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助力"大青岛"发展 海洋大学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核心提示: 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日前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今日,记者专访了该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怀荣,请他谈一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日前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今日,记者专访了该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怀荣,请他谈一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使命

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内涵

谈起海洋大学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缘由,刘怀荣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扎根于时代的土壤,不断赋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就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心将积极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教学优势,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积淀

海大是传统文化研究的沃土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海大有着怎样的优势和积淀?刘怀荣介绍说,中国海洋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017年,海大成功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学校建立之初,就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30年代,这里大师云集,蜚声海内。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老舍、洪深、沈从文等一批文学泰斗在此讲学论道,不仅留下了传诵后世的文坛佳话,也奠定了这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及至50年代,在历史学家华岗校长的感召下,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黄公渚、王统照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家与童第周、王淦昌、曾呈奎、赫崇本等自然科学的大师一起造就了海大的人文与科学辉煌。2002年4月,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加盟海大,拉开了中国海洋大学第三次人文振兴的序幕。“名家课程体系”“驻校作家制度”“科学、人文、未来”等名家论坛先后创设,严家炎、童庆炳、袁行霈、顾彬、铁凝、莫言、贾平凹、张炜、毕淑敏、迟子建、余华等大一批当代知名学者和作家先后以多种形式加盟海大,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今年11月13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学者赵敏俐教授正式受聘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并担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先生的加盟,为学校人文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将对青岛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转化

发挥智力优势多样化服务社会

如何依托研究中心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刘怀荣介绍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将聘请一批学界名流组建学术委员会,制定传统文化研究规划,持续推出系列学术成果,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逐步将研究中心建成一个传统文化研究的高水平平台。同时,中心还将发挥自身优势,在咨询报告、政策建议、发展规划等方面,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智力服务;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及部分社区,开展系列课程和讲座。在学术文化活动、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海洋文化等方面,争取有所作为。

刘怀荣表示,作为驻青高校,海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也将把青岛地方传统文化作为研究重点,立足“千年青岛”及当前地域上的“大青岛”格局,系统深入地挖掘青岛历史文化资源,助力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在已完成的《崂山文化研究丛书》《青岛文化研究》等一批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青岛以及胶州、即墨等历史文化继续开展系统研究,促进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利用和产业化开发。(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张译心)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孙丽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