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于艺事技必工——漫谈李再孝先生的山水画

来源: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更新时间:2023-06-16 11:29  

当代山水画创作有两个基本的路径:一是在保留笔墨语言的纯正基础上,以章法和趣味的个性化获得有别于传统的面貌,或以减弱甚至消灭笔墨程式来增强画面的现代感。注重传统和文脉的前后关系,追求笔墨语言和意境的传统规范;另一路径单从创作的角度而言,这两种取向皆无可厚非,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很难逃离传统的藩篱而易深陷其中;后者往往因追求新的范式而失却传统笔墨的文化精神甚至基本规范。以此来看,既要保留传统的笔墨,又要于精神上注入新的时代趣味,实为不易。不过,在当代山水画家群体中,仍有许多为此不倦努力并获得累累成果者,李再孝先生便是一例。

在今天多元化的时代,要保持中国画笔墨的独特性,表现中国画的“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无法为别的艺术形式所代替。近年来,他在创作上力图立于传统笔墨语言而寻求时代的个性精神,以清雅别致的笔墨语言为当代山水画坛注入了新鲜的源泉。

综观再孝先生画作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是以大观小,移步换景取舍自由,突破时空局限。突破时空局限,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天地之间,都可以组合在一幅超出正常视角的作品。而以大观小,则是拓宽视域的高超手法,从两千年前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都是这种表现方法的杰出运用。再孝先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是骨气的笔墨造型表现作者的精神气质。笔墨不只是一种工具材料,也不仅是一种表现方法,而是精神的载体。从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骨法用笔”起到清·沈宗骞云:“若不是笔墨,纵好的局法,总不是画”。笔墨是衡量中国画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中国画优秀传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好多的画家缺乏的就是这个,一幅画眼睛就是题款,在当今这个功利的时代没有多少人去沉下心思写好自己的书法,从而造成题穷款,没章法。而再孝先生本身是中国书协会员,自然而然的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其题款精道遒劲,笔法灵动,使画面神采奕奕。

三是重意寄情。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有“意”的,但却存在着轻重,强弱、隐显之别。宋·宗炳提出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开重意寄情主张之先河。唐荆浩提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自此,在他的笔下,重意寄情成为中国画的首要要求和鲜明特色。

四是强化作品的概括性,含蓄性,大胆巧妙的虚实处理。虚的手法主要是简化形象,减弱对比、置以烟云,乃至虚之为白地。山水作品中大小不同的空白俱为虚的部分。笪重光《画筌》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画面虚实处理得好,既突出了主体,又使画面有很强的节奏感,避免了繁琐,增强了含蓄性,给予读者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五是不重光影,以点线为主的造型技巧。所谓:“点如高山坠石”,强调点的重量感。而“一波三折”“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平、留、园、重、变”则使线产生丰富的耐人寻味的美感,再孝先生作为书家发挥了书法线条的优势,其用笔阴阳顿挫,柔中带刚,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美。

再孝先生的山水画创作中,设色以清雅为主,也有设色稍重者,他善用焦墨用笔,黄宾虹说:“画有焦墨法最为古朴,须笔力健举,含深秀为宜”,使其画于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他手法严谨,用笔细密,用色谨慎小心,力求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故能做到色不碍墨,其作品呈现出清雅明净的色调,体现出画家较高的文化素养。

再孝先生的控笔能力在其作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此类的主题性创作中,力求在笔墨语言上做到轻松自然,避免造成谨严有余,生动不足的弊端。在细节上十分注意山石树木的虚实,在皴擦渲染上留出余地。虽用笔细密,但仍能给人朗润氤氲之感。他的写意小品更体现出传统绘画上的文人格调,也更能表现出对笔墨的精微把握——用笔的微妙变化和墨色的自然幻化,他都在笔墨语言和格调上追求出古入新的写意境界。            (文/王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