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流浪地球》在青拍摄始末 看郭帆如何实现科幻电影梦

blob.png

2019年3月13日青岛日报7版

郭帆:穿过隧道,梦回青岛

——《流浪地球》在青拍摄始末

说一段往事。2014年11月,国家电影局开展“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选派五位青年导演去往美国派拉蒙公司,观摩学习好莱坞电影工业。短暂的学习即将结束后,在两国同行共聚的欢送会上,中国电影人也照例上台讲了一下对这段交流经历的感受。

轮到一位名叫郭帆的年轻导演时,他向美国同行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看中国电影吗?”

“没看过。”美国导演纷纷摇头,随后说出的理由竟是“我们不习惯看字幕。”

郭帆感觉被噎了一下,“那你们需要习惯了。”郭帆的话其实只说了一半,他想的下半句是“中国电影工业未来将是你们无法忽视的。”但大学读法律专业的他是严谨的,更想用事实去说话,而非口头上描绘的愿景。

blob.png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

实际上在那次中国导演的交流之旅中,虽然没有一个人把工业化挂在嘴边,但人人都受到了冲击,感受到了“手工作坊”和“梦工厂”之间的差距。

这是一个分野。在这之前,郭帆以拍青春片获得了业界的认可,其他四位则是宁浩、路阳、陈思诚、肖央,他们也均依靠执导喜剧或动作片在中国电影产业立有一席之地。在学习交流后,他们都开始谋划将自己的影片建立在标准的、可量化的工业流程上。其中郭帆和宁浩都将目标定在了工业化程度要求最高的类型片——科幻片上。

四年多后,郭帆将青岛称为是他“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这并不为过——不仅因为他在青岛拍摄的《流浪地球》成为《战狼2》之后,中国影史票房第二高的影片,更是这里为他,以及为中国科幻电影和重工业提供了一次正名的机会。2019年,业界愿意将其称为中国电影科幻元年,而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湾东方影都影视文化产业园(下文简称青岛东方影都)也被认为是“领航中国电影工业”的梦想地。

blob.png

▲影视产业园远景。

在《流浪地球》获得极大关注后,郭帆再一次回到青岛,乘车驶进海底隧道,立刻就像坐上了时光机,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熟悉的青岛西海岸以及让他记忆铭心的影视产业园。

“像是回家的感觉。”郭帆说,心所安处即为家。

契合

郭帆在青岛东方影都进行的尝试,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是国产科幻片的第一次,从零到一,是质变的开始。

时间回到2017年5月,在《流浪地球》青岛开机仪式上,郭帆的表情有些凝重,也显得有些疲惫,当时关于这部影片的质疑和猜测弥漫业界——有人质疑为何要让一位资历尚浅的八零后导演去执导这么大的项目,甚至曾经一度传闻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会接替他。

blob.png

▲电影《流浪地球》剧照。

但到他发言时,语气却是坚定的,像是“硬科幻”那样的“硬”:“我来青岛(拍摄),是为了寻找影片中未来世界的科幻感,我相信我们会找到。”直到影片上映后,郭帆才在采访中说出当时近乎自我折磨的焦虑——“中国硬科幻电影之前谁也没拍过,是一张白纸,我甚至怀疑能不能把这个事儿给坚持下来。”而且,这种“未来世界的科幻感”到底是什么,郭帆在真正投入拍摄前并不清楚,实际上,在中国电影界也没有几个人清楚。

那一年,备受关注的《三体》电影版难产,整个行业对科幻电影的抵制情绪很强。除了投资和技术方面的各类硬问题,还有人直接表示“中国就没有科幻片所要求的工业体系。”当时没有人理解郭帆为什么不继续用业已操作成熟的青春片夯实自己的江湖地位,而是选择了要求电影工业化程度极高的“硬科幻”。

与郭帆一样,青岛影视产业也同样试图在工业化体系上深耕。

彼时的青岛影视产业也正在试图摆脱“天然摄影棚”的外景地定位,在探索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道路上率先起跑。要知道当时国内的影视城已超千座,多数影视城处于靠场租和门票勉强糊口的窘境,其中横店影视城、无锡三国城等成功者,占据了全国大部分市场份额,如果新入场者没有鲜明的功能定位和产业链规划,则难以分一杯羹。当时青岛东方影都就已经提出,将目标定为打造中国电影重工业基地,一期规划建设30个摄影棚(现已建成40个),其中包括世界最大、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摄影棚,以及中国唯一的固定水下摄影棚。

blob.png

▲《流浪地球》主演之一Mike隋(左)与导演郭帆。

《流浪地球》主演之一Mike隋说,“2017年我第一次来青岛的时候,没想到青岛拥有这样一个设施完善、大规模的影视基地,我想这里早晚会被世界看见的。”

就像中影当初选择郭帆这位青年导演执导《流浪地球》,是看重他的潜力一样,郭帆将自己的科幻梦寄托于青岛,是看重这里的未来。他说,“青岛摄影棚在国内是一流水平,我相信在此能完成我的科幻电影梦想。”

2015年3月,就在《流浪地球》开拍前的两年前,张艺谋作品《长城》在青岛东方影都采用了大面积绿幕区拍摄,通过搭建360多个集装箱的特效制作区,使得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万里长城”得以在荧幕中呈现,也被业界认为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业电影”。这部电影于2016年上映,因其强烈视觉冲击力,引起了业界对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大讨论。随后美国传奇影业的《环太平洋2》剧组也入驻青岛东方影都,从侧面证明了青岛影视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

但对于好莱坞的借鉴,二者也同样持有审慎的态度。

在《流浪地球》的制作过程中,郭帆也敏锐地发现,好莱坞工业化的体系,并不是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原样搬回国内,而这些无法复制的文化细节,很可能是令一个项目直接夭折的深层原因。

《流浪地球》与《三体》一样,都是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其从文字语言(小说)到视听语言之间的转换极其繁琐和复杂,同时在精神内核上也与好莱坞模式相去甚远,“中国科幻”需要的是讲述“中国故事”。

而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最早来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考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很多人说青岛的目标是东方好莱坞,但不管是美国的好莱坞还是印度的宝莱坞,都只能去借鉴不能复制,青岛有能力开创自己的模式,为中国重工业电影的制作打开一扇与国际接轨的大门。”

这种气质上的契合,也最终促成郭帆将梦想“押”在了青岛。《流浪地球》拍摄时使用了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8座摄影棚,置景车间加工制作了1万多件道具,置景延展面积近10万平方米,相当于14个足球场,包括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等都是实景搭建……

郭帆在青岛东方影都进行的尝试,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是国产科幻片的第一次,从零到一,是质变的开始。

成长

过去的两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青岛影视与郭帆一起成长的两年。在梦想照进现实的前一秒,往往是最艰难的……

过去的两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青岛影视与郭帆一起成长的两年。经过了几个月拍摄,郭帆口中“未来的科幻感”,在青岛渐渐清晰。

要将三百多人的概念设计团队和美术团队设计、绘制的2000多张概念图和5000多张分镜真实呈现。从派拉蒙归来,郭帆明白工业化需要明确理念,标准化、量化,才能提高效率,这是工业化最基础的逻辑。

blob.png

▲电影《流浪地球》影视产业园剧照。

在进青岛东方影都的摄影棚之前,郭帆把所有的创意统统放在会议桌上,再通过技术进行全方位拍摄预演,进了摄影棚就完全进入作战状态,必须尽量按照之前的“施工图”去拍摄。“实际上,我不希望有任何现场的灵光一闪,因为所谓的灵光一闪往往是针对查漏补缺的,实际上也证明你是不够严谨的。”郭帆说。

创意在前端,实拍讲究的就是严丝合缝地执行。在青岛东方影都的摄影棚里,绿幕背景的范围是固定的,演员的表演、活动范围被限定在狭小的空间里,任何调度、走位都要在“画框”内精细设计,工业化的内涵在项目细分之外,还有“工匠精神”闪现。

同样能体现“工匠精神”的还有摄影棚内的实景。《流浪地球》主演之一屈楚萧在进组前曾一度以为自己基本上都是在绿幕前演戏,但当他走进青岛东方影都的摄影棚后才发现“片场能实景的几乎都实景了”。郭帆的要求几乎到了极致:所有的实景道具都要有使用痕迹的质感,以便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有一种真实的代入感。

以同样在青岛东方影都拍摄的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2》为例,虽然剧中的机器人是特效合成的,但里面车辆追逐、爆破的场面却是实拍的。正因为郭帆要求在演员可以交互的区域全部安放实景,使得影棚内的置景延展面积从最初设想的1万延展平方米,拓展到10万延展平方米,在国内能实现这一要求的影视产业园区屈指可数。

blob.png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1万平方米摄影棚内景。

而与实景拍摄相观照,郭帆接触了国内众多专业物理特效团队,比如电影中救援团队在运载车上的戏份便是在一座摄影棚内搭建的六轴平台上完成的,这个置于11号摄影棚的机械装置承载着整部近四分之一的戏份。“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拍了二十多天的戏。按剧情设置,剧中角色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危机,运载车经常处于颠簸状态,演员在车内会跟着左右摇晃,以呈现出贴近真实的表演状态。”

郭帆说,这种机械装置原来只能请韩国团队来制作,而这次《流浪地球》邀请的是中国电影人连凯,由他带领团队制作,“他也是从好莱坞回国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这次《流浪地球》的成功与他的工作密不可分。”

演员吴孟达当时一进11号摄影棚就被震住了,“这个运载车,我完全想(象)不出来”。在这之前,他对于中国能否出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都持有怀疑态度。

再比如片中逼真程度极高的太空舱。其实同在青岛东方影都拍摄《疯狂的外星人》的宁浩,一直很热心地为郭帆帮忙,将其片中使用的太空舱借给《流浪地球》剧组。但宁浩的太空舱由于框架太小,不能满足影片的拍摄需求,只能另起炉灶、重新制作。

全新的太空舱从2018年2月22日开始设计搭建,青岛东方影都204置景车间的雕刻机近2个月未停下工作,不间断雕刻组装,最终让占满1500平方米空间的精致的太空舱出现在2号摄影棚中。

20号摄影棚是片中雪戏的主要拍摄地,也是最让演员们刻骨铭心的地方。穿着重达80公斤的机械骨骼在塑料雪、雪纱中行走是种什么样的感觉?近乎崩溃。演员李光洁感觉“好像被困在里面,无法挣脱”。而吴孟达则调侃:“北京烤鸭又上架了”。每次需要重拍,深知演员哪怕再坚持10秒都很艰难的郭帆,只能咬着牙对大家说,“再来吧。”

在梦想照进现实的前一秒,往往是最艰难的。李光洁甚至认为,剧中他所演的执着军人,就是郭帆的翻版。而他们和剧中角色一样,在去往希望的路上,遭遇了无数近乎绝望的关隘。

所谓向“死”而生,正是如此。

回家

郭帆再一次回到青岛,乘车驶进海底隧道,立刻就像上了时光机,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这是回家的感觉。

后来的故事家喻户晓:《流浪地球》取得了绝对的成功,不仅是因为累计46亿元的票房让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仅次于《战狼2》的总票房亚军,更是因为《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电影第一次“走出国门”:在北美的票房已经超过400万元,刷新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的最高纪录。《纽约时报》发文称:“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也是科幻小说电影业的后来者。这种情况即将改变。”

blob.png

▲电影《流浪地球》剧照。

2月17日,郭帆回到了青岛,他将《流浪地球》路演的最后一站选在了这里。在这之前,汹涌而来的日程填满了郭帆的每一分钟,经常睡眠不足。

但穿过跨海隧道,到达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他感到“心里踏实了”。“能让人安心的地方——这是家的感觉。”郭帆对着台下密密麻麻的青岛影迷们说。

恰好,《流浪地球》也是一个“回家”的故事。郭帆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醒悟过程。“拍到最后才发觉,看上去我们是往外跑,其实我们都是往家回。”郭帆说着他在拍摄中悟到的东西,“你回家的方向好像是在前方,其实应该在身后。”

按照周围人对郭帆的描述,他应该是个“硬汉”的形象。可四年前他在青岛拍片时,有一次难得收工早,就想着去周边的地方逛逛,不知不觉就走远了,出了海底隧道,当时就“感觉整个人的状态就不对了”,心突突跳。这次回“家”也是如此,海底隧道仿佛就是一个心理路标,穿过这里,就好像回到了过往的时光。

隧道里外的明暗,好像他在追逐儿时的科幻梦时,以及在他拍摄《流浪地球》内心不断挣扎时苦寻的那一道光。

在那些时光中,他在棚里没日没夜地拍摄,一度感受不到“物理时间”的存在,只有“心理时间”在暗示他——好像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如同一位真正的宇航员在太空舱的感受。

他最希望的是,这部电影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因为“他们代表着未来”。不久前,郭帆就在自己的微博上晒出了《流浪地球》的终极意义,那是一篇小学生作文——“流浪地球很精彩,我长大之后想当一名宇航员”。

郭帆说,如果《流浪地球2》开拍还会选择青岛,“这里是我的第一选择,因为我相信这里的未来。”

青岛,未来可期。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孙丽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