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稿库 > 正文

王中军:傍大款做商业电影 落榜文青38年变娱乐巨头

38年路,落榜文青变身娱乐巨头

1960年11月,王中军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他自幼酷爱绘画艺术。

1976年,初中还没有毕业,未满17岁的他便应征入伍。

1982年至1985年,国家物资总局物资出版社,任美术设计、摄影记者。

1985年从国家机关辞职。 1986年至1989年,在中国永乐文化发展总公司,任广告部经理。

1989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传媒四年,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士学位。

1994年回国后和弟弟一起创立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开始拍电视剧,如《罪证》、《心理诊所》、《永恒恋人》等。

1998年开始影视投资,投资的作品有《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刮痧》、《罪证》、《天地英雄》、《我的1919》等。

2000年12月,成立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任公司总裁。

2001年1月,成立华谊兄弟太合文化经纪有限公司;现任公司总裁。

2009年,华谊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上市,任董事长兼CEO。

目前,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旗下还有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华谊兄弟影业投资公司、华谊兄弟文化经纪公司、华谊兄弟音乐公司、环球热力兄弟影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影华谊电影发行公司、华谊兄弟电影国际发行公司。

华谊帝国:初期傍大款,转型拼上市

上世纪90年代末,王中军从美国归来,手里捏着10万美金,被朋友拉着投资了3部电影,“两部赔钱,一部赚钱”,赔钱的是《鬼子来了》和《荆轲刺秦王》,赚钱的是《没完没了》。《没完没了》的盈利激发王中军全力进入电影业,不过,缺钱而非赚钱在华谊兄弟此后的发展过程一直如影随形。

在上市之前,王中军的融资模式被简单归结为依靠个人人脉资源的“傍大款”,无论是最初房地产业的太合地产王伟,还是后来TOM集团王,再到后来的江南春,王中军的股东几乎全是自己在企业家圈子中结识的“大款”朋友。将朋友变为股东的好处是算起账来简单。

王中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解释自己的融资模式:“说句实在的,(融资)这个东西就像一个气场一样,几个企业家谁对你有兴趣,你是能够感受到的。是不是这么一回事?若是根本对你没有兴趣,何必碰一鼻子灰。我们的会开得其实很简单,飞到上海,5个人一坐,吃了一个多小时,说该每人掏多少钱,就这样的事。”

不过,随着中国电影和电视剧投资成本的提高,华谊兄弟的资金需求仅靠江南春等人注入的2000万美元已无法满足。08年,冯小刚的《非诚勿扰》投资尚不过5000万元人民币,而其下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的投资额已经达1.2亿元,加之华谊兄弟在06年开始大规模进行电视剧投资,公司的资金缺口便越来越大。据招股说明书,华谊兄弟的现金流从2006年到2008年,连续三年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均为负数,分别为-3438.92万元、-4491.48万元和-6112.28万元。

2009年,华谊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备受市场追捧,上市首日股价较发行价上涨147.76%,募得12亿元人民币。可以说,华谊兄弟率先走出了“缺钱”的困挠,在14年其市值已逼近600亿元。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pathos不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