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新产业巡礼:东唐影视“青岛制作”叫响全国

产业巡礼

2018年4月,《阳光下的法庭》全网播放量逾10亿次,被网友称为中国版的“迷雾”。2018年6月,MV《青岛》爆红网络,击量破亿,让青岛又一次风靡全国。两件作品让“青岛制作”在2018年着实火了一把,同时也让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唐)走进人们的视线。

微信图片_20190509170200

18年创业路:从商业影像到影视剧创作

一年之内两个“爆款”,东唐是怎样做到的?

在董事长李巨涛看来,2014年刚刚完成转型的东唐能够迎来作品的“爆发期”,得益于多年来对原创的坚持,更得益于公司一步一个脚印所形成的独特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从2001年创业到2014年搬入高新区,东唐影视从最初三五人的小团队发展到近200人的大型文化企业,实现了从商业影像制作到影视剧制作的华丽转身。“这个阶段是企业的起步阶段,我们用了13年的时间,积累了影视人才和先进设备,在青岛商业影视领域站稳脚跟,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巨涛介绍道。

深厚的积淀成就了东唐的跨越式发展。自2014年入驻高新区,更大的发展平台,更宽敞的创作空间为东唐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截至2018年,短短四年间,东唐影视作品接二连三,喜剧电视剧《青年旅舍》在东唐创意园2000平米的影棚里搭景拍摄,一部部网络电影、网络电视面世,为切入影视剧拍摄打下基础;大型法治题材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更是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全网播放量破10亿,好评如潮。

“当前,我们公司已经进入发展的第三阶段,节目创作阶段。2018年,我们创作了100集的手偶动画片《海鸥救援队》,围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需要掌握的安全知识进行创作,今年将正式面向大众推出。”李巨涛表示,作为一家影视公司,坚持原创,不抄袭、不拿来是东唐影视18年来的坚持,今后也还将以此为底线坚持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建立起自己独有的创作平台。

微信图片_20190509170205

18年积淀:形成特色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作为专业的影视创意、制作平台,东唐影视拥有自己的影棚、录音棚、电影级调色机房和完备的剪辑特效机房,设备精良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使用需求还能为来青剧组提供场地、器材、影棚租赁等服务。在公司内部,策划、创意、拍摄、后期、动画、音乐乃至宣发团队一应俱全,完全实现了影视制作的全产业链模式,这在国内十分少见。

李巨涛透露,2014年以来,东唐的爆发式发展正是得益于全产业链模式的厚积薄发。“创业初期,青岛影视人才相对匮乏,产业链不完备,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公司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边发展、边培养、边积累,最终成就了公司全产业链的运营模式”,李巨涛表示,这样的模式前期投入比较大,但却让公司拥有了极强的创意执行力。

《阳光下的法庭》从剧本到播出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播出前,央视要求将剧集减掉4集,如果不能按时完成,档期便可能延后,时间短、任务重,我们连夜就把设备全部搬到北京,设备、人员都是自己公司的,大家集中精力拧成一股绳,成功完成了这样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巨涛骄傲地说。

东唐影视独特的运营模式是在青岛影视大环境及配套欠佳的情况下自己创造的一个“小环境”,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走进东唐影视,记者看到,按摩椅、台球室、休息区一应俱全,到处充满着公司对人才的关怀,“创业18年来,我们时刻为人才敞开大门,在工作中我们也会给予员工最大的尊重,公司里干了十几年的‘老人’就有几十个”,李巨涛说。

微信图片_20190509170215

18年耕耘:成就高新区的“青岛制作”

《阳光下的法庭》是东唐影视100%“青岛制作”的代表性作品,作品中随处可见高新区管委大楼、机器人中心、中科研发城、紫荆苑宾馆等高新元素,不仅如此,作品从剧本创作、拍摄,再到后期制作也全部在青岛完成,真正实现了由“青岛取景”到“青岛制作”质的转变,为高新区文化品牌走向全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青岛作为中国首个电影之都,不仅需要西海岸,还需要老城区、北部城区的合力发展,目前青岛正在大力支持影视产业发展,但人力、配套资源还不完善,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影视企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青岛制作’的作品。”李巨涛表示,下一步,公司还将争取拓展办公场地,把国内更优秀的影视制作人才和资源嫁接到高新区,形成抱团发展的“高新”力量,支持青岛影视之都建设发展。

(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