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北大第一医院伤医事件处理结果近日发布。据警方通报,打人者一人被刑拘,一人被取保候审。涉事医生的反击行为,被最终定性为“被迫”,不承担任何责任。
滋事打人获严惩,医生自卫不担责——这样的处理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同类事件树起了标杆。而这一事件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仔细审视,这一事件沉寂20多天后能够被“打捞”进入话题热搜,社会自发形成的舆论压力不可忽视。因为不忍看到一位好同行无端被打,见证者发表长文还原事情来龙去脉,医生群体要求“维护医生人身安全”呼声不绝于耳;因为担心社会不明真相、舆论走偏,许多患者分享自身经历力证“这是位好医生”,网上网下人们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呼吁“严惩暴力伤医者”。种种激愤之声,一篇篇“10W+”,映射出“医闹”已激起了社会公愤。
医患关系本身是个温暖的词,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成就。然而近些年来,它却时不时与纷争、冲突甚至伤害等词相关联。大夫学习防身术、某某医生又被打等消息屡屡见诸媒体,甚至传出医生被迫下跪道歉的荒唐事儿。更吊诡的是,这些伤医辱医事件,或不了了之或拖沓迟缓,往往得不到高效处理。问题出在哪儿?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症结是,无论医院、医生还是执法者此前都顾虑良多。都觉得医患冲突太过敏感,稍不小心会点燃舆论怒火,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院方“花钱买平安”的招数常见,有关部门双方说和、息事宁人的态度亦不鲜见。当然,最后事实一再证明,妥协换不来和谐,姑息只会纵容暴戾。
所幸,如今社会舆论环境已日趋成熟。从北大医院伤医事件可以看出,这次人们没有不问青红皂白对医生群起而攻之,反而迅速形成严惩医闹行为的社会共识。且不论医患纠纷的具体缘起,单在法理上,使用暴力便是违法。现行法律体系对医闹已实现了“有法可依”,2015年“医闹”已经入刑,各类通知意见也不断印发。可以说,扭转走偏的医患关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时候放下重重顾虑,把腰杆挺起来,让法律落地生根。
医生被视为“生命保护神”“健康呵护者”,保护医护人员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那些屡禁不绝的“医闹”实现更有效的约束,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一方面,形成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同样迫在眉睫。此次舆论热议的“黑名单”制度,就颇具代表性。像惩治“老赖”一样,关联个体征信体系,让医闹者真切感受到压力,他们才会主动收敛自己的无理言行。
扶伤救死弘人道,济世匡民暖杏林。北大医院伤医事件得以妥善处理,是一个积极变化。但让医生重新“神圣”起来,需要做的还很多。期待各方拿出实际行动,营造尊医重卫的氛围。(项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