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高手在民间!青岛女子创作16支广场舞 跳红全国

核心提示: “我们跟李老师像姐妹一样! ”58岁的张俊凤跟随李敏在青岛市文化馆学习了三年多舞蹈,“开始是听朋友说李老师教得好,来了以后,确实发现气氛很融洽。”

每逢节日,五四广场,音乐是欢快的,舞蹈的人儿是欢快的。在青岛市文化馆搭起的 “微演艺”舞台上,领舞的李敏热情洋溢,台下的市民游客也是满脸欢喜,在李敏的带动下,从羞涩到大方,扭起了广场舞。作为广场舞“专家”,李敏的学生已经遍布全市,学生的学生,更是数以万计;而李敏的广场舞,也不是普通的扭一扭,还有一整套讲究地方特点又兼顾美感的《青岛广场舞》,这套舞蹈,甚至成为全国典范,在多个城市传授经验……李敏说:我只是个普通的群文工作者,我看到学生们渴望的眼神儿,我就乐意教他们,我就快乐。李敏的学生们说:跟着李老师,就是快乐。

很开心:市民“姐妹帮”因舞聚起来

“我们跟李老师像姐妹一样! ”58岁的张俊凤跟随李敏在青岛市文化馆学习了三年多舞蹈,“开始是听朋友说李老师教得好,来了以后,确实发现气氛很融洽。”59岁的吕素娟原本身体不好,女儿帮她报名学舞蹈,“舞蹈确实让人年轻,而且跟着李老师学,感觉就是很快乐。 ”

李敏的“老”学员都很喜欢跟着她跳舞,即使是广场舞台的表演性教学,李敏也能在瞬间点燃台上台下的气氛,文化馆馆长陆玲称李敏是停不下来的人,“让她跳舞她就高兴。 ”“我看着学员渴望的眼神,我就想,我一定好好教教他们。 ”因为喜爱舞蹈,因为有了李敏,这些舞蹈爱好者们聚在一起,成为姐妹,也有了成绩。李敏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全国首届中老年舞蹈大赛,她带着青岛的学员们编排演出《铁弓神韵》,最终一举拿下金奖,“那时候场馆条件还不够好,每次排练,学员都带三套衣服,每一套都湿透了,但是大家一起鼓劲,跳出了女中豪杰的范儿! ”

最难忘:农村热炕头一住就是半个月

李敏这些年来,教过老老少少学跳舞,感触最深的就是到郊区去教学,“村里的主妇开始都不好意思,互相推着往后‘藏’,就怕在前面跳不好。 ”李敏就放着音乐慢慢来,跳着跳着,大家也就慢慢放开了,“有时候学员还会为了抢前排‘吵吵起来’!”在李敏看来,很多中老年学舞蹈的学员,都在年轻的时候想过做文艺青年,只不过没赶上好时机,如今,生活丰富起来,他们也有了时间学舞蹈,大家都很欢喜。 “我小时候想当舞蹈演员,家里不让,现在学舞蹈,也算圆了小时候的梦。 ”张俊凤如是说。而吕素娟则经常回家跟正在学舞蹈的外孙女一起“切磋”。

上世纪90年代,市群艺馆一共只有三个舞蹈老师,要负责全市的群众舞蹈培训,在李敏的记忆里,每年都要下乡,“冬天去平度,就住在村民的热炕上,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 ”平度教完,再转战即墨、城阳。“尤其是郊区,对舞蹈培训的需求特别大。 ”李敏跟同事们满青岛的连轴转,这样高强度的教学,也促使李敏迅速成长为一名能编能舞能教的群文工作者,“基本上,只要告诉我需求,我很快就能帮忙编出一支舞蹈来。”群文工作很多时候讲究“效率”,在郊区,教学时间短,又要满足村民需求,不要求专业程度有多高,但要求“快”。

入戏深:凌晨一两点对着月亮想动作

1989年之前,李敏是青岛市歌舞团的一名舞蹈演员,“从山东艺术学院舞蹈专业毕业以后,就一直跳舞”。李敏自小学跳舞,一路跳到舞台上,是水到渠成。这种自然的舞蹈演员的状态,在1989年转入青岛市群艺馆工作戛然而止。

“群众艺术不是你自己会跳,而是要能编排舞蹈,还要能带学生。 ”李敏说从职业演员要转行到幕后,并且要挑战编导,对她而言是很困难的转型。幸好当年群艺馆里的老资格舞蹈老师崔淑玉给了她足够的帮助,“崔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带着我学编舞,也希望我能接棒群众舞蹈。 ”硬着头皮,李敏跟着崔淑玉一边学习一边开启培训学员的工作,慢慢向一名群文工作者转型。

“舞蹈是年轻的艺术”,虽然练就了快速成舞的“绝技”,但李敏还是不断地在学习,所谓台下十年功,李敏从未放弃自己对自己的挑战,“我经常凌晨一两点钟,在家里看着月亮想舞蹈动作,心情好,动作来得就快,就自己跳起来。 ”李敏笑着说老公揶揄她,如果对面邻居晚上起夜看见,还以为看见了“神经病”,但李敏不在乎,哈哈乐着,“就是喜欢舞蹈,音乐起来,就有了动作。 ”

接地气:跳跳广场舞市民疙瘩解开了

“广场舞不像舞台舞蹈,不讲究多大技巧,一定要简单,”每套舞蹈的时间都不超过4分钟,动作也限制在6至8个之内。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套舞蹈的道具采用的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常用品,如丝巾、太阳伞、啤酒罐、小马扎、太阳帽等。有一次李敏到老年大学教课的时候,发现有两个学员因一点小磨擦闹起矛盾,互不说话。当学到跳《邻里亲》这套舞时,其中有个要求相互之间手拉手的动作,“无奈”之下这两个学员也只能照做,结果最后拉过手的这俩人“一笑泯恩仇”,下课后学员们纷纷夸李老师真厉害,“其实哪里是我厉害,而是这个《邻里亲》‘厉害’,生活化的编排让大家完全沉浸到舞蹈的氛围里去了。 ”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舞蹈源于快乐,即使是广场舞,也要美。在快乐的李敏心中,一直都放着舞蹈的“美”,并且通过舞蹈,以快乐的方式,传递给更多市民美的感受。

受追捧:青岛广场舞跳向全国大舞台

在青岛,广场舞却可以这样跳:拿起喝空了的啤酒罐,来上一段《崂山美》;举起一把随身的晴雨伞,绽开一段《爱心伞》;抽出一条丝巾,舞上一段《赞微尘》……这一切,因为在青岛市文化馆的支持下,李敏主持编排了16支舞组成的《青岛广场舞》。

在多次座谈研究和精心策划后,运用青岛 “非遗”传承项目胶州秧歌和传统戏曲柳腔茂腔为创作基础元素,同时又汇聚胶州秧歌、现代舞、芭蕾舞、健身操、拉丁舞、印度舞等多种舞蹈风格,并且用 “微尘”、“最美出租车司机”等感动青岛的人文景观作为舞蹈题材,编创出 《社区好》、《邻里亲》、《帆船都》、《红飘带》、《青青岛》、《崂山美》、《爱心伞》等16套青岛广场舞。 2013年“十艺节”舞蹈比赛在青岛举行期间,青岛市文化馆特别定制并免费发放的近万张16套 “青岛广场舞”光盘,成为比赛之外的热点,不仅得到参赛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活跃了大赛气氛,并且获得全国各省市前来参赛的群文团队的青睐,争相邀约青岛教师亲临当地授课。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孙源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