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套有位泥塑网红 76岁高龄每日创作6小时

微信图片_20171219111416

玩泥巴是不少人幼时的回忆,有人却把泥巴玩出了花样。在青岛市红岛经济区河套街道,有个妇孺皆知的泥塑网红——76岁的泥塑艺人刘世普。近日举办的首届青岛市手工艺大展上,他带着20余件作品亮相澜湾美术馆,用泥塑记录日渐远去的传统风俗民情,用手艺传承朴实动人的乡土文化。

76岁老人携泥塑作品亮相展览

“这次带去手工艺大展上的作品,主要是六十甲子的部分人物。”近日,在一间不大的工作室里,我们见到了一身中国风的刘世普老人,虽然已年至古稀,但他腿脚利落,面色红润,精神头儿比许多同龄人都好。

刘世普老人介绍,六十甲子又称六十花甲子,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后来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道家信奉的六十个星宿神﹐即六十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作为称呼这些神的名字。

除了六十甲子,刘世普老人的创作题材更多是旧时生活。工作室的一面墙架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泥塑作品,有一人耕地、一人播种的夫妻二人;有街头正忙着剃头的理发师傅;有一手挎着篮筐、眼睛望向远处的妇女;也有抱着大鱼的胖娃娃和栩栩如生的动物。

创作之余去小学教泥塑创作

“年轻人不知道过去的生活,泥塑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它。”刘世普老人介绍,制作泥塑需经过淘泥、捶打、制作、晾干、打磨、上色等步骤。泥塑一般不需要烧制,但用泥有讲究,要求含沙量小、质地细、粘性强,河套街道大涧社区正好有合适的泥。制作工具也有很多,各种大小规格的竹兜、滚毛刷集中放在工具箱里,随拿随取。

“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是五官塑造,又属武将面部最为丰富。”刘世普老人说,张王李刘各有各的模样,且可以变换不同动作表情。像30多公分的小型作品,一天可以制作两个,加上晾干、上色等程序,成品两三天可出。

像所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一样,泥塑也逃脱不了传承人数的减少,但刘世普没担心,目前他的儿子和几个徒弟都在帮他。除了自己创作,这几年,他在出口加工区实验小学教学,已有了40多个学生。

长寿秘诀是心态好

工作室里,除了各式各样的泥塑,还有一面墙上挂满了琵琶、二胡、京胡、锥琴等乐器和乐谱,大多是《好人一生平安》、《化蝶》、《天涯歌女》等经典曲目。刘世普老人说,音乐也是兴趣爱好之一,小学时他就学会了乐理,比学美术还早。说罢,他乐呵呵的拿起二胡,演奏了一曲《梁祝》。

说起刘世普老人,河套街道无人不知。1941年生人,六十年代先学美术,八十年代到无锡惠山泥人厂学习泥塑,学习初衷都源自兴趣。老人坦言,学习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做泥塑不被家人理解,被说是不务正业。但这些年来,他随青岛市民间艺术团赶赴韩国参加仁川市市民节。2016年,刘氏泥塑被评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创作的泥塑不仅卖到国内其他省市,还通过网络出口到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谈起养生宝典,刘世普老人称法宝就是心态好,遇事儿不往心理拾。除了参加活动,他始终坚持在创作一线,每日创作6个小时。“我还有个想法,想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免费教学,只要有地方,只要我还能干,就能继续教下去。”(撰稿:宣推办新闻报道组)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于睿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