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高学历也被骗巨款?预防诈骗不能仅靠个人知识

核心提示: 据媒体报道,近期,北京九旬退休高工两年内被一家养生馆骗光全部积蓄,数额高达300多万元。在报道中,老人的“国家某研究院的退休高工”身份被拎出。

据媒体报道,近期,北京九旬退休高工两年内被一家养生馆骗光全部积蓄,数额高达300多万元。在报道中,老人的“国家某研究院的退休高工”身份被拎出。

检索新闻可以发现,近年来被骗的案例,高学历者不在少数——“清华教授被骗1760万元”“一女博士被诈骗85万元”。结合生活中的案例不难发现,学历、职业、年龄、性别、阅历,究竟哪一个可以真正让人免于被骗的风险?

在构建了庞大复杂治理体系的现代社会,真正能防骗的不是个体的知识、防骗的窍门、以“人性恶”为心理预设而形成的行为模式,而是制度。在现代社会,有效率的治理模式应当能将个体的私生活与公共社会做责任区分,应当能让个体对他人抱有信赖,不至于凡事本能地质疑商业伦理、法律底线是否起作用。资质认定、合法性判断应由相关政府部门担责,个体不应当被推到与骗子斗智斗勇的一线,承担起诸如看执照、查资料、判断药品是否合规等个体能力十分有限的责任。

有知识的人未必能防骗,任何人的知识都有盲点。再者说,仰观天象、俯察万物的知识,为什么需要降格乃至庸俗化成对他人处处设防的生存智慧、练达潜规则的市侩哲学?须知,“高工”“教授”“博士”都掌握不了的“知识”,不过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性要求。

当一起诈骗案件发生后,不是围绕着当事人学历的揶揄,再加几条小提示、小窍门,而是让机制围绕着案例、诈骗者,再填补一个可能存在的漏洞。 王子墨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韩晓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