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岛,更高视角规划未来

深圳就是在规划引领中实现不断跨越的城市。短短40年间,深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时空压缩”方式,完成了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超大城市的巨大飞跃,创造了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回顾深圳的规划历史,顺应城市发展需要,以更高的视角、更主动的姿态、更大的开拓精神制定规划是重要的经验。从空间拓展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到存量挖潜扩大土地供给,再到区域协作迎接大湾区新时代,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当前,青岛正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亟需高品质的规划指引,深圳的规划经验给青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区域协同,在更大空间谋篇布局

在深圳的发展“秘籍”里,广泛合作是重要内容。为了匹配这一趋势,深圳明确提出了区域协同共建的规划指导原则,主动作为,在更大的空间谋篇布局。

众所周知,深圳是一个面积不大的超大型城市,只有区区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空间局促,资源匮乏的状况较为突出。面对地域的“窘迫”,深圳积极与周边协调,通过产业园区共建、公共设施共享等一系列手段强化城市功能、拓宽城市发展空间。目前,深圳正紧紧把握“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机遇,推动深港融合发展,引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深莞惠“3+2”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向西跨珠江发展,切实推动深圳与周边城市在规划、产业、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接,寻求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协同发展,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广泛的合作离不开高品质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深圳积极打造交通枢纽城市,强化海陆空铁连通。截至目前,每天超过200对高铁始发或终到深圳,深圳机场国际客运航线通达全球50城,深圳港集装箱航线达239条,覆盖了世界十二大航区,通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

与深圳相比,青岛在区域协同发展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就以交通基础设施来说,青岛的港口中转功能较为薄弱,集装箱航线为160多条;机场定位不高,国际和地区航线33条,高速铁路枢纽功能不完善,对外铁路通道不足,与周边城市不够通达;部分区域公路路网密度偏低,高速公路六车道及以上里程仅占1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借鉴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理念,青岛正在积极从城市走向区域,规划部门正在制定方案加强青岛与潍坊、烟台、威海、日照的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共治共管,强化青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优势,增强对区域资源要素的统筹配置能力,建立以青岛为生产服务中心的区域产业梯度关系,构筑一小时通勤的青岛大都市圈。

在交通体系建设上,发挥面向东北亚、衔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联通沿黄腹地的区位优势,青岛将积极拓展机场、港口航线,提升机场、港口枢纽能级,贯通连接京沪二通道、沿海高铁、烟大通道等国家干线铁路,推进海铁联运、空铁联运,增强青岛链接全球网络的能力,打造长江以北区域开放发展高地,吸纳汇聚全球优质发展资源,形成内生增长动力。

集约利用土地,“锱铢必较”

深圳能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现代城市建设的奇迹,与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利用是分不开的。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方法对于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城市建设由扩增量走向优存量的青岛而言,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深圳市规划大厦,有一个名为“深圳市规划国土市情展”的展厅,展厅里详细记录着深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演变的历史、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还有经济与土地数据的鲜明对比:深圳是一个人口大市、经济大市,管理人口从建市之初的31万人增长到现在的2000多万人,GDP从2亿元增长到去年底的2.4万亿元;深圳又是一个土地小市,陆域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2017年实际建设用地规模985平方公里。

怎样才能利用这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是行之有效的经验。

深圳坚持以政策、模式、管理、技术创新为引领,向地上地下、功能整合要空间,向结构调整、低效挖潜要效益。具体说来,通过不断提高土地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动土地立体开发、大力实施土地混合利用等方式,持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精明增长之路。2017年深圳单位建设用地GDP达到22.3亿元/平方公里,位居内地城市首位。

相比深圳在土地资源利用上的“锱铢必较”,青岛的土地资源利用还相对粗放,强度不足、复合比例低。以地下空间利用为例,除了地铁和停车场,青岛的地下空间用途不多。而深圳则早已实现地下空间的大体量开发。以广深港高铁福田站为例,位于深圳市福田CBD地下,是中国铁路一等站,总建筑面积达14.7万平方米,2015年建成时仅次于美国纽约中央火车站,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地下火车站。

作为高举“市场化”大旗的城市,深圳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致力于构建主体平等、规则一致、竞争有序的统一土地市场。通过实施差别化的产业用地供应,深圳建立产业用地用房供需服务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用地的利用效率,推动土地供应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为更好地利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奠定了基础。针对原村集体历史用地产权不清、利用效益不高等问题,深圳创新性提出“将此类未完善征转地补偿手续的社区土地纳入市场公开交易”,解决了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盘活了大量土地资源。

打造高品质城市,全方位吸引人才

城市发展和创新的活力在于人,只有不断地吸引各层次、各领域人才,城市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城市的发展才能有美好的未来。深圳就是一座典型的能够吸引人才的城市,目前全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岁,是全国人口年龄最年轻的城市。为了让市民生活的更加舒心,深圳下大力气规划建设高品质城市,成效斐然。

去年年底,一份名为《2018年中国城市建设水平综合评估报告》的文件在互联网上流传,该报告按照地铁、轻轨通车里程、客流量,公共交通覆盖率,高楼指数,城建品质和绿化水平五个指标评选出了全国城市20强。在这份榜单里,深圳不仅以480.97的总分高居榜首,还在公共交通覆盖率、高楼数量、绿化水平三个指标上,拿到单项第一。青岛则处在榜单的第十二名,与深圳差距明显。

“深圳城市建设的特别有活力,每次出差到深圳,我都愿意出去走走,带劲儿。”私营企业主王刚经常往返于青岛和深圳两地,在他看来,深圳公园多、图书馆多、酒吧多,工作之余的生活丰富多彩,非常吸引年轻人。

住房为民生之本。为了让吸引到的人才住有所居,深圳大力开展住房保障工作。一方面严格执行四六开住房建设比例,市场总房源中,政策性住房占比60%,商品房占40%。政策性住房中,面向大学生群体的人才住房、面向户籍家庭的安居型住房和面向低收入群体公租房各占三分之一,保障了各类人才和低收入家庭的住(租)房需求。

在地段安排上,深圳实施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保障住房开发模式。在交通便捷地段优先建设政策性住房,明确要求在全市地铁车辆段、停车场、站点上增配人才住房。地铁站点500米范围内新出让的招拍挂居住用地,建设人才住房比例应不少于总建筑面积的60%;地铁沿线住宅用地优先用于建设人才住房,通过这种方式,既增加了保障住房对人才的吸引力,又通过这些最具活力的人群聚集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繁荣和业态的融合发展。

相比深圳,青岛的住房保障工作对引进人才的关注度和覆盖面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政府筹集房源力度有差距,主要以住房补贴形式实现,对引进人才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房源储备有差距,不能满足引进人才的需要。由于各区(市)对人才公寓工作认识不统一,人才公寓房源的分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全市人才公寓房源的统筹利用。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