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公民同招”落地 关乎孩子择校

    更新时间:2020-06-28 10:00  

6月27日上午,公办初中、民办初中同时开始电脑派位。大屏幕上一一显示出所有入围学生的名字,家长们悬着的心总算落地。虽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前期公布学位数、公布报名数、电脑随机派位、录取全程公开,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家长们注意!青岛“公民同招”落地 关乎孩子择校

小升初招生“无差别发牌”,“公民同招”(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实现了“同样的录取机会,同样的学生质量”,让公办、民办学校站在了同样的起点。

以此为契机,优质生源的不对等争夺,乃至教育资源的人为错配都会迎刃而解,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拔掉了一颗钉子。

当然,这只是起点,对于公办学校而言,绝不是“松口气”的时候,新的比赛才刚刚开始,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奋力奔跑。

对于民办学校而言,没了“护身符”后,考验的是真本事,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久久为功。

教育者回归本心,“公民”携手,优势互补,必能得始终。

恶性生源大战背后是“教育不公”

好的大学因为有大师,可好的中学,往往被认为是有一大堆好学生。“好学生不教也能出成绩。”曾有校长坦言,每年他要拿出一个学期时间抓招生,有了好学生,等于成功了一半。

家长们注意!青岛“公民同招”落地 关乎孩子择校

但在民办学校可以提前启动招生的年代,公办学校无法与之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也就是说,还没起跑,公办学校就已经落在了后面。

近几年来,民办学校招生乱象丛生,采用提前招生、掐尖招生、跨区域招生等手段,获取了大量优质生源。一些民办学校,借学科竞赛、夏令营之名,把优秀学生吸引过来,许诺奖学金。

相对与民办学校招生的灵活,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严格落实就近入学政策,不准择校,禁止选拔学生。“我们初一入校的学生,26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这起跑线就不一样!”这句话,观象君在许多弱势的公办学校听到过。

生源之争,曾让这些学校的老师们很泄气。和优质民办校处在同一片区的公办校,陷入没有好生源、调动不起老师积极性、不出成绩、又招不到好生源的恶性循环。一边是民办优质校过热,一边是公办校因为招生不足资源闲置。

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在家长心中,能进优质民办校,几乎是一只脚踏进了优质高中的大门,名牌大学近在眼前。为了让孩子能进升学率高的优质学校,家长凌晨背着马扎排队报名曾是招生时的“名场面”。小升初民办学校的“迷一样的操作”,令人难以捉摸,更加重了家长的焦虑。

家长们注意!青岛“公民同招”落地 关乎孩子择校

有人总结民办优质校生源,一种是学生好,家境一般;一种是学生一般,家境特别好,有办法把孩子送进优质校。当然两者都好的不在少数。家境轻易难改,那就只剩拼娃。为了拿出比赛成绩敲开优质学校大门,孩子早早就被送去培优班学奥数、学信息技术。为了应对面谈、筛选,小升初的孩子们在六年级就要加码补习、培训。而一些民办学校因享有招生自主权,与培训机构利益捆绑违规“掐尖”的现象愈演愈烈。

这些非常规招生途径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人为造成学校之间生源质量的不平衡,让喊了很久的“教育公平”“教育减负”成为一句空话。

政策落地元年,“择校热”明显降温

“公民同招”政策的出台,给“掐尖”热浇上一盆冷水。

经过两年多的试点酝酿,2019年末,“公民同招”政策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作为“军令状”,下发给各省份。“公民同招”打在了民办教育的“七寸”上。没有招生上的特权,一些优秀的民办学校可能仍然会在一段时间保持优势,但更多民办学校会被“打回原形”。

和青岛几乎同时,广东、浙江、陕西、宁夏、天津、黑龙江等省市迎来了“公民同招”政策落地后的首次招生。各地落地效果如出一辙,择校热瞬间降温。2017年,上海市民办小学报名录取比一度达到3:1。但在今年,上海市11.9%的民办小学、22.73%的民办中学正好招满或没有招满。

这种“降温”效果在青岛也很明显。从前期学校公布的报名人数来看,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报名录取比例1.49:1;海信学校小升初报录比为1.7:1;超银广饶路校区1.2:1;超银镇江路校区1.3:1。

家长们注意!青岛“公民同招”落地 关乎孩子择校

“这说明大部分家长是理性的。”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公民同招”政策设计的合理性让家长不再盲目跟风。按照2020年青岛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安排,今年小升初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青岛实验初中和青岛三十七中两所局属公办初中进行招生;第二阶段则是民办初中和各区属公办初中同步招生,报名人数超过民办学校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派位。在第二阶段,如果一志愿没有派上热点民办初中,而二志愿的公办初中已经报满,就可能被统筹安排到未满招生计划的相对就近公办学校,家长必须权衡报片区内公办校和报民办校的利害。

让公办、民办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堵住“掐尖”,让优质生源随机分配,才能刺激学校展开真正的实力比拼,公办、民办在比拼中互相学习竞争,才是教育公平均衡化的应有之义。

从挑好学生到教好每个孩子,真正受益的是学生

此前,为了挤进名校,孩子们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要面临选拔性考试,学业负担增加,心理负担更无法估测。“公民同招”后,小升初面试辅导等培训班销声匿迹,坊间传闻的各种进名校的“路子”更没了市场。

一身轻松的学生们还将迎来更多利好。一位公办初中校长在内部会上要求狠抓教学质量:“三年后再没起色,就不能怪生源,就完全是我们的责任了!”

而诸多民办学校也在教师激励机制、学校管理方式等方面深挖潜力。“无论是哪一类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获得家长、学生的认可,才是重中之重。公民同招政策调整的关键是通过政策之手,让公办和民办都有所发展,义务教育阶段不管是公办和民办都能提质。”青大附中校长张凤瑛说。

“大家都觉得我们从前是拿到了好牌,但其实主要靠‘打法’。”超银学校校长潘晓莉说,私立学校有灵活的管理机制,比如奖惩制度,末位淘汰,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可以分流走,公立学校就很难做到。在激励机制下,私立学校老师会全力以赴。“我们会继续在教育教学上花工夫,办出特色。”

家长们注意!青岛“公民同招”落地 关乎孩子择校

五十中共同体包含鞍二、人二、重二等三所小学。青岛五十中副校长李涛介绍,学校初小衔接学习指导已经进行了第一期,学校针对新生的“三个百人培养计划”、双语校本课程体系也搭建完成。

“教育不是一场战争,不是激烈的角逐,教育是有感情、有温度,缓缓展开的,像一棵树一样自然生长。”四十二中校长杨芳表示,学校提出了“吸引优质生源做强学校特色一对一互动”的招生策略,努力展示自己的特色,也优化课程、课堂,争取吸引更多学生。

面对“公民同招”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不论是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都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思考。

重新洗牌之后……

“公民同招”只是一个起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生态重新洗牌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改革就要动奶酪,“公民同招”带来的结果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并不是所有民办学校都有青大附、超银、海信学校的人气。市内三区的十五所民办学校空余学位3184个,第一志愿报名(不含直升)数量是2964人。如果志愿报不满,那么学校的运行势必受到影响。

家长们注意!青岛“公民同招”落地 关乎孩子择校

招生办法已经统一,经费、教师待遇上是否也该拉齐?这关系着弱势民办校的生存,更决定了在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在青岛,从2016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开始享有同等的公用经费保障。但多所学校实际拿到手的生均经费不到公办学校的一半。教师待遇上,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只在少数学校开展了试点。

“公民同招”政策落地后,尽快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待遇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又会导致新的教育不公,让民办学校无法与公办学校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从未来义务教育发展来看,民办教育更应该成为一种办学模式,而非办学属性。具体而言,对于民办学校,各地应该纳入财政预算,给民办学校相同的生均经费拨款,一方面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非营利属性,同时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每个适龄孩子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一致的财政资源。”

“公民同招”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而不是导致教育平庸。民办学校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它的发展的立足点应该是学校的内涵建设,包括办学理念和整体办学质量、精细化的管理服务模式、鲜明的特色与响亮的品牌等。民办学校就好比是一条鲶鱼,搅动激活了整个教育事业。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打造一个好的教育生态,让公办学校、民办学校能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协同发展,各得其所。

教育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全域均衡、优质均衡就是当下青岛教育在新时代义务教育发展当中的重要任务。

我们期待着,在“公民同招”之后,能看到青岛率先交出满意答卷,建设更加优质多样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向纵深挺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