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析“万亿俱乐部”背后的“青岛就业”现象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下岗失业多年的市民徐女士而言,更是如此。受自身年龄和学历影响,失业后只能靠打零工维系家庭生活的她,终于在去年市人社局组织的一场国企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上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用徐女士的话说“日子总算有了奔头”。来自我市人社部门的统计表明,过去一年,全市共有68万像徐女士这样的城乡劳动者找到了新“饭碗”。

就业稳,饭碗才稳,生活也才有希望。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创业、防失业,通过出台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以重点项目拉动就业、以大众创业带动就业、以信息服务助推就业,实现了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新强态,青岛就业呈现出“稳、增、活”的新特点,在国内城市中率先形成了“成长型”就业形态。

一串数字最具说服力——2016年,青岛市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同比增长2.7%。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3.45万人,同比增长43%;创业带动就业16.98万人,同比增长277.1%。2017年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9万人,同比增长12.6%,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自2015年2月份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青岛就业工作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经济成绩单——2016年青岛GDP实现10011.29亿元,成为全国第12个GDP过万亿的城市。就业工作的显著成绩,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青岛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在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先行先试、筑牢就业民生底线,为挺进GDP“万亿俱乐部”的青岛经济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民生底色。

“稳、增、活”——新常态下青岛就业新特点

2012年以来,青岛着力推动就业与经济融合、与产业互动、与城市契合,就业呈现出“稳、增、活”的新特点,在国内城市中率先形成了成长型就业形态,并体现出失业率保持低位运行、就业总量始终平稳、服务业吸纳就业显著等新特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低位,失业群体规模不大,就业保持充分状态。从城镇新增失业来看,2014—2016年,青岛年累计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含当年新增和结余)19.67万人、18.49万人、18.2万人,同比分别下降11.44%、6%、1.57%,一直保持下降态势。每年期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7万左右,失业群体规模不大。从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2012年—2016年,青岛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保持在3%左右的低位,就业总体形势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就业总量始终平稳,抗干扰、抗压性不断增强。2014年—2016年,青岛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近70万人,就业总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就业的稳定性特征不断凸显。从就业形式来看,2016年,青岛市正规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总量的98.9%,比2012年提高6.7个百分点;从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来看,2016年劳动合同期限为1年以上的占青岛市就业总量的83.1%,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从人力资源市场平均招聘工资看,2016年,青岛市人力资源市场平均招聘工资3195元/月,相比2012年提高57.6%,五年间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2.1%。此外,2012—2016年期间,青岛人力资源市场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06-1.1之间,岗位供给数大于求职人数,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服务业吸纳就业渠道广、门类多,已成为青岛新增就业的主力军,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已提升到62.5%。就业结构持续优化,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契合度不断提高。据统计,2012年以来,青岛市三次产业比例由4.6:47.6:47.8调整为3.7:41.6:54.7,特别是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青岛市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0.7:48.2:51.1,调整为2016年的0.7:36.8:62.5,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上升了11.4个百分点。据青岛市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青岛市全社会从业人员595.44万人、比2011年增长8%,而服务业则增长18.3%,高出全部就业增速10.3个百分点,全社会从业人员增加了44.26万人,其中90.2%在服务业,成为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

创业成为就业的重要力量,就业呈现经济增长拉动、创业发展带动的双驱动机制。一方面,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十八大”以来,青岛市经济保持较好发展势头,2016年经济总量跨越1万亿,达到10011.29亿元,成为全国第12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城市。增长速度方面,2012—2016年,青岛市经济总量分别增长了10.6%、10%、8.0%、8.1%、7.9%,良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拉动青岛就业的首要因素。另一方面,创业带动效应显著。青岛实施“三创”战略,以大众创业为总抓手,推动创业由小众走向大众,由高端面向全民,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愈发明显。截至2016年底,青岛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户,年度内平均每天新增750个“创业小老板”。2016年,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3.4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6.98万人,平均每个创业实体带动就业人数4.92人,大众创业热潮初见规模。

政策均等化——打造城乡一体就业新格局

“以前想就近找工作或者参加培训,要么托人四处打听,要么得跑到几十里地之外的市里,一个来回光路上就得两个小时。”说这话的是即墨市大信镇普东中心社区西孙唐庄村村民黄玉琴。如今,黄玉琴和村民们只需走进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通过联网一体化信息系统,就能全面了解就业、创业政策,适时掌握就业岗位信息和培训信息,享受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为黄玉琴实现家门口培训、就业的,是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的城乡均等的就业政策体系。

2016年末,青岛的城镇化率已由2012年末的67.14%提高到的71.5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9.02%)12.51个百分点,稳居全省17市首位。为破解全域统筹、城镇化步伐加快背景下,城乡就业政策不统一、农村城市二元分割等问题,2012年-2016年,青岛市政府先后下发7个政策性文件,将失地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成员全部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在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政策的范围、标准等各方面全部实现同城同待遇。800多万城乡劳动者符合条件均可享受政策扶持,实现了城乡就业政策的均等化、一体化。

与此同时,面对新常态下的就业工作新形势,2016年青岛市政府首次以1号文件下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行动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就业与经济互动融合、推进大众创业工程、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出台25条政策,成为新常态下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部门联动化——打造重点项目拉动就业新引擎

今年 21岁的姜凡是胶州市胶东办事处河西店村的一名失地农民。2015年7月,在胶东国际机场建设征迁过程中,胶州市人社局面向征迁村庄群众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活动,正是在当地人社部门牵线搭桥下,姜凡顺利应聘到青岛海尔(胶州)空调有限公司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而帮助姜凡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正是青岛多部门联合出台的重点建设项目与就业联动机制。

大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加速器,也是拉动青岛就业成长的强力引擎。为充分发挥重点建设项目拉动就业的作用,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重点建设项目与就业联动机制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通知》,通过实施土地征用、项目招商、项目遴选、项目建设与就业“四个联动”,开展失地失业人员证书培训计划、重点建设项目技能培训计划和技能人才储备计划“三个培训计划”,满足重点建设项目技能人才需求,最大限度促进重点建设项目拉动就业。

据统计,2012年—2016年,青岛市开工建设亿元以上投资项目3032个,累计投资1.25万亿元。截止到2016年底,已将2012—2016年全市2389个有效重点建设项目(市级项目755个,区市级项目1634个)纳入市公共就业一体化信息系统管理,共计吸纳就业24.5万人,占全市就业总量的9.7%。

创业大众化——放大创业带动就业新动能

2013年8月,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祈海江博士将回国后创业的首选地定在了青岛高新区。“理由很简单,除了地理优势外,这里有足够吸引我的政策和良好的创业创新平台。”目前,像祈海江这样由 “海归”创办的企业,数量正在不断增长,他们大多从事高精尖技术的攻克研发,可以说每创办一家企业就能为我市乃至我国相关领域填补空白……而这张亮眼的成绩单,只是近年来我市实施大众创业工程,以高端平台聚集高端人才的一个缩影。

青岛在全国率先实施大众创业工程,着力破解创业难题,推动创业由小众走向大众。市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大众创业工程打造创业之都的意见》,将小微企业创业补贴由1万元提高到最高3万元,将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10万元提高到最高45万元,小微企业最高可贷到300万元,以上政策扶持标准居全国前列。2016年,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06亿元,同比增长20.3%。出台了青岛市创业孵化基地奖补办法,在全国率先构建起省级、市级、区市级、街道级四级创业孵化载体奖补体系,市级示范性基地最高奖补500万元,引导提升创业孵化水平。先后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湛山创客工厂、国内首所创业大学,建成院士创业园、博士创业园、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中心,形成了从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到大学生、博士、院士等各类群体的创业孵化体系。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89家,成功孵化6700家企业,其中上市公司15家。

服务信息化——助推供给侧服务新跃升

早在2010年,青岛市就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公共就业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新系统以居民身份证号为唯一信息识别入口。纵向上,集成了就业创业、政策扶持、职业培训等就业创业全部业务,并与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劳动维权等相关业务贯通;横向上,实现了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数据与市级电子政务系统、民政信息系统、公安信息系统数据的衔接共享,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办的业务经办信息网络,同时系统还与省、部级平台实现了对接协同,与外部区域实现了业务协同。

实名制、一体化信息系统的使用,使青岛的就业大数据、以及“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成为现实。据了解,目前,青岛市已构建起面向全社会的一体化在线服务体系,28项公共就业业务实现线上受理、线上审核、线上反馈和一次性线下办结。此外,通过信息跨部门、跨行业信息共享,取消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9类证件材料,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来源:青岛日报)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于睿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