来源:经济参考)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