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好消息!青岛2020年将建成10分钟养老服务圈

核心提示: 近日,市民政局印发《青岛市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从社会救助、养老服务业、基层管理、殡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到2020年,形成养老服务“十分钟”服务圈,全面建立我市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

1

晚报讯 近日,市民政局印发《青岛市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 《规划》),从社会救助、养老服务业、基层管理、殡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到2020年,形成养老服务“十分钟”服务圈,全面建立我市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

完善多元化救助体系

根据《规划》,我市将推进最低生活标准量化调整,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改革农村五保供养体制,落实国务院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到2020年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特困人员供养率达到70%。健全大救助体制,加强临时救助与最低生活保障之间的衔接,规范临时救助程序,建立紧急救助绿色通道,发挥“救急难”作用。

完善多元化救助体系,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全透明、全覆盖的城市解困大救助格局。提高优抚对象优待抚恤标准,每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比例;深入开展孤老残障优抚对象社会化供养,供养率达到95%以上;加快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将老年义务兵和老烈士子女纳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范围,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完善优抚对象临时困难救助制度,开展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帮扶活动。

打造“颐养青岛”养老服务品牌

按照 《青岛市养老设施发展规划》要求,推进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建设,促进机构养老与居家社区养老的融合发展,形成养老服务“十分钟”服务圈。增加护理型床位数量,扩大医养结合覆盖面和护理水平,完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创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打造青岛模式。 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到50张,打造“颐养青岛”养老服务品牌。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的标准化进程,2020年全面建立我市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加快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成立青岛市养老集团,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开展健全志愿者服务及补偿机制试点,探索“养老服务储蓄银行”模式。加快建成“两台一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养老服务业信息统计和动态监测制度,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模式,积极推广“虚拟养老”等智能化养老新技术。

构建“1+4”基层治理模式

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城市社区办公综合服务用房全部达到600平米以上,农村社区办公综合服务用房不少于500平米,形成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到2020年实现我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设施全覆盖、人群全覆盖与服务精细化的目标。构建“1+4”的基层治理模式,在街道的统筹下,全面推行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依托的“四社联动”社区治理新格局。推行社会组织登记“五证合一”与“一证一码”制度改革,实施社会组织统一信用代码制度,探索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知识、技能培训,鼓励引导高校与公益、社区类服务单位共建专业社工人才实训基地,到2020年,建立4-6个市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基地、30个社会工作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实施“万名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培训项目”。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完善“青岛和谐使者”选拔管理暂行办法,推荐优秀社工专业人才参加“齐鲁和谐使者”和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评选。

成立“青岛市减灾中心”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大减灾救灾设施投入,配备救灾专用车辆和必要的通信报灾装备,加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力度。丰富救灾物资储备品种,扩大储备库覆盖范围,提高物资调配效率和灾害救助保障能力。基层灾害信息员专业培训达到全覆盖,提高灾害信息员队伍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成立“青岛市减灾中心”,与国家减灾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减灾救灾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按照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积极探讨新型城镇行政区域设置,加快地名标准化建设,对城市道路等市政设施出现的重名等问题进行整改更名,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档案库和保护名录,完善二维码地图“区划地名界线和社会事务分册”,推进二维码地图数据库建设。

加大殡葬事业改革力度,推动树立生态、文明、绿色殡葬新风尚,重点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梁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孙丽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