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宿流社区原始渔网精心织就红岛捕鱼史

水清海岸

红岛人依海而生,为了捕更多的鱼,红岛人就地取材制作渔网,一代代的渔网凝结着红岛人民的智慧和历史。

网

郎君传说流传数千年 

在宿流渔岛记忆博物馆,摆放了各式各样十几种渔网,虾皮网、墨鱼网、底网、漂网,不同的渔网有不用的用处和使用方法,而这些已经是现代渔网的样式,在数百年变迁历史中,渔网经过了很多迭代过程。 

博物馆馆长李知林介绍,红岛自有人居住开始,便兴起了渔业,居民靠海吃海,为了解决生存的基本需要,捕鱼是他们必须学会的一项基本技能。渔祖郎君教人们出海捕鱼、结网造船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传说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渔祖”郎君,也就是伏羲氏,从南洋来到胶州湾北岸 (今红岛后韩家村一带),发现这里地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就在此居住下来,并教会人们使用 “木叉”“鱼鳔”“木杆网”“蒲网”等在滩头捕鱼。后来,他又发明了木筏和纺织麻绳圆网进行近海捕捞。为了纪念郎君,人们把他出海捕鱼的那条港叫“郎君港”,在他住过的地方修建了郎君庙。

网2

苇挡捕鱼成原始渔网 

史料记载,明代初年,红岛当地人善食末货等海货,却苦于没有捕捞的器械,于是就用苇草或高粱秆插成细密的围挡作为工具,涨潮再落潮后,就有鱼虾被困,这就是苇挡捕鱼法,相当于渔网的前身。为了得到更多的渔产,后来发明砍鱼方法,即在浅滩上用木棍围成一圈,把鱼圈在里面,三五个人在圈内用砍刀奋力的砍砸水面,就会有鱼被砸中,成了渔民的收货。 

这些简易的方法始终产量很小,无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渐渐,人们学会将芦苇杆编成草席,和现在的凉席相似,用它把鱼圈起来捕鱼。因为缝隙很小,除了捕鱼还能捕到小虾小蟹。再往后,人们学会藤条编篮子,用稻草编绳,便开始用筐网、草绳网。 

现代尼龙替代棉麻渔网 

棉花的出现发展出纺织技术,也带来了渔网的更新换代。内陆人家都是用棉花纺线做布料,而渔民们纺棉线最主要是用来做渔网。 “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有纺机,纺渔网就是老老少少的日常事。 ”李知林说。 

不论是芦苇还是棉线,这些自然材料制作的渔网,耐受度和强度都很差,在海水中受到鱼群、浪潮的拉扯极容易腐蚀脆化,如果保养不当会出现断裂损坏的情况。因此,休息期间必须进行渔网晾晒和检修,也就是俗语中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上世纪70年代,棉织网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尼龙线,这种人工化纤材料在耐受力和抗腐蚀方面都远胜于棉麻网具,很快被普及开来。现在,渔民们只需定期的检查修补,不必再频繁地晾晒,大大减轻了劳作强度。(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