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明确五大任务

下载 (2)

日前,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建设顺利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效显著,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大幅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方案提出了青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到2020年,全市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重大制度体系等四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和谐、可持续方向发展,陆海空间开发规范有序,加快形成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50%左右,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4.73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0.1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6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不低于85%。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6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黄海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胶州湾水质优良比例进一步提高。林木绿化率稳定在40%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平方公里,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自然保护区实现规范化管理,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生态文明重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

解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

“十三五”期间,青岛将重点完成五大任务。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准入事项,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推进绿色城镇化。划定“三区七线”(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蓝线、绿线、紫线、黄线、橙线、黑线、红线),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和程序。到2020年,全市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23万吨/日,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处理率超过90%,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20%,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6%以上;完成地下综合管廊建设47公里。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到2017年底,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农村新型社区供气、供热全覆盖,村庄供热覆盖率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70%,建制镇驻地污水处理率达到80%。严禁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鼓励既有排污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推进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编制实施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建设海洋牧场,到2020年海洋牧场面积达到10万亩;实施蓝色海湾整治工程、重要河口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海岸线修复工程,逐步退出占有优质岸线,恢复海岸自然属性。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调整

发挥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牵头组建生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生态文明领域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积极发展海洋装备产业,实施海洋文化教育、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培育等八大工程,推动建设20个以上海洋特色园区。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5%,工业产业集聚度提高到65%。严禁违规建设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到2017年,钢铁、平板玻璃、船舶、炼油、轮胎等产能过剩行业产能利用率均达到80%。

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等十大现代服务业,大力支持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左右。

培育发展绿色产业。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清洁供热面积比重达到57%;新能源汽车年产能力争突破12万辆,实现产值850亿元。

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

加大节能推进力度。到2020年,全市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000万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全面普及高效照明光源,提高公共机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2017年比2012年削减煤炭消费151万吨,除董家口经济区、平度新河生态化工功能区外,市域原则上不再新上传统燃煤供热项目;新上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出具煤炭等(减)量替代方案。到202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降至62%左右,力争使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提高到15%。

加大资源节约管控力度。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到2020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718万亩,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48万亩。积极探索工业用地供应新机制,推广“先租后让”“长期租赁”“弹性年期”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园区循环化、低碳化、生态化改造,到2020年实现全市75%的国家级园区、50%的省级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在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推广循环生产模式,打造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循环经济骨干企业。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到2020年实现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50%左右,力争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到2017年底前,全市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18年底前,全市单台10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淘汰分散小锅炉,淘汰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非集中供热燃煤锅炉。

加强水污染防治。到2020年,石化、化工、印染、电镀、石墨加工、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实现达标排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到2017年,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开展老城区企业搬迁地块、矿产资源开发遗留场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实施地膜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修复等工程,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到2020年,农药、化肥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生物降解地膜使用量占总使用量的30%以上,不可降解地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100%;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强化海陆污染同防同治。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或设置不合理排污口,实施总氮排放总量控制。到2020年,胶州湾优良水域面积占比达到70%,跨入国家优良海湾行列,黄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保持在95%以上,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

抓好环境风险防控。加强黄岛石化区、新河化工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风险综合管控。建设危险废物综合性处置中心,提高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做好重金属、电子垃圾、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工作。

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崂山、大泽山、大珠山、铁橛山、艾山等生态基地,推进万亩林场建设和莱西、平度北部生态屏障区建设,加快平度东北山区森林防火通道建设,创建“森林乡村”。

保护和修复规划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加快大沽河入海口、灵山湾、丁字湾、姜山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逐步提高保护级别。实施生态补水、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

加强地下水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全方位节水,建设实施南水北调配套、引黄供水提升、河道拦蓄等工程。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控,对重点区域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渗情况排查和改造。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野外生境难以恢复的濒危特有物种和重要的野生遗传资源实施迁地保护,对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典型自然景观和古树名木实施就地保护。

开展矿山地质生态修复治理。按照“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到2020年,“三区两线”(重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直观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80%,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60%。(来源:青岛日报)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于睿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