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厉害了! "三龙"聚青岛 "龙兄龙弟"探深海

核心提示: 今天上午,“三龙”聚首探深海暨大洋38航次起航活动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举行,标志着由“蛟龙号”、“海龙二号”、“潜龙一号”组成的“三龙”系列潜水器正式聚首青岛。

晚报讯 今天上午,“三龙”聚首探深海暨大洋38航次起航活动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举行,标志着由“蛟龙号”、“海龙二号”、“潜龙一号”组成的“三龙”系列潜水器正式聚首青岛。

在国家科技部和中国大洋协会的支持下,我国已经建立了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为代表的深海大洋勘探重型装备,又称“三龙”系列潜水器。“三龙”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深海勘查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类典型深海运载器。

三类深海运载器在调查作业模式方面各有特点,在应用领域方面各有所长。其中,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由国家科技部立项,由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牵头研制,是当前世界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深海运载器。3500米级“海龙二号”ROV由中国大洋协会立项,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研制,主要用于深海热液硫化物、生物与环境等深海勘探与科学调查。6000米级“潜龙一号”AUV由中国大洋协会立项,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以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要目的,可进行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海底流场、海洋环境参数等精细调查,为海洋科学研究及资源勘探开发提供必要的科学数据。

“三龙”聚首探深海活动,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作为三龙的牵头研制单位和技术责任单位,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将分别同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受制于母船条件,“三龙”还无法同坐一条船探深海,随着2019年新母船建成下水,“三龙”将有望同坐一船探深海。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徐美中)

新闻延伸

“三龙”聚首青岛助力海洋科技城

谈及“三龙”为何选择在岛城聚首的缘由时,国家深海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最为著名的深海技术及装备应用与发展支撑保障基地,均运营有载人潜水器、自主潜水器和缆控潜水器三大深海运载器。这些保障基地实现了国家重大深海装备的集中管理与高效应用。

“蛟龙号”今起执行第四个试验性应用航次,此后,潜水器将转入技术升级阶段,升级后的潜水器将搭乘新的支持母船,以期在今后业务化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海龙二号”和“潜龙一号”目前尚无任务安排。“三龙”是我国深海高技术发展的标志和里程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技术装备发展领域的总体水平,极大地提振了我国自主研发重大深海装备的信心和决心。 “三龙”将成为我国开展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海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将大幅提升我国国际海域资源勘查的效率和精准度,助力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对于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海域的话语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龙”聚首青岛,有助于进一步夯实青岛海洋科技城的地位,提高青岛市在深海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的技术支撑水平,促进深海尖端科研成果的产出。可以形成辐射作用,带动深海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对于青岛市集聚高端人才和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具有直接现实意义,对于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和蓝色硅谷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国家深海基地建设总体方案》,深海基地将建成面向全国具有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深海科考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深海科考母港,建设国家级深海科考公共服务平台与服务保障基地,对于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链接

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3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龙号

“海龙号”是由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3500米大型深海作业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是我国目前下潜深度最大、工作能力最强的水下机器人之一。该机器人将主要应用于3500米深度以内的大洋海底调查活动,包括海底热液矿物取样、大洋深海生物基因和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以及探索人类起源的秘密等。2009年,“海龙号”成功应用于“大洋一号”21航次第三航段的深海热液科考任务,标志着我国ROV技术从性能和控制方式上超越国际同类型,总体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6000米自主式水下潜水器潜龙一号

“潜龙一号”是中国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自主研发、研制的服务于深海资源勘察的实用化深海装备。该项目于2011年11月正式启动,2013年3月完成湖上试验及湖试验收,5月搭乘“海洋六号”船在南海进行首次海上试验,累计完成7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4159米,获得了海底地形地貌等一批探测数据,设备布放与回收成功率100%。 “潜龙一号”长4.6米,直径0.8米,重1500公斤,最大工作水深6000米。

相关新闻

连续作业时间最长、调查区跨度最大、潜次任务安排最多

中国大洋38航次岛城起航

晚报讯 按照“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总体计划安排,今天上午,2017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从国家深海基地深海中心码头出发。本航次由深海中心组织实施,全国20多家单位150多名队员参加。本航次分三个航段,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区、南海、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大洋资源和深海前沿科学调查,执行时间为2月6日至6月9日,共计124天。本航次不仅要开展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与环境调查,还支撑了科技部973计划项目 “超深渊生物群落及其与关键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和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工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项目,进而开展以雅浦海沟、南海、马里亚纳海沟为调查区的深海科学调查任务。

本航次为我国首次利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区开展下潜作业,利用“蛟龙号”精确定位取样、近底观察与视像的技术优势,进行高定位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微地形地貌调查和多金属硫化物、热液流体等样品的采集,了解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分布状况和成矿潜力,为未来我国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的选取和申请提供支撑。为进一步完善“蛟龙号”的开放应用机制,本航次在大洋37航次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航次任务来源,依托“蛟龙号”大深度作业优势,将继续在全球深渊的代表性区域——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深渊科学考察工作,以期获得更加有针对性的深渊探测资料,进一步促进我国深渊科学研究,引领我国深渊探测技术的发展;同时,本航次将在南海开展前沿科学调查研究和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集试验区的选址与环境基线调查任务。

本航次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任务更加多元化(大洋专项、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和中科院先导计划项目);二是本航次是海上连续作业时间最长、调查区跨度最大的一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也是迄今潜次任务安排最多的一个航次,设计潜次任务达到31次,其中包含7个水深在6000米以上大深度潜次;三是本航次除完成科学调查任务外,还需进一步提高“蛟龙号”作业效能,完善“蛟龙号”的应用管理机制,锤炼“蛟龙号”海上作业及维护保障技术队伍,为业务化应用做好充分准备。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徐美中)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韩晓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