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双龙腾飞!下疃社区女子舞龙队舞出红岛巾帼梦

价值观

记者见到红岛经济区河套街道下疃社区女子舞龙队时,她们刚从广西的比赛现场赶回来。“你看我们的现场表演,这可是我们第一次走出山东,作为青岛的代表参加全国比赛。”“我们可是全国16支参赛队里,仅有的两支全女子舞龙团队。”“看,这是摇八字,这是摆龙船,这是做龙齿……我们毫无误差的完成了13个动作造型,这可是我们前思后想好长时间才设计好的……”

说起出省的表演,下疃社区女子舞龙队的大姐们还沉浸在参赛的兴奋中,每个队员脸上闪耀着熠熠的神采。很难想象他们中最年轻的也已经51岁,“这也多亏了舞龙队,现在的我腿也不酸了、腰也不疼了,舞龙的效果可比钙片的作用强多了。”几位大姐打趣地说。

舞龙2

圆梦“总要为自己争取一次”

尽管现在这支23人的队伍颇具规模,但团队成立之初也吃了不少苦。说起这些过往,下疃社区的文化管理员刘晓燕打开了话匣子。“为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各街道社区都组建了特色文化队伍,目前全区登记在册的规范化特色文化队伍就有35支,而且每个社区都配置了文化管理员。我通过考核,成为了下疃社区的文化管理员,具体负责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组织各种民间文艺团体活动。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我们社区的居民更愿意走出家门,投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刘晓燕和社区里的姊妹们一起,成立起了这支女子舞龙队。

说实话,从大众接受度和学习难易度来看,组建一支广场舞队伍是件更容易的事情。所以舞龙队从一开始,就让不少人心里犯了难。“学习难度大、花费精力多,大家都带着怀疑的态度驻足观望,当时多亏了62岁热爱传统文化的崔学华,才让舞龙队坚持了下来。”刘晓燕动情的说到。

一开始大家心里有戒备,刘晓燕和社区工作人员就从身边的亲戚朋友开始动员。慢慢地,愿意尝试的人越来越多,舞龙队才算真正有了雏形。崔学华帮着大家一起看视频学动作,甚至自己出钱帮助大家置办行头,就这样舞龙队开始如火如荼地排练起来。

艰难地开了个头,舞龙队立马又面临着第二次危机。对每个人来说,舞龙是个全新的挑战,更是个最考验团队团结默契的活儿,只有全员到齐,练习才能进行、才有效果。但参与训练的大姐们大多已经是奶奶辈的人了,家里家务活多,既要照顾一家三代的饮食起居,还要抽时间来练习,家里人开始有了埋怨。

“舞龙有一种魔力,开始了你就不想停下来。每次来社区活动中心,看新的表演视频、练习新的动作造型、听新的编曲音乐,都会觉得很快乐,几十年来我们都在为了家人奉献,现在孩子们大了,我也想学习艺术,为自己争取一次,圆个梦吧。”53岁的曹美云说道。

舞龙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说实话,刚去舞龙队才一天,我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曹美云边说边摇头。舞龙跟广场舞不一样,不仅对队员的动作、节奏感有要求,对体力的要求也更高。“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就一个字——累。要一次性举起重量十足的道具,胳膊得打直,还要跟着音乐做各种造型,练习时候流了多少汗,数也数不清了。”说起当初练习时候的辛苦,她仍然历历在目。

前些年,发起人崔学华老人因病过世,舞龙队的每一个成员心里都不好受。刘晓燕眼里噙着泪,给大家鼓劲儿:“我们必须把这支队伍建好,把舞龙练好,才对得起为我们女子舞龙队无私奉献的崔老师,才对得起我们练习时受的那些苦。”

从那时起,大家心里也都攒起一股劲儿,每个人也开始更加珍惜这支女子舞龙队。没有专业老师教导,大家一起上网找视频,自己学习;造型学不会,那就分解开来,一个一个动作练;道具不齐全,那就拿着扫帚自行练习……五分钟的表演,即使要学几个月甚至半年多时间,也没关系,坚持下来就是最棒的。

说到这些练习的故事,舞龙队里的“龙头大姐”——曹美云有一肚子话要说。“别看我不是队伍里最年长的,但我这个‘龙头’的身份确是实打实的。”她笑着告诉记者,自己是女子舞龙队里举龙头的队员,边聊着边展示起自己的臂膀。“我这胳膊上的肌肉可都是舞龙练出来的。”

一个龙头就要近20斤,对于中年的女性,还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开始只能勉强举起来,后来练习到可以维持三分钟,现在已经可以自如地表演完整首曲子,并配合表现出各种造型。”曹美云不无骄傲地说道。

龙头难举,龙尾更难摆。

“不像龙头的重头戏,龙尾的难度在于速度快。就像跑道里的内圈和最外圈的差别,负责龙尾的队员往往要比前面位置的队员跑得更多。如果速度跟不上,就会让整个队伍节奏都变乱。”刘晓燕告诉记者,刚开始练习的时候,龙尾位置上的队员为了赶上大家的节奏,没少下功夫,脚疼腿酸都成了家常便饭。

舞龙3

走出岛 让更多人看到大红岛的风采

从2012年区划调整到现在,6年多的时间凝结在23位大姐越发娴熟的舞龙技艺里,沉淀在平均年龄在55岁大姐耳畔的丝丝白发中,也荡漾在越发文艺越发阳光的大姐明艳的笑容里。6年的相知相守让这支队伍变成了真正“一心一体”的一家人。

“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熟记前后其他人的动作要领和技术习惯,一个眼神、一句口号、一个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调整自己配合大团队。”刘晓燕说道。这些早已深入记忆力的习惯,也让每一个动作和造型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几年前,大家还会因为一个加快了的脚步、一个稍有偏差的动作、一句不明所以的口号而纠结不已。而现在,这种家人间的默契足已抵过千言万语。

“说起来,这个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容易。当初不管是家庭的阻力、自身条件的局限,还是团队磨合中的纠纷,大家都或多或少的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所幸的是,我们都互相鼓励,坚持了下来。尤其是现在,我们的女子舞龙队开始‘走出去’,这是最让人欣慰的事情。”刘晓燕动情地说。

从红岛到青岛,从山东到全国,下疃社区女子舞龙队走得越来越远。这次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四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展演活动,红岛经济区河套街道下疃社区女子舞龙队作为全省唯一一支参赛队伍,角逐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双龙腾飞》一亮相,就让现场观众沸腾不已。没有人知道这支队伍背后隐藏了多少动人故事、付出了多少心酸努力,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大姐们说:“我们代表了红岛经济区,展示了新城新市民的良好精神风貌,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说句心里话,我们这群50、60岁的老大姐,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在这个年纪坚持一种爱好这么多年,不仅如此,还把这份坚持做成了一个名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我们。”女子舞龙队的大姐们感慨道,“感谢新生活,让我们年轻时候不敢想的艺术梦变为现实。也感谢自己,能刻苦努力坚持下来;更感谢政府,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群龙争霸,角逐中华山花;红岛巾帼,舞动新城风采。下疃社区女子舞龙队,让红岛普普通通的农家大姐们走出田间地头,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间。舞姿飞扬,让人们惊叹传统艺术的魅力,更钦佩胶州湾北岸这群朴实无华农家女子的坚持不服输。那始终昂扬向上的龙头,在阳光下神采奕奕,像足了每一个红岛人身上那一股勇于进取的精气神儿,迎着风浪、昂首前行。(来源:青岛高新区党群部)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