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岛:广开进贤路,塑造新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青岛相继提出科教强市和人才强市的发展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步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青岛的人才队伍经历了恢复重建、全面起步、快速壮大、创新跨越发展的过程,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逐步摸索,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建立起“请进来”引才、“走出去”揽才的海外人才引进渠道,海外引智成果丰硕;人才服务从发端到逐渐成熟并深入推进,在不同时期为各类人才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广进

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大刀阔斧

今年6月,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处处长于立平通过了青岛市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成为我市首位获评高级工程师的外籍人员。这已经不是于立平第一次感受到青岛对人才的“重视”。就在去年9月初,市人社局公布2016年度引才“红娘”名单,因为帮助引进了一位海外人才,于立平被奖励5万元。2013年从加拿大回国被引进青岛,于立平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这里的人才体制和政策越来越灵活开放。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1989年1月7日,市政府出台《青岛市引进国外人才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围绕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建设工程、重点技术改造工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城市规划、开发建设,高技术和新兴科技领域,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国外专家,我市引智工作自此扬帆起航;1999年9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开发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放宽引进国内人才政策,高层次人才引进实现了突破;2012年,出台“青岛英才211计划”,制定了青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青岛突出贡献人才等16项重点人才引进培育计划;2016年,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制定《青岛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人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今年6月,出台《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百万人才集聚、创新创业激励、未来之星培养、全民招才引智、安居乐业保障等五大人才工程,确定了五年集聚100万人才的目标。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同样大刀阔斧。1984年8月,市人事局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改革人事制度的意见》,各县可直接从外地区、外单位引进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多种形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1999年,市人事局研究出台了《关于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的实施意见》,实行以考代评、考评结合,彻底打破了过去“评聘合一”的管理模式;2012年,我市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改为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2017年,首次将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将中小学教师职称中级评审权限下放至各区市……职称制度改革聚焦简政放权、提升服务,鼓舞着各类人才贡献才智。

海外引才引智驶入快车道

求贤若渴的青岛,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才扎堆而来,又扎根于此。时针拨回到三十多年前,青岛的海外引才引智才刚刚起步。为满足引进国外人才工作发展的需要,我市于1985年成立了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主要为外国、华侨、港澳企业及驻青机构,在青的外国人提供人力资源及其他综合服务。“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文革的影响,我市引智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外国专家局成立后,这项工作才驶入快车道。” 1999年7月,青岛市外国专家局正式挂牌成立,姚继华作为第一任外专局局长,见证了青岛市引智工作快速发展的全过程。“外国专家局成立的十年间,我市共引进外国专家、留学回国人才等4000余人,选派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培训3000多人次。‘洋智慧’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早在2001年,我市就组织了“海外百名博士创新周”活动,中间经历了“海外人才周”、“海洽会”的变迁。2011年,将大会正式更名为“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如今,“蓝洽会”已成为高端人才认识青岛、走进青岛的一张名片。近年来,这张名片吸引3500多名海外留学人才报名参会,直接吸引800多名高层次人才“留下来”创业创新,其中,创办高科技企业300余家。通过“蓝洽会”引进的海外人才,又以团队带入、直接合作、推荐来青等多种形式,间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余名。

多层次人才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市开始探索建立劳动服务公司和公共服务机构,原劳动部门开始创立并组织劳动服务公司,并逐步演化为就业服务机构。同时,为满足人才从体制内向体制外流动的需求,80年代初,人才服务公司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相继成立,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也开始出现。1993年,青岛人才市场成立,标志着我市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此后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了有形市场、网上市场、报纸市场、电视市场、人才猎头、代招代聘、外出招聘、校园招聘、信息张贴招聘、人才整体配置“十位一体”的人才市场化配置服务体系。2017年,我市统筹各机构和人员力量,协调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重组人才服务机构,新组建青岛市人才服务中心,进一步充实了人才服务的综合性、门户性、便捷化平台功能。

2006年9月,青岛人才市场通过视频面试的方式,成功为斯洛文尼亚一家驻青跨国公司猎取一名优秀的亚太地区销售总监,首次实现跨国猎头服务。如今,这样的现实版“猎场”几乎每天都在青岛的人才市场上演着。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正常开展业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817个,从业人数超过1.5万人。建成青岛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目前已吸引万宝盛华、锐仕方达、大翰国际、中智、上海外服、博尔捷等30多家知名机构入驻青岛。

优质的服务体系,是促使各类人才“留下来”的“定心丸”。2016年发布的《青岛市人才服务提升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五年青岛市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市人社局会同市委组织部,联合财政、公安等39个部门,设立“青岛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形成“专窗接待、专线电话、专网服务、专人负责、专门走访、专题协调”的服务新模式,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的集成协调。今年以来,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服务渠道,搭建“线上受理、后台审批、即时反馈”的“智慧人才”系统,全市20多项人才服务业务实现网上和手机受理。

2015年,我市开始面向在青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服务绿卡”。2017年,对原有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人才服务绿卡制度进行了完善创新,在出入境和居留、户籍、工商、税务、科研、住房等方面推出17条人才服务政策,进一步扩大了高层次人才服务范围。截至目前,累计为新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发放市“服务绿卡”473张,提供人才政策咨询600余人次,经办出入境与居留、子女入学、医疗社保等服务事项469件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更加畅通无阻。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以人才优势塑造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正在成为推动青岛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多的人才融入青岛、扎根青岛,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生机和强大动力。(来源:青岛日报)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