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互联网为产业基地 青岛高新区构建未来之城

互联网下半场,青岛高新区红了。

6月,百度(青岛)智创基地启用,重点引进、扶持及培育累计不低于90个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向的创业创新企业。

8月,举办时尚红人全球颁奖盛典,借势打造互联网时尚产业集群。

9月,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及华为青岛基地落户高新区。

11月,腾讯正式宣布在青岛高新区建设双创小镇,打造互联网创业者的乐园。

今天,参与主办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青岛峰会暨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年会。

新时代的改革者,青岛高新区正以互联网为产业基地,构建未来之城。

胶州湾北形成互联网“高地效应”

近日,青岛高新区的互联网创客毛广收迎来一件喜事,他和同事们自主研发的“F2B全球商品批发交易平台”顺利通过了技术内测,正式投入使用。在该平台上,消费者通过电子交易,可以购买到各种全球名优的直销商品。目前已有1200多万家的实体店铺与全球各地的顾客进行着贸易互动。青岛猎城网络信息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广收说:“使国内优秀的产品走出去,让国外优质的商品走进来。未来,猎城网将不断优化完善运营管理体系,依托青岛特有的港口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一个全球知名的优质商品集散中心。 ”

“互联网”产业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加快互联网产业育成的步伐,聚焦垂直电商、应用类网站和物联网等领域实施“靶向”招商,一大批优质互联网企业 “落地生根”,在胶州湾北部形成互联网产业的“高地效应”。总投资70亿元的腾讯双创小镇、总投资22亿元的中国数码港总部基地、中兴网信青岛科技产业园、美空网总部、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中国移动山东数据中心、华为青岛总部、全市首个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百度(青岛)智创基地、猪八戒网、网信数据中心等项目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落地开花结果,一个崭新的互联网产业高地将在胶州湾北岸核心地带崛起。

“用户思维”引领政府全面改革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在青岛高新区党员干部大会上,青岛市政府党组成员、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王作安说。从去年开始,青岛高新区启动了新一轮改革,管委会大楼里,挂了多年的“委办局”的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十大 “事业部”。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青岛高新区创新产业推进机制,坚持“专门、专人、专注、专业”原则,调整成立软件、信息技术等10个主导产业事业部和产业载体办等5个办公室,建立起扁平化决策、开放式运行的工作机制。 “事业部制”减少了管理层级,政府职能从过去的“签字盖章”变成了现在的“专业服务”,原来多是企业有事找“委办局”,现在多是“事业部”天天围着企业转。

张志强是山东青岛国家高新区软件产业事业部部长,他和他的9人团队以1个月零3天的 “神纪录”完成了中软国际“解放号”大项目的招商落户工作。张志强说,在机构改革以前,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速度。

同时,内部机构设置也得到优化,新调整成立经济发展与促进局、行政审批局、综合执法局、人才服务和教育体育发展局、东片区社区服务中心等5个部门,实现行政效能提升和城市管理、人才服务的精准化。

高新区还在青岛率先实施企业注册“一口受理、五证一章”改革,企业设立时间压缩至3天以内。在青岛推行首个区市级国地税一体化联合办税服务,探索实行建筑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新模式,竣工验收时间压缩至30天以内。深化“互联网+行政审批”,行政微审批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在全省首家推行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

不断创新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的创业环境,让高新区受到企业和投资者的青睐。一大批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项目正在彰显强大的产业龙头作用,迸发出协同发展的“乘法效应”,助力青岛高新区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跨越发展。

青岛瑞利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国家“千人计划”海外特聘专家侯士峰,在2014年底来到高新区创业,经过3年的努力,他的石墨烯项目目前在青岛已经实现市场化。 “目前,我们研发的智能家居涂料已经在青岛市场上推广,效果还不错。它是一种无毒涂料,可以有效去除室内污染,解决目前装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只要有太阳光,就能降解有害物质。 ”侯士峰表示,智能家居涂料只是他们智能制造中的一项,未来还会有更多产品。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青岛高新区实施“掐尖行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新引进院士3人、“千人计划”专家7人,累计引进院士27人、“千人计划”专家55人,各类高层次人才近5000人,“千人计划”专家总数占全市1/3以上。围绕科研院所系、高校系、企业系、海外系四大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引进建设“国字号”创新平台16个,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投入使用,中科青岛时空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创新园、青岛大学全科医学院培训基地等高校合作项目落户建设,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青岛分院、青岛钱学森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国-以色列科技孵化产业园签约落户。连续五年实施“三个一百”行动计划,与中国能建、中建二局等央企达成合作意向,力争三年内投资700亿元,完成1000万平米的产业载体建设任务。目前,孵化器投入运营201.2万平米,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1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7家,创新创业项目突破1700家,“千帆计划”企业达到378家。

按照“2311”总体工作思路计划要求,到2020年,青岛高新区将初步建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创新为重点、人才创新为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创新创业高地。

“产业链的核心是什么?当然是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好的旗舰型项目,我们坚持‘靶向招商’,争取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叠加效果。 ”青岛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主任尚立群说。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高新区目前已有各类机器人企业60多家,产品涵盖从研发到市场应用等各个领域,世界顶尖的机器人企业瑞典ABB、德国KU-KA等都已落户园区,预计到2020年,高新区将集聚机器人全产业链企业150家,产值将达到190亿元。

完善公共服务引来“金凤凰”

作为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打的园区,人才是高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完善的教育、医疗、娱乐等公共配套服务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青岛中学、青岛科技馆、青岛市民健身中心、红岛国际会展中心……一大批公共服务项目正在高新区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备受关注的青岛中学于2016年3月开工建设,截至今年6月份,青岛中学幼儿园部项目工程已完工。据悉,青岛中学项目由幼儿园(公办)、青岛实验学校、青岛中学三部分组成。该学校为混合制独立学校,实行K-12模式(即从学前1年一直到高中),其中,青岛实验学校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

青岛科技馆一期工程位于红岛经济区红岛街道晓阳社区以南、岙东路以西,由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公司和上海联创建筑设计公司设计。据了解,青岛科技馆项目为青岛市市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科技馆、海洋天文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其中一期建设主科技馆一座,包括展览教育用房、公共服务用房、业务研究用房、管理保障用房、展教装备及室外配套工程。高科技特效电影也是科技馆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内高18米的I-MAX影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将成为华东地区技术水平最高的同类影院之一。该项目预计2019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将填补青岛市级大型综合科技馆设施的空白,成为全国最大的综合科技馆之一。

■新闻延伸

“十大工程”打造园区发展新引擎

红岛经济区 (高新区)正式确立“2311”总体工作思路:确立打造美丽青岛示范区、打造创新创业先导区两大目标,实施“全域统筹”战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产业育成”战略三大战略;推进软件信息产业育成工程、医疗医药产业育成工程、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育成工程、互联网产业育成工程、金融业育成工程、高端服务业育成工程等在内的十大工程。每年抓好100个项目。

软件信息产业育成工程将紧紧抓住市里赋予的青岛软件科技城定位,聚焦 “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中心”,系统筹划,高端发力,整体出击,加快产业龙头项目的引进,用5至8年的时间,进入国家硬、软件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的先进行列。近期目标,要加快建成30平方公里的青岛软件科技城,到2020年引进培育年收入亿元以上的项目10家,产业规模要达到100亿元。

医疗医药产业育成工程主要涵盖精准治疗、高端医疗设备研制、新药研发三大领域,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医疗医药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近期目标,到2020年医疗医药产值达到60亿元,产值过亿元企业10家。

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育成工程将围绕打造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创新基地”和“石墨烯科技创新中心”等,大力实施“互联网+、物联网+”工程,重点聚焦传统生产线、传统营销模式“平行设计”,提供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在机器人、石墨烯等领域保持领先。近期目标,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250亿元。

互联网产业育成工程将抓紧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尾巴,扭住物联网发展的龙头,聚焦打造垂直互联网平台总部基地和物联网创新基地,为青岛乃至山东在互联网、物联网产业领域打出一片天地。

金融业育成工程。将金融作为主导产业,围绕传统金融、基金、互联网金融三个领域,加快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争取用3至5年时间,引进形成集传统金融、基金、互联网金融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建成青岛北部的金融中心。

高端服务业育成工程将着力培育与引进包括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中介机构、旅游业等在内的高端服务业,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全面提升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

记者手记:

青岛高新区为何能跻身全国十强

今年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全国国家级高新区评价结果,青岛高新区首次位列第十,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纵观青岛高新区的创新发展之路,其自身所形成的科技创新、产业优化、接轨国际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圈,驱动着园区内企业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它也成为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其在互联网业的招商能力,被誉为“互联网大鳄挖掘机”。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青岛高新区现已引进青岛市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青岛工业软件研究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西安光机所等4家达成合作意向,与山东大学合作创业大赛,长光青岛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签约落户,总投资30亿元的中科小镇建成启用。其中,中科研发城日前已经启用,作为中科院系统的科研院所、产业项目和人才团队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区和成果转化示范区,目前已投入使用15万平方米。高校也是科技研发的主力。高新区已引进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西交大3D打印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青岛轨道交通研究院、青岛科技大学地质能源研究院揭牌。与此同时,总投资50亿元的山东大学中美创新国际产业园签约落户,项目占地约545亩,项目建成后,中美合作项目及高水平创客项目将达到 100个以上,预计年产值将达到90余亿元,年利税10余亿元,吸引科技企业数百家。

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高新区的迅速发展离不开高新区人坚韧不拔的拓荒精神,更离不开高新区人时刻保持与国际接轨的高端视野。高新区加快落实全球链接发展战略,对标硅谷,集聚了一大批国际一流创新创业要素。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高科技行业尤甚。高新区也一直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调整着园区产业结构的布局,着力发展软件信息、医疗医药、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互联网、金融、高端服务六大产业。或许,进入全国高新区十强,仅仅是青岛高新区新一轮腾飞的起点。

全媒体记者 曹为鹏 李沛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龙叶上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