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宿流社区各式渔船模型重现渔船前世今生

价值观

过去的红岛人主要以打鱼为生,渔船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历史发展,红岛渔船也经历了一代代更迭,不同设计有着不同的用处,也蕴含着丰富的渔民智慧。如今,在红岛街道宿流社区渔岛记忆博物馆里,收藏了很多渔船模型,这些模型都是由渔船制造传承人打造,也代表着红岛渔船进化史。

渔船

渔船发展从小到大 

在红岛街道宿流社区渔岛记忆博物馆里,这里的渔船模型几乎完全按照真实渔船的样式缩小比例制作而成,真实还原了历代渔船的样子。仔细观察这些渔船模型,发现各个渔船不但大小不同,而且样式各异,船头、船舱、船帆也都有不同。 

宿流渔岛记忆博物馆馆长李知林介绍,渔船的迭代发展,基本上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小的有“橛子”,是一种近海捕鱼船,还有“小叉”,可到稍远一些的海域捕鱼,再大一些的是“小打网船”“大打网船”,可以到深海捕鱼,最大的是远洋运输船,俗称“排子”,可出国航行,吨位可达200到300吨。 

船身不同用途不同 

船身设计的不同与船的用途有关。以船头为例,就分为“平头”和“尖头”两种,“平头”就是船头底部是平面,“尖头”是指船头底部是尖尖形状的。“通常,大型船只跑远洋运输的,需要用‘尖头’,需要抵御长距离航行的风浪,行程短一些的可以用‘平头’,近海船只、国内航行的船只都可以用平头。”李知林说,此外,渔船分为有船舱的和没有船舱的,大型或远洋船只都配有船舱,用于打鱼或存储运输货物,近海小渔船就不需要配船舱,打的鱼直接放船内部即可。 

造船技艺列入“非遗” 

红岛海洋捕捞历史悠久。鼎盛时期,各类渔船曾达到3000多条。据悉,600多年以前,当地渔民普遍使用木筏在胶州湾内捕角。木筏制作比较简易,多用数根6米长、直径10厘米以上的竹竿或梧桐树贯穿在一起,顺风顺流行驶,入海后撒网捕捞,多适于1到2人使用。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东大洋村的于海先历时两年,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出红岛历史上的第一条简易木船。木船似长方形大牛槽,无帆,只能凭人摇橹、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行驶,适宜在胶州湾近海作业。后经不断改进,终于制作出适宜近海作业的小型木帆船,代替了几百年沿用的木筏。至上世纪60年代,木筏彻底销声匿迹。现如今,当地渔民出近海捕鱼时仍然使用这种木质渔船。 

宿流社区作为红岛当地保留造船工艺的古老村落之一,80多年以前,人口就达到3000人。当时整个村落几乎都以捕鱼为生,村里分成15个小队出海捕鱼,每队都需要大量不同规格的渔船,造船业十分兴旺。2011年,凝结着数代人智慧的古老造船技艺经青岛韩家民俗村文化有限公司推报,被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木质渔船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链接 

征集老物件听它讲“心事” 

当时光渐行渐远,高速飞奔的信息化冲淡了久远的记忆,然而纵使时代变迁的风潮不断侵蚀着岁月的棱角,但每个时代的变迁总会在历史中留下了它的足迹。煤油灯、永久牌自行车、搪瓷茶缸、煤球炉子……老物件,见证一段生活,呈现独有民俗,更勾起些许回忆。现面向全区征集含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带有本土特色或民俗特征、能勾起人们回忆的老物件,只要符合条件,您家里的老物件就有机会在《今日红岛》报专版展示。征集热线0532-66966851。(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