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市北区社区卫生服务看改革开放40年居民医疗卫生环境变化

从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到如今已走过了40个年头,市北区医疗卫生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到如今的“B超、CT、血气分析仪”等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两个月培训的“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团队医疗专家;从16平米简陋不堪的卫生室,到千余平米宽敞明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昨日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医疗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发展,还是医疗服务的改善,社区医疗在40年中的变化,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健康医疗保障。

讲述

“赤脚医生”眼中的社区医疗

在68岁的郑敦深看来,改革开放40年社区医疗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这个词来形容。“小水清沟村那时隶属李村公社,公社卫生院是我学医的第一所学校。”郑敦深告诉记者,1971年,他被安排到小水清沟村卫生室当医生,由于没有任何从医经验,他被派到公社卫生院学习。一年之后,他正式成为村卫生室的赤脚医生。郑敦深记得很清楚,那时的村卫生室包括他在内,有一男一女两名赤脚医生。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村卫生室的人员配备和工作一直没有变化。

“那时我们村有1200户村民,村卫生所只有16平米,一张木板床是卫生所的重要诊疗设施。”郑敦深能清楚回忆起卫生所室内当初的布置:一张木板床摆在墙角,另外有一个1.6米高的小厨,里面放着当时非常珍贵的药品,包括土霉素、四环素、阿司匹林等20多种药品。“阿司匹林几乎是那时的万能药。 ”郑敦深说,根据在公社卫生院学到的医疗知识以及当时医生的看病经验,遇到头痛脑热、肚子疼、关节疼等众多身体不适,都可以给开几片阿司匹林,来看病的患者也对阿司匹林奉若神物。

改革开放之后的1992年,为提高居民医疗卫生状况,小水清沟村卫生室扩建到160平米,配备有专门的就诊室、注射室、药房等功能性空间,观察床、诊断床、心电图、红外理疗仪等医疗设施也相继配备齐全。此时的郑敦深也多次公派到大型医院学习,增加临床经验。上世纪90年代末,岛城众多村庄撤村成立街道,村卫生室也改成社区卫生服务站。至2010年退休,郑敦深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增加了各种电子医疗诊断设备,引进了科班毕业的医疗人员。

变化1 

从“老三样”到“科技新花样” 

“从最初的赤脚医生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社区医生,我们给患者诊病的医疗设备主要是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被社区医生称之为‘老三样’,而现在社区医疗的医疗设备太多了,别说‘新三样’,‘新十样’都不止。 ”郑敦深笑着说。下午3时许,记者在敦化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中心包括三层楼近1500平米的诊疗办公区域,里面俨然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医院: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口腔诊室、妇女保健科、康复理疗科、中西医药房、医学检测室、计免接种中心等科室一应俱全,检查设备从B超、生化分析仪、肺功能测试仪到人体成分分析仪也都有配备。

据介绍,作为国家级试点地区之一,2013年市北区试点运行全科医生团队工作,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慢病防治一体化、健康管理等四项基础服务。同时增设中心医院河西急救站、海慈医院急救站、阜外医院急救站等3处急救站,增强辖区中北部区域的急救能力,缩短了服务半径和急救时间,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更多机会。 

变化2 

从“看病难”到有了“家庭医生” 

57岁的杨忠凤是威海路步行街社区的居民,切身体会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看病难,到现在有了家庭医生的便捷。杨忠凤说,上世纪90年代初,她生病经常到台东医院、海慈医院,基本都要早晨7点起来去排队挂号。看病也无法选择医生,挂上号都是由护士分配就诊室。而现在她签约了社区医疗家庭医生,如果哪天身体不舒服,只要给家庭医生打个电话,就会有医务人员上门给她看病。如果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挂号费只需1元钱,拿药报销费用达到85%。 

据介绍,市北区全区165支家庭医生团队共签约服务3万余人,配备了195套随访诊疗箱和实时信息采集等设备,逐步实现家庭医生服务智能化、数字化。居民还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由家庭医生协助选择相关服务内容,享受“订制”服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变化3 

从“看病拿药”到“保健体检” 

“我们以前去医院,肯定是身体不舒服生病了,找医生看病打针吃药,现在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一定是生病了,定期体检保健也可以在社区免费做。”杨忠凤说,他们社区今年建成了健身小屋,无需排队,只需在身份证读卡器上刷一下,这些完全智能化的体检设备能在几分钟内完成自助体检,当场可获得血压、体重指数等健康指标。据介绍,健康小屋集自助的健康监测与专业的医疗健康服务于一体,设有隧道式血压计、全自动身高体重仪、红外线热辐射治疗仪、人体成分分析仪、膳食宝塔等仪器设备。居民将自助完成测量血压、血氧、血糖、体重、身高、心电、肺功能等近20项常见健康指标的检测,现场还会有专职的健康管理师辅助居民完成检测。 

【相关链接】 

一刻钟医疗服务圈 

据介绍,1997年,市北区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决策,在全市最早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得到新提升,目前为止全区共有7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随着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对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信任度也逐步提高,更多的居民愿意到社区“求医问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14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服务。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在住所附近找到一家寻医问药的医疗结构,初步形成一刻钟医疗服务圈。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于甜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