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倒逼学生阅读 老师列出"豪华书单"

最近一段时间,“整本书阅读”成为岛城多所中小学语文教学研讨的主题。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教研大多围绕单篇文章打转,原本有趣的名著阅读常被“大卸八块”,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和一道道习题。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则让“整本书阅读”成为了语文课堂的“新宠”。记者从岛城多所学校了解到,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堂上所占比重正在逐步加大。

被考试倒逼出来的新举措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读整本书,所以是新高考倒逼高中语文教学重视整本书阅读。高考改革带动中考改革,进而影响初中、小学语文教学,这才有了现在青岛中小学都在做的整本书阅读。”青岛二中语文名师郝敬宏介绍,在对新高考的解读中,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了“一核四层”高考评价体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四层”考查内容的明确,实际是对过去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而忽略素养和能力的纠正。在2017年底修订版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成为贯穿高中3年的学习任务群之一。

与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要求相一致,去年开始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明确提到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 “与现行教材相比,名著导读有两大调整,一是在介绍某部书的内容之外,还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意在解决如何读好一本书或某一类书的问题。二是在主要推荐的篇目以外推荐了类型相似的自主阅读篇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青大附中语文老师周元春告诉记者,去年9月份语文部编版教材的使用,让“整本书阅读”正式进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高考作为最有效的指挥棒,几乎是在一夜间,让“整本书阅读”这个看上去似乎应该人人都会的技能,成为了一线语文教师探讨的新课题。

各校“八仙过海”推动“新阅读”

高考语文试卷从山东卷回归全国卷,从8000字增加到9000字的阅读量,对学生阅读速度和有效获取信息量提出要求。青岛新中考政策加大语数外三门在升学录取中的比例权重,语文试卷中阅读材料全部来自课外,更是让每名学生不得不重视阅读。有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如何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在课内单篇文章上习得的文学常识、知识储备、鉴赏技巧顺利迁移到整本书的阅读中,成为摆在老师面前的难题。

“豪华书单”让名著阅读课程化

市北实验初中语文教师钟宪涛介绍,从3年前开始,他带着老师们以专题阅读为突破口进行语文课程整合,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名著的整本书阅读。 “如果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容易出现缺乏计划、放任自流、快餐式阅读等问题,而我们将名著阅读课程化之后,引导学生从走近名著到走进名著。 ”钟宪涛介绍,对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六年课外阅读量在140万字,初中课外阅读量260万字,九年总阅读量在400万字左右。而在市北实验初中,语文老师为学生们列出了国内名著22部、国外名著12部的“超豪华书单”,按照这一书单,学生3年完成的整本书阅读量在950万字左右。为不增加家长经济负担,学校斥资购进了这34部名著,每部50本的采购量,保证一个班阅读周期内人手一书的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巨大的阅读量,他们在不同年级的阅读梯度上进行了区分,7年级重情节、8年级看情感、9年级关注情理,分阶段逐步引导学生多维度理解文学作品。“在实施上,我们既有群体性阅读又有立体化阅读,比如说这段时间全班共同读《活着》,其中的情节必然会成为学生们课下讨论的话题;立体化阅读中不仅给学生提供针对这一文本的名家评论,还提供影视化作品,让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更加深刻。”初中阶段学科多时间紧,如此巨大的阅读量,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也成为钟宪涛和同事们攻关的难点。为此,他们构建了必读、选读、空中阅读三级体系,必读是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选读是节假日学生自己读,空中阅读则是每周日晚上7时30分,学生、家长、老师在线上读书群中,共同对这一阶段的名著进行讨论,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以讨论和学生读书笔记的方式进行呈现。

构建“1+X”三位一体阅读体系

“学校一直开展阅读教育,我们构建了1+X阅读体系,其中1指的是教材,X指的是课本要求、老师推荐、学生自选的阅读文本。学生接触的阅读篇目参考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采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 ”周元春介绍,在青大附中,“1+X”阅读体系帮助学生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体验。

以七年级为例,七年级上教材中第三单元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单元的名著导读就推荐了《朝花夕拾》,其中既有读书方法指导又有专题探究。“七年级上的两部必读书是《朝花夕拾》和《西游记》,我们借助课内提供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分阶段阅读,假期安排学生阅读了两部名著,开学后第一个月再细读《朝花夕拾》,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进行学生推荐赏析,再利用阅读课,师生再读,进行专题探究。”学生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人物情感等不同角度,对《朝花夕拾》进行文本分析和鉴赏,老师随堂进行点拨,对名著有了近一步了解的学生,课后再采用读书笔记、手抄报等方式,对阅读中习得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三年构建整体阅读观

“我们学校的整本书阅读到今年正好做到了第三年,从完整做了3年的这届高三生来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郝敬宏介绍,在过去一提起整本书阅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精读,而青岛二中的整本书阅读,则带学生从浏览读到重点读再到精读,完成不同目标下对一本书的不同层次鉴赏和理解。在对高中课本30余篇文章10万字进行典范精读之外,老师为每一年级的学生提供两部课外名著,引导学生利用课内掌握的技巧和方法,对文本进行赏析。考虑到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到的阅读篇目题材、形式多样,郝敬宏他们在这3年6本书的选择上也综合考量。书单中既有《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又对应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文阅读要求,选择《世说新语》等作品。文学类作品之外,增加社会科学领域的文本和文学鉴赏读本,将《中国文化读本》和《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纳入其中,形成了品类完备的整本书阅读书单。

在整本书阅读的具体实施上,二中采用导读引领、中间指导和结果展示的方式来进行。“以章回体《三国演义》为例,一开始先带领学生读每个章回的题目,通过阅读目录学生就可以发现,三场战役基本勾勒出了三国的政权格局。研究不同章回题目中对曹操的称谓,则可以看出作者反魏扬汉的基本立场。 ”郝敬宏解释,结束了对目录的引读导读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三国演义》进行泛读、重点读和精读。后期的结果展示中,老师再采用让学生画人物关系图、对单个人物进行深度解读等方式,检验学生阅读成果。在他看来,整本书的阅读实际是对阅读的回归,让学生得以重回文本,对于构建学生整体阅读观大有裨益。

新闻延伸

见效慢推广起来难度重重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但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困难重重。“担心占用太多时间是家长和学生最大的顾虑。”一名一线教师告诉记者,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普遍存在,这是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最大障碍。在他看来,语文尤其是阅读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通过简单的刷题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说句很悲哀的话,你尽心尽力地指导学生读一学期的名著,短期效果可能还赶不上把几部名著的知识点印在一张A4纸上然后让学生背过强。 ”另一名老师向记者抱怨,不仅家长不支持,就连从事一线教学的其他学科老师,有时也会有意见。“我就曾遭遇过孩子在自习课上读书,非语文学科的班主任直接给没收的情况,因为在这名数学老师看来,课本和习题册之外的书籍,都是闲书,都应该禁止。”初中阶段学科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多个学科挤占,语文学科布置的阅读任务多了,必然挤压其他学科时间,老师之间的配合和学校的支持也显得格外重要。在这名老师看来,虽然有了新课标和新教材要求的倒逼,但因为考查方式的改变仍不明显,要改变初中的阅读教学格局,只有从中考考查上入手,对标北京中考语文考查方式和新高考语文考查模式,才能从考试倒逼教学,让整本书阅读从对应考试的“深潭”中走出,真正回归阅读的本义。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晓雨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孙丽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