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读城 | 百年青岛老街"里"故事多 全市99处里院归档保护

记者历时一个月多方探访

带你读懂青岛里院

随着原住民今年陆续从环境堪忧的里院搬出,以大鲍岛为代表的里院建筑群备受瞩目;正因如此,一拨又一拨研究者走进里院,让沉寂了多年的青岛特色民居迎来了一次焕发活力的契机。政府正在采取保护措施留住里院,学界在为里院建档,探讨里院未来。所有的努力只为让里院——这一青岛东西方建筑与文化融合的产物,能够同北京四合院、上海里弄、福建土楼一道享有同等的关注度与活力。

记者历时一个月,探访大鲍岛里院群落等30余处里院,走访百余位专家学者、原住民和相关调查者,搜集资料,首次采用航拍和地面探访的相结合形式“立体”讲述里院故事。

从某种程度来说,里院是青岛城市的根基。首先,里院的形成与当时的殖民特色分不开,而后里院风格与数量的变化又见证着青岛城市化进程。据1933年青岛社会局统计,当时全市的里院有506处,房间16701间,住户10669家。2009年,青岛市规划院对里院进行普查,共发现有373处。

在快节奏的城市发展中,消失的里院像是握不住的沙。2001年辽宁路周边地区开始改造,日占时期商住里院建筑街区被拆除;2006年青岛小港湾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海关后”的里院建筑被大面积拆除,这一区域的里院曾是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里院建筑旧有生活状态的街区;随后西大森片区、东镇片区也先后拆除。2007年的西部旧城改造计划中,云南片共改造了10个街坊,大致范围为观城路以南、汶上路以北、寿张路以西、嘉祥路以东。2010年青岛东西快速路的修建导致李村路和北京路区域的里院被拆除。2012年12月,中山路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改造的总体规划范围西至火车站、东至安徽路、北至快速路三期、南至海边,改造范围内的里院遭到了破坏。

今年,里院的发源地——大鲍岛启动了棚户区改造,这里是目前青岛现存最大的里院片区。市南区和市北区的征收方式也不同于以往,政府采取的是只征收不拆房的办法,旨在保护里院建筑群。同时,里院正在申报青岛市的第三批历史建筑,现阶段市城乡规划学会介入调查的里院中,市南区范围内47处,市北区范围内52处。接下来,每一处里院将有完整的档案,有名有姓的里院还有望在今年年底登上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便于市民和游客走进青岛里院、了解青岛里院。

历史|商住两用建筑的“鼻祖”

在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中,高手云集的猪笼城寨给观影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青岛老城区城市肌理的重要部分,里院像是星爷镜头中猪笼城寨的“原型”,给第一次走进里院的人以震撼。如今的里院已告别昨日辉煌,洗尽铅华后淡出城市舞台。

冯骥才曾说过,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对号入座的话,里院之于青岛就是珍贵的遗产。诞生于德国租借地时代的里院,是老城区中青岛特有的民居。良友书坊创办人臧杰形象的把里院比作是“外翻式”的四合院,拥有沿街的商铺。同时又是“摞起来”的四合院,里院兼具商业和住宅两大功能。可以说,里院是商住两用建筑的“鼻祖”。

自1897年起,德国在青岛实行了16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奠定了青岛整体的城市布局。1900年,德占当局实施了第一次正式的系统规划,将青岛分为了内界青岛和外界李村两大区,又将内界青岛区划分为了青岛、大鲍岛、台东镇、会前等9个小区。青岛小区及会前小区功能设置为德人区,按照德国建筑标准予以建设,分别形成了中山路、广西路为中心的商业区。德占当局在大鲍岛筹建新的中国城,主要为华人居住。受规划和商业政策的影响,大鲍岛的华人商业发展很快。为了满足经济上的需求,“里”率先出现,典型的用途便是货栈。当越来越多的新移民涌入青岛,为了满足居住需求“院”应运而生。“院”比“里”大,沿用了“里”的房间设置,居住的人多为“闯码头”的、拉大车的以及各种小工匠。在1914年,日本替代德国占领青岛,将城市格局扩展和补充性建设,城市规模的扩大让劳动群体开始聚集形成了新的平民居住区域,里院迎来发展的高峰时期,“里”与“院”的界限开始模糊,商住一体的特点逐渐明显,极大地缓解了因人口增多带来的居住压力。

现状|被城市发展遗忘的地方

在《里院·青岛平民生态样本》一书中写道,里院居民生活所形成的文化,蕴含了历史文明的传承,是城市民俗文化的根基和土壤。里院文化饱含着平民的历史记忆,是使老青岛人牵肠挂肚、无法剪断的情结,更是人们了解青岛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记者来到海泊路63号的广兴里时,这里已经人去楼空,唯一剩下的就是马家拉面。这家面馆依旧在易州路上开业,到了饭点桌桌爆满。广兴里的建筑风格简约、四面围合空间开阔,它最早是1901年广东商人建设的一座商业楼房,在1914年又建起了另外三面街坊。在辉煌时期,广兴里是大鲍岛上知名的“商业综合体”,有电影院、照相馆等。随着居住人数的增多,慢慢的这里主要功能便是居住。在广兴里启动房屋征收后,167户居民陆续搬走。

对于居民们来说,里院像是现实版的围城,无论是离开还是留下都很纠结。75岁的吴金霞不止一次的在梦里回到了广兴里,想起了邻居们在走廊里做饭的日子,那时候小孩都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走在芝罘路上,靠近安徽路的里院大多关了门无法进入。记者找到了芝罘路9号,一处规模较小的、敞着大门的里院。坐在门口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现在里院进进出出的除了租房客和老住户外,还多了学建筑的学生以及光看不说话的老青岛人。“这里曾经是一家小型的医院,我住的一楼之前应该是个药房。”老人十分肯定地说。当问及离开里院会不会有些不舍,老人当即否认,期盼着离开这个冬天阴冷、夏天潮湿的地方。在黄岛路与芝罘路交界处的平康五里是保存较好的一处里院。跨过门槛,屏风上贴满了电费条,紧接着五面墙的平康五里印入眼帘。环形的连廊、墙壁上厚厚的青苔、挂在两侧扶手间的晾衣绳,呈现了一副生活气息浓郁的街坊画面。平康五里目前已列入房屋征收范围,再过一段时间,这里的居民也将搬家腾房。

口述|住了70年从没想过搬走

从今年开始,市北区即墨路街道邀请老居民口述老建筑故事,计划寻找2000位老居民口述,现已经收录整理了500多位居民的口述和视频资料。71岁的姜慧怡是口述里院的一位主人公,她的故事也较能反映当时的里院生活以及里院情怀。

“我在芝罘路84号住了71年,从没想过搬走。”里院是姜慧怡儿时的乐园,也见证她从孩子到妻子、母亲、奶奶的角色转变。芝罘路84号是周围较大的里院,当年有个商号名叫义昌仁,是一家来自烟台的铁行。姜慧怡的父亲从烟台跟随师傅来到青岛学徒,还当过算账伙计。在她的记忆中,院里院外的邻居都有父亲的伙计,院子里做生意、有仓库,还住着人,十分热闹。后来公私合营,里院的商号没有了,住户也有了外来人口。“父亲40多岁了才有了我,我是家中的独女,你可想而知我多受宠。”小的时候,姜慧怡吃着百家饭长大,也因此得名“小胖子”。大院里的防空洞洞口和小花园、木质的走廊都是她儿时的乐园。长大后,父亲都舍不得女儿外嫁,最终招了上门女婿,让女儿一家继续住在里院里。“现在左邻右舍的老人们全部去世了,就剩下我这一代人了。”老人准备搬家时还一直在说,这里住了他们四代人,从没想过离开这里,不然早就在外面买房子了……

行动|复兴之路的“里”想和“院”望

政府下大力气,让盼了多年的里院原住民逃离了蜗居生活。最大的民生问题解决了,但人去楼空的里院又带来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下一步该怎么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百年里院的发展一直不乏关注者。他们像追风筝的人,一直紧紧握着手中的线,试图让风筝飞的再高一点、再稳一点。改造者和研究者都在期待着里院有朝一日重回大众视野,他们也在为现存的里院做着保护工作以及复兴里院的探讨。如今的里院不仅仅是青岛平民生态样本,更是紧扣城市发展主题的开放式命题,蕴藏着多个值得期许的答案。

当大鲍岛里院陆续启动房屋征收时,保护工作也在同步开展。市城乡规划学会正联合青岛理工大学为里院建立基础数据库,以便为后续的改造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双方正在为里院建筑申报成为青岛市的第三批历史建筑努力,这将对里院起到保护和证明的作用。目前,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的近150名大四学生正在对大鲍岛片区的里院进行建筑测绘,建立图纸档案。

近日,记者来到了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采访了徐飞鹏教授导师组。导师组四位导师全部都是青岛人,分别是教授徐飞鹏、副教授于红霞以及成帅博士和沈源博士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里院情结。据副教授于红霞介绍,目前正在对青岛里院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测绘工作,由于里院数量多,历史久远,调研工作量十分庞大,师生们多次前往市城建档案馆和市档案馆查找原始图纸和档案。

“广兴里的门洞、栏杆的细节都要在图纸上体现出来,还要特别注意建筑高差的变化。”于红霞在课堂上聆听学生们汇报实测成果,提出修改意见供大家参考。同学们通过卷尺、激光测距仪、多旋翼无人机等设备收集里院数据,通过多次现场测量和草图绘制,最终绘制成了一张张里院图纸。大到屋檐的长度,小到栏杆的尺寸,在图纸上都有清晰标注。为了让数据更精细准确,于红霞一直向学生们强调测量的原真性和细节的重要性,并多次带领学生到里院实地解决测量中遇到的问题。为了给后续的里院改造与研究提供依据,本次实测尽量减少误差,其中里院的纹样和图案误差控制在单位毫米范围内。  

研究|里院未来有着多种可能

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活化是一重要课题。除了青年旅社、咖啡馆、博物馆外,里院还可以有多种活化模式。在测绘和调研的基础上,导师组大四设计课教学中,于红霞也在指导学生对里院进行保护和改造设计研究。“如何让里院这种具有青岛特色的传统居住模式得以发扬,我们除了要关注里院的前世、今生,还要关注它的未来,这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于红霞一直和学生们在探讨“后里院”时代,他们选取了四处里院作为改造样本,以期对将来里院改造带来新的启迪。

以即墨路上的几处里院为例,于红霞指导一组学生为它打造的“梦想空间”是一处老年公寓,主要考虑到周边居住的老年人居多,很多老人甚至不愿意搬走,因此为里院注入了老年住宅的概念,同时还可以注入老年大学、诊所等新空间。除了老年人,里院还可以成为年轻人的乐土。另一组学生提出了“青年创业里院”的设想,结合里院最初的设计理念,沿街可以再现底商,结合后期里院原住民间让人留恋的邻里情,巧妙地设计公共厨房、公共娱乐室等,为创业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另一组负责广兴里的研究小组,于红霞老师提出了以“里”想与“院”望为主题的“里院博物馆”的设想,希望学生们设计一个展示里院各个历史时期真实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活”的博物馆。

计划|年底前推出里院新蓝图

现存大部分里院位于市北区,初步统计共有169处。目前启动房屋征收的里院大多集中在即墨路街道。这一征收工作的推进需要大量的投入,甚至比原址建设房屋的成本还要高。早在今年5月,市北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市北区历史记忆片区管委会,围绕保护、利用两大主题对里院展开工作。在全市13个历史文化街区中,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是里院最集中的区域,其中四方路以北、中山路以东、济宁路以西、胶宁高架以南属于市北片区。此外,宁波路、甘肃路一带也有里院。关于里院的保护工作,市北区将为两步走,针对长时间空置的里院,如果达到危破房的程度,将实施抢救性保护,其余的会根据总体规划进行修复。为了保证里院保护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管委会正在和专家一起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再结合每一处里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修复导则实现一房一策。

关于里院的利用,市北区历史记忆片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先后前往上海里弄、田子坊、新天地,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等实地考察,将成功经验带回青岛。管委会还在同市建投、里院研究者、有意向的集团进行洽谈,力争在今年年底为里院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一个说法,形成一定的推进方案。市北区历史记忆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里院的保护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这项工作不仅政府关注、青岛居民关注、很多热爱里院的群体也在关注,因此推出的方案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无论最终采取了哪一种模式都是为了保护利用里院。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龙叶上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