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在美国“生存”吗

美国当地时间7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富士康将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建立先进液晶面板制造工厂。该项目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初期雇用3000人。这是富士康对美国的首笔重大投资。一位白宫官员表示,这座工厂最初将聘用3000名员工,最终可能创造至多1.3万个工作机会。(7月31日网易财经)

今年来,中美之间热点话题很多,其中富士康美国建厂一直备受关注,从年初郭台铭与特朗普种种表态,如今总算是尘埃落定。不只是富士康,福特、丰田、本田、苹果等相继宣布在美国建厂,这引发了制造业在中美两大市场中取舍的猜想。

重振制造业是特朗普的重要经济政策之一,他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威胁”称对企图离开美国、解雇美国员工、在他国建厂却想把产品售往美国的企业,都将征收高达35%的惩罚性税收。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仅仅靠“威胁”并不能促使企业到美国建厂,归根到底必然是成本与利润权衡的结果。

制造业现在纷纷宣布回归美国,但问题是,一直被认为是劳动力成本高的美国,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能在美国“生存”吗?

郭台铭等制造业企业能否在美国“生存”,目前尚不得而知,需要时间来作答。事实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能不能在美国“生存”是一个伪命题,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1953年和1956年的两次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按照传统理论,美国这个世界上具有最昂贵劳动力和最密集资本的国家,应主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结果却发现,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与美国资本充裕而劳动力稀缺的现实不符。这个发现使得整个经济学界为之震动,被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也就是说,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也是美国主要出口产品。

“里昂惕夫之谜”有很多种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是劳动力不同质,里昂惕夫认为,在1947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工人的3倍,将美国劳动力数量乘以3,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劳动力丰裕型国家。二是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此外,还有美国关税及贸易壁垒和自然资源稀缺等观点,但都不足以解开“里昂惕夫之谜”。这些都只能解释一部分现象。

后来,有学者发现,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只有把人力资本包括进去之后,才能彻底解开“里昂惕夫之谜”。人力资本就是工人所拥有的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教育、工作培训、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情况,这就暗示美国劳动力比外国含有更多的劳动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相关的另一因素就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知识”资本提高了从等量的资源中获得生产率的水平。

“里昂惕夫之谜”实际上是一个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对当前最有启示意义的莫过于人力资本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地位。当前,人工智能等节约劳动类型的技术进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制造业,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比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提高要快。在要素相对价格不变时,将多用资本而少用劳动力,即生产中原来一些使用劳动力的部分被资本所替代,节约了劳动力。况且,在现实中我国劳动力成本近年来快速上升,而技术进步使得高度自动化的成本相对下降。

具体到此次富士康美国建厂,从公开披露的资料来看,富士康在美国生产的平板显示屏,不同于一些高度依赖手工完成的产业,是完全可以实施高度自动化生产的。与在中国投资一个工厂,动辄招聘20万至30万工人相比,此次美国富士康工厂投资高达100亿美元,最初聘用的工人仅仅3000名。

近年来,富士康在人印象中还是“代工厂”,但其核心业务已悄然改变,在纳米科技、云端运算服务等高科技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美国建厂或是富士康布局“知识溢出效益”的重要一环。

这是在提示我们,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并非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想继续保持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力提升我国制造业包括自动化产业技术工人的技能、技术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人力资本,也是我们“留住富士康”的正确应对策略。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