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青岛海洋产值突破2500亿元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有力引擎

核心提示: 海洋设备制造是海洋相关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实力。据统计,2016年,海洋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28亿元,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17%,居第二位,占比较2011年提升4.9个百分点。

去年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岛先后出台了《青岛市“十三五”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青岛市“海洋+”发展规划》、《青岛市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规划措施,全市在经济运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海洋经济呈现增长快、活力足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记者从青岛市统计局获悉,2016年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515亿元,较2011年底增长1.3倍,年均增加238亿元;五年来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6%,高于GDP年均增速7.1个百分点;2016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25.1%。

海洋渔业:

海洋牧场完成投资5000余万元

为大力拓展“蓝色粮仓”发展空间,青岛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远洋渔业发展迅猛,目前在册远洋渔业公司已由2013年的1家增加到31家;已获批准远洋渔船由2013年的10艘发展到171艘,其中,世界最大拖网加工船“明星”轮落户建设。全年完成远洋渔业捕捞量14.1万吨,产值13.8亿元,实现产量、产值再提升。

以打造蓝色粮仓为目标,实施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三大战略,我市现代渔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016年,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投资5000余万元,新增人工鱼礁礁体10万空方,龙盘、西海岸2处海洋牧场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在即墨东部沿海建成的全国一流的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年培育高效种苗50亿单位,带动国内大型养殖公司52家,养殖户2100余户,辐射养殖面积8万余亩。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1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广了中华鲟、太平洋鲑银等15个新品种,提升了集约化、产业化水平。2016年,全市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全市工厂化养殖规模接近120万亩。

滨海旅游业:

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居首

滨海旅游业是青岛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岛加快推进“三城两线”、邮轮经济等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业大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规划总投资3000亿元的80余个旅游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58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628亿元,涵盖邮轮、滨海度假、研学旅行、健康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多种业态。

2015年,邮轮母港首航,青岛成为继香港、上海、天津、厦门和三亚之后,全国第6个拥有邮轮母港的城市。截至2016年底,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已接待邮轮88个航次,接待旅客约8.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50%,接待量预计由2015年内地第六位上升至第四位。

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8000万人次,同比增长7%;实现旅游消费总额1500亿元,同比增长13%。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477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19%,位居各行业之首,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年均增速达到15.2%,对整个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9%。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速度的加快和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需求,邮轮旅游等海洋旅游新业态也将成为未来热潮,海洋旅游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市的重要增长极。

海洋设备制造业:

海工装备市场快速提升

海洋设备制造是海洋相关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实力。据统计,2016年,海洋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28亿元,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17%,居第二位,占比较2011年提升4.9个百分点。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行业年均增长26.1%,高于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1个百分点。

2012年以来,海工装备市场活跃,处在快速提升的重要阶段,企业承建的海工装备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中海油多个国际订单项目进展顺利;海西重机承接合同额大幅增长;中石油海洋工程承建的全球规模最大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中的核心模块建造项目顺利交付,在对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同时,推动了海油工程产业的技术升级,为海油工程深度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带来新的契机,对整个产业乃至中国建造业发展影响深远。

海洋交通运输业:

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

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青岛海洋经济优势产业,2016年实现增加值357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14.2%,对全市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五年来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全年各港口累计完成港口吞吐量5.1亿吨,同比增长3.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05万TEU,同比增长3.6%。完成水上货运周转量72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0.9%,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最高增速。

近年来,青岛港以创新驱动转型,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打造金融、国际化、互联网等“三大战略”引领下的多元化发展样板。 2016全年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达到5.0036亿吨,同比增长3.3%,吞吐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稳居全球第七位,同时经营绩效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董家口港区口岸对外开放获国务院批复,为青岛港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注入强力发展后劲。

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

总量居青岛海洋经济第四位

以海洋石油加工产品制造为主的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行业总量在青岛海洋经济中居第四位,占到全市的11.8%。2012年以来,国际油价波动较大,该行业受之影响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随着2016年三季度后国际油价的企稳回升,国内石化产品价格逐步改善。青岛炼化检修完毕恢复生产,企业优化生产、调整产品结构,产品质量进一步升级。阳煤集团年产20万吨非光气法聚碳酸酯项目进展顺利,青岛碱业年产50万吨苯乙烯项目完成投资5.7亿元,16个液体储罐主体安装已完成。行业景气度尚好,盈利能力逐步改善。据统计,2016年,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98亿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5%。

■作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2016年海洋经济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海洋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年平均达到35%。

■海洋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贡献有明显的展现。据初步核算,2016年海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5亿元,同比增长5.2%;海洋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87亿元,同比增长17.5%;海洋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23亿元,同比增长13.7%。海洋三个产业比例由2011年的7.5:42.7:49.8调整为2016年的4.2:51.2:44.6。海洋第一产业比重较2011年降低3.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将在经济动态发展中得以持续。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高端优质项目加快集聚

海洋新兴产业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动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海洋传统产业稳步增长的同时,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强劲,年均增速达到22.6%,高于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速6.6个百分点;占海洋经济比重达12%,较2011年提升2.2个百分点。

目前,青岛已基本建立了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为主的产业体系。2016年,青岛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基于大数据的基因检测等产品正逐步推向市场;西海岸海洋功能性保健食品及配料、正大海尔制药等一批高端优质项目加快集聚。据统计,2016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48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19.1%,高于海洋生产总值增速3.1个百分点;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1%,较2011年提升0.8个百分点。

海洋金融服务业:

涉海金融项目相继落户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岛加大金融业监管引导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加强涉海信贷资源配置和产品创新,金融对蓝色经济全方位服务支持力度在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2016年,国内首家海洋经济专营机构——浦发银行蓝色经济金融服务中心落户青岛,总投资470亿元的西海岸蓝色金融中心、青岛国际财富港等涉海金融项目也相继落户,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除此之外,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联合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设立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蓝谷中心,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并购、资本运作等金融服务,推动企业融资走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据测算,2016年,海洋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0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速达到16.2%,高于海洋生产总值增速0.2个百分点。金融资源加速向海洋聚集,为海洋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

实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

近年来青岛加快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的步伐,实施装备集成带动战略,发展面向海岛及船舶应用的中小型海水淡化成套装备,积极开发大型成套装备,实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推进董家口海水淡化装备集成基地等园区建设,打造国家级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2016年,董家口碧水源海水淡化项目正式运营,日出水量达10万吨,有效缓解青钢、海晶化工等大型企业的用水问题。青岛三泰膜工业有限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设备出口新加坡。2016年,全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产值达到49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8.5%。

海洋创新平台:

海洋领域话语权持续提升

随着海洋国家实验室等新型海洋创新平台的构建,青岛海洋领域话语权持续提升。目前国际上海洋领域最高规格的两个学术会议——CLIVAR开放科学大会和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2016年在青岛召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大深度作业、“科学号”西太平洋观测、“向阳红01”东印度洋南部调查成绩斐然;计算能力达到理论峰值每秒2600万亿次浮点的国际海洋领域性能最强的计算系统投入使用;青岛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协议,正式启动国家首个海洋基因库;国内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落户李沧区院士港,青岛海洋科研能力未来几年将得到迅速提高。

蓝谷崛起海洋科技新城

青岛蓝色硅谷围绕打造“海洋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不断集聚各类涉蓝高端要素,丰富海洋科技新城内涵,自成立以来累计引进重大科研、产业及创新创业项目250余个,其中“中字头”“国字号”等重大科研平台17个,高等院校设立校区或研究院18个;累计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各类人才3500余人。五年来,蓝色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加快,国家深海基地、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罗博飞水下机器人等项目已正式投入运营;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超级计算机正式启用;交通路网、景观建设等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

据初步核算,2016年蓝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8亿元,同比增长19.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亿元,同比增长17%。

西海岸海洋经济唱主角

作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区位条件优越,聚集了中船重工等科研机构180余家;拥有前湾港和董家口港等国际性深水大港;形成了航运物流、船舶重工、家电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聚集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德生态园等5个国家级园区和5个省级园区,园区集聚、政策叠加,创新开放优势突出。

据初步核算,2016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接近四成,年均增速达22.4%,高于全市平均增速6.7个百分点。截至目前,新区重点推进的蓝色经济项目209个,总投资3300多亿元。

红岛争当示范区“领头雁”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的红岛经济区,以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构建先行先试政策体系,加快创新源头建设,奋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截至目前,新认定创新型企业累计达118家;52家企业通过市高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百家;新增知识产权授权52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42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6年达到10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9%。 2015年红岛区新增“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石墨烯及先进碳材料特色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称号,青岛红岛区“1+5”产业全部进入国家产业规划布局;“新兴产业组织创新示范工程”被列入“创业中国”行动纲领计划。截至目前,红岛区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累计达935个,总投资2176亿元。

李沧区国际院士港纳才引智

李沧区近年来加快哈工大研究院、青岛军创园等园区孵化器建设,重点发展海工、海洋仪器装备等产业,拓展军工产业发展空间,厚植军工技术科技优势,形成一批高精尖的军民融合涉蓝项目。通过重点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引进院士专家及其团队,构建以高端人才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带动国际国内领先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撬动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

截至目前,已有60名海内外院士前来考察对接,15名国际国内知名院士签约入驻,落户院士港的涉海项目已涵盖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材料等。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丁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