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2016年青岛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35.9亿元 从业人员11余万

近年来,我市保险业立足保险姓“保”的行业定位,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方向不动摇,不断建立健全推进保险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保险发展领域和发展模式,全面发挥保险业风险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职能作用,在保障经济社会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保险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6年,青岛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35.9亿元,同比增长37.6%,保费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距2014年突破200亿元仅用了两年时间,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增速排第1位、规模排第2位。保险从业人员11余万人,比2015年末新增3万多人,行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切实发挥助推经济功能,打造经济发展稳压器。2016年全年保险资金在我市运用余额达到178亿元,比2015年底增加26亿元,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中国人寿出资25亿参与地铁4号线PPP项目,成为全国首个保险资金中标的轨道交通PPP项目。保险业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6.8万亿元,累计赔付支出113.7亿元,同比增长29.1%,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是切实发挥社会保障职能,丰富社会管理手段。积极引导保险业参与民生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市场化手段提供高水平、多层次的风险保障。到2016年末,环境污染责任险累计承保企业211家,累计承担风险保额5.1亿元;食品安全责任险保险金额为3.9亿元,覆盖212家次企业;探索试点巨灾保险,为辖区200余户居民累计承担风险损失逾2000万元;作为全国首批税优健康险试点城市,11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获得保监会批复,共有483人投保,涉及投保人所在企业32家。

四是切实推进保险创新,积极创造“青岛模式”。在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积极创新,在开展了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工作基础上,2016年,推进开展鸡蛋期货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成为全国首例“保险+期货”政策性农业保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保证保险为中国保监会确定为“青岛模式”并持续推广,《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累计支持青岛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41家(次)获得银行授信,撬动银行发放贷款1.39亿元,企业整体融资成本均低至5.2%以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云紫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