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步向前 “红岛姑娘”舞出北岸新城赞歌

“挖嘎啦,快快来,一挖就是一麻袋,煮的煮、晒的晒,留着活的下街卖!”这首充满浓浓渔乡特色的《挖蛤蜊的红岛姑娘》,在地道的红岛人圈子里似乎早已耳熟能详,不管是有挖蛤蜊经验的白发老者,还是尚在咿呀学语的稚嫩孩童,都能说唱上几句,甚至跳上几步。

渔家姑娘的舞蹈梦

这首民谣走红,红岛街道宿流社区的青春舞蹈团功不可没。

说到青春舞蹈团,在红岛的十里八乡早已大名鼎鼎,大家会竖起大拇指夸她们是红岛的“草根明星”,尤其是这个独具红岛特色的广场舞表演,民谣的节奏、带有红岛烙印的歌词加上欢快美妙的舞姿,不仅俘获了社区居民的芳心,更是打动了专业评委。前些日子,她们的这支舞蹈在山东省第二届广场舞大赛青岛赛区决赛中一举摘获银奖。

银牌

这样的荣誉似乎并不特别引人瞩目,但对于这群利用闲暇时间自编、自排、自演的红岛渔民主妇们来说,这可是从未想过的事情。记者在宿流社区见到这支青春舞蹈团时,每个团员脸上都神采奕奕。今年41岁,是舞蹈团最年轻的主力团员的徐金萍,还担当着一份重要角色——既能文韬也会“舞”略的首席舞蹈编导。

刚见到记者的徐金萍还有些害羞,但聊起她们的舞蹈团,徐金萍打开了话匣子。“这几年的生活变化真的是太大了,以前吃完饭不是看电视就是唠家常、打扑克,日子过得单调又无趣。但你看看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舞蹈团,大家在一起听听歌、跳跳舞,别提多开心了!不光这些,茂腔、吕剧、儿童剧、现代乐队……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不光让我们这些主妇们有了文娱活动,更是带动了全家的每一个人!以前这些遥不可及的艺术梦,如今成了我们这些老红岛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家的精气神儿自然不一样。”

土生土长挖蛤蜊的红岛姑娘们,在时代的赞歌里踏着轻快的舞步,用欢声笑语赞颂美好新生活;而在红岛的另一侧,一批新红岛人也不甘寂寞、鸣笛奏乐,在璀璨新城里跳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异乡人的文化红岛情

2013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王志理带着自己的3D打印技术落户青岛高新区盘古创客空间。“说实在的,最初决定来青岛高新区,是看中了它高新技术行业的资源集聚,但说到在红岛安家落户,确实觉得为难。”说起红岛经济区的发展,王志理用“今非昔比”来形容,“刚来这儿工作的时候,红岛新城尚在雏形,城市配套也还不完备,我和妻子只能每日往返红岛与市区之间。但红岛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学校、医院、健身中心、商场、滨河公园……现在的智力岛已逐步呈现出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青岛示范区的模样。”

银牌1

前些日子,王志理把家从青岛市区搬进红岛新城,真正安家落户,成为了一名新红岛人,这次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王志理的岳母——李阿姨。说起来到红岛,李阿姨是犹豫的,“刚开始说搬家的时候,我还有些顾虑,我是个爱热闹的人,以前在东北老家,闲暇时候就喜欢打麻将、唠家常,要搬到红岛,我一是怕不适应新环境,二是担心没有老朋友,会孤单。”

李阿姨的顾虑很快就被打消了。宽敞的小区广场上,热闹景象不输东北老家,广场舞、太极剑、抖空竹、柔力球……各种文体活动不仅扩展了李阿姨的朋友圈,更是让李阿姨心甘情愿成为了一名新红岛人。“我一来就被邀请参加了广场舞队伍,每天有老师教大家舞蹈动作,别看我们非专业出身,头发也都花白了,但论精气神儿,我们肯定不输年轻人,前些天我们还被邀请去参加了一场红岛经济区的广场舞大赛,得了第二名呢!”

“宿流社区青春舞蹈团和红岛新城区的小区广场舞团队们可不是个例。”高新区党群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河套、红岛两个街道目前规范化的特色文化队伍就有35支,而包括红岛高新区新建小区在内的区域自发文化组织更是多达百余支。这些特色文化队伍从传统戏曲曲艺到现代流行乐队、从腰鼓舞狮到休闲健身,形式多样、组织灵活,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龄层次的百姓文化生活需求,“除了这些接地气的文娱活动,我区还定期组织书香家庭、文化家庭的评选,不仅是为了挖掘培养推介典型,更是想要营造交流分享的氛围,让文化红岛的概念根植在每一个红岛人心中。”

基层文化工作的“主力军”

早上七点到晚上八点半,这是今年62岁的河套街道大涧社区文化管理员陈呈芳每天的工作时间,“我只是个普通的社区文化员,但要做的事情、要干的活可不少。”七点到社区文化站准备活动策划、联系舞蹈老师和各种表演比赛活动,抽时间还要跟着民间艺术团的老艺术家们学习民间手艺,晚上六点之前约定出现在社区文化广场,调节音响设备、组织社区文体活动、维持现场秩序……陈呈芳笑着说自己是个“大管家”,从场务、导演到指挥、领舞……她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一个角色。

左一

左一为陈呈芳

做了30多年文化工作的陈呈芳,似乎早已没有了每天工作八小时的时间概念,“我干文化管理员,工作很简单,就是要让大家都能享受到文体活动带来的愉悦。大家平日里工作忙,只有晚上六点以后才能聚在一起开展活动,那我就得跟上,也没啥可委屈的。”这份辛苦也让全社区的居民看在眼里,“不管天儿多不好,还是刮风下雨,每晚六点,陈大姐都会雷打不动的出现在社区文化广场上,像广场上的一杆旗帜。在陈呈芳的努力下,大涧社区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乡里乡亲越来越喜欢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微信图片_20180401225116

红岛经济区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们不光是勤勉尽责,同样是“满腹经纶”。让青春舞蹈团声名大噪的《挖蛤蜊的红岛姑娘》,就是红岛街道文化中心站前站长李知林老先生创作的。说起这首民谣的创作,李知林告诉记者,这其中蕴含了红岛人对故土文化的热爱。“都知道我们红岛人靠海吃海,小时候几乎每个红岛人都在滩涂地里挖过蛤蜊,这份记忆是红岛人独有的文化标记,不久的将来大家会搬进新型社区、住上高楼大厦,但这份文化标记应该被传诵、被记住。广场舞的形式大众又流行,如果将这传统的民谣和大众的流行文化融合起来,那一定是一个双赢。”

红岛特色的民谣小调加上独具匠心的舞蹈设计,不仅造就了红岛广场舞团队的美名,更是让更多红岛人爱上了既能休闲健身又能愉悦自我的广场舞。在红岛经济区的各个社区文化广场,广场舞团队的队员们从主妇到丈夫,从老人到孩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喜滋滋的灿烂微笑,脚步轻巧得挥舞着衣袖,唱着美好新生活的赞歌,大步迈向新时代。(来源:青岛高新区党群部)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