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峰会里的青岛高新区元素:中科院声学所

新旧动能

在青岛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中,高新区企业以及高科技产品展露锋芒。除了中译语通、太敬机器人,高新区中科院声学所的高科技也重装上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青岛分所为上合峰会提供了什么样的高科技服务吧!

有朋自远方来。短短两天时间,“黄海明珠”青岛用海纳百川的上合精神、凝心聚力的上合情怀,向全世界演绎了一场上合之梦。上合青岛峰会顺利举办,安全保障是重中之重。我们不难发现,峰会周边安保措施严格。在峰会召开地奥帆中心海域,也有一队隐形“卫兵”——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青岛分所暨北海研究站自主建设部署的水下安保系统。峰会期间,这队看不见的“卫兵”24小时无休守护,保障了峰会的水下安全。

微信图片_20180619222022

隐形“卫兵”保驾护航

站在奥帆中心,附近海域微波阵阵,飞帆渺渺。波澜不惊的水面下,一套规模宏大的水下安保系统正稳定有序运行。据了解,此套水下安保系统可对水域运动可疑物进行探测和精确定位,实现对奥帆中心相关区域的有效警戒。

“北海研究站高度重视2018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水下安保工作,技术人员根据奥帆中心海域特点,设计了完善的水下安保系统方案。”北海研究站站长慈国庆告诉记者。

项目建设前期,北海研究站组织人员到相关海域实地踏查,详细了解海域地形特点、水深分布、水下环境等情况,制定了科学的系统建设方案,为水下安保系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施工阶段,北海研究站严格依据国家有关质量体系标准和规范进行作业,保证工程质量。设备安装到位后,立即组织人员设计测试方案,进行声纳性能测试,保障声纳性能。

顺利连续运行200余天

时间紧、海上施工难度大、其它交叉施工单位影响……在种种困难下,水下安保一期工程用时9天,二期工程用时5天,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创造了水下安保工程建设的新速度。

“自2017年11月一期建设完成,到2018年6月,已经连续运行200余天,存储原始监控数据100多T。”说起水下安保系统的运行情况,慈国庆介绍,整个任务期间系统运行稳定、性能良好,实现了对奥帆中心相关区域的有效警戒,在演练对抗中成功跟踪目标,指引有关部门对目标实施有效抓捕。

监控中心24小时值班

据了解,水下安保系统监控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班三人,共1300多人次值班。北海研究站现场维护400余人次,协作及技术支撑2800余人次,共计4500余人次参与项目。在设备运行期间,紧急处置了五次因交叉施工引起的设备无法运行情况,最短时间内解决故障、恢复运行。北海研究站人员春节及节假日照常工作,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精神饱满,展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利用自身科技资源优势保障青岛重大活动顺利开展,我们义不容辞!”慈国庆表示,声学所将牢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海洋声学、海洋仪器仪表、噪声与振动控制、电声和超声技术应用等领域,重点突破声学理论及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逐步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声学技术与装备成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力度,营造人才聚集、资本聚力、技术聚合、成果聚现的高端生态环境和研发高地,为重大活动的顺利举办保驾护航。

链接:声学所北海站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桥头堡

北海站作为中科院派驻青岛的综合性研发机构,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经过多年的潜心发展,形成了以水下噪声、目标特性、近岸安保、水声实验等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为特色,以海洋声学技术与装备、声与振动控制两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为依托,以水声应用技术、声与振动控制、声学感知探测技术、声学培训与计量检测、新一代网络技术应用为产业化方向的发展格局。

继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帆船赛提供水下安保服务后,北海站再次承担起重大国际性活动的安保工作,突显了北海站在国内水下安保及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此次安保工作的成功开展也必将助力北海站在新时期的发展,推动把北海站建设成为国内声学和信号处理领域研发及产业化聚集区,成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桥头堡和新引擎。(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