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青岛市去年科技成果挂牌3600项成交400项

核心提示: 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到科研人员与生产企业的无缝对接,我市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让更多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成为生产力。

科技成果拍卖会举办3场,一批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市级孵化器超过90家;实施“创业青岛千帆启航工程”,列入科技部“创业中国”5个示范工程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创新环境大幅度提升,对多个产业领域起到了促进作用,朱兆友教授对此感触良深,他带领团队完成一项药品生产的工艺技术改良,去年转让获得2100万元。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到科研人员与生产企业的无缝对接,我市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让更多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成为生产力。

3年研究“值”2100万元

去年11月,在山东省可转化科技成果(化工专场)推介对接会上,青岛科技大学5项成果对接成功,其中“基于废弃物最少的大宗原料药生产工艺关键技术”成果转让价格2100万元。“其实这个项目算是委托做研究,2012年企业拨付了一批科研资金,我们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这个项目,并优先转让给了这家企业。”该项目负责人、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朱兆友告诉记者,原本企业想扩大这种药品的生产规模,可原料生产的工艺比较落后,一套流程下来需要25个小时,扩产后成本太高,“经过我们的研究,原料药的反应过程缩减到了7个小时。”朱兆友说,这为企业的设备、厂房投资节省了1亿多元,每年的原料投入、废弃物处理等费用,也能省下数千万元。

朱兆友的团队共有十几个人,教授和博士有9人,“企业与我们合作,也是看中我们的团队力量,甚至先期投入了几百万元的费用,所以成果要优先转让给对方。”朱兆友表示,这种药品是常用药,市场非常大,所以企业才舍得投入,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科研团队在磨合中成长

对朱兆友来说,团队的进步与成果转化分不开,有了资金就能做更多的研究,年轻博士和团队里的硕士学生们才能获得更多成绩,“年轻教师的进步很快,都是经过实战考验的,与企业的需求对接、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年轻科研工作者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胸襟。”朱兆友说,科研与教学是分不开的,他在教学时也时常把企业需求和实验室研究与学生们分享,告诉本科生们学好了有前途,告诉硕士生们研究难题如何攻克,告诉博士生们如何为企业解决生产困难,最重要的是,在成果转化中,最前沿的知识被积累下来,避免了“闭门造车”的窘境。朱兆友的团队在磨合中不断成长,每年都有企业来和他对接,希望借助青岛科技大学的科研力量,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研发经费年投入244.3亿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我市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2015年,全年的研发经费投入244.3亿元,居全省首位,占GDP比重2.81%。科技产出方面,截至目前,全市发明专利申请19843件;发明专利授权4018件,增幅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技术合同交易额预计年底突破80亿元,超过大连,居副省级城市第九。我市新增6家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总数达到14家,在副省级城市排名中由第八跃升至第五。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集聚更多高端资源,“十二五”期间,经过精心筹备和建设,我市去年启动了海洋国家实验室,组建了由陈宜瑜、管华诗、吴立新三位院士分别领衔的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主任委员会,启动建设海洋动力、海洋生态等8个功能实验室和高性能计算、海洋科考船队等10个大型科研平台,着力打造世界第七大海洋科研中心。

成果拍卖成交4672万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增强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去年,我市科技成果挂牌3600项,成交400项,交易额突破7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市举行三次科技成果拍卖会,成交额分别为1095万元、2312万元、1265万元,总成交金额达到了4672万元。科技部门还联合高校发起“中国合伙人”“雄鹰返巢”计划,服务大学生科技创业。加快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在海洋生物、海工装备等领域成立8个分中心。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成投资1225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2亿元。

【写给5年后的自己】

做更多科研 破更多难题

说起5年后会是什么样子,朱兆友觉得很难去想象,如同5年前他想不到自己今天的状态一样。当下的科研环境、扶持政策,与2010年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做起企业的“命题作文”来,也愈加得心应手。对未来的期望,朱兆友更多关注国内的科研领域扶持政策,希望国家能出更多好政策,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和教学,而他自己的目标,是希望用自己所学所长,为企业“节能减排”做点贡献,将自己的成果投入到民生中。“希望平台越来越大,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桥梁越来越多。” 记者陈珂摄影报道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