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崛起国际航运枢纽 建设航运和物流枢纽城市

    更新时间:2019-09-02 13:55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围绕航运做贸易,围绕贸易繁荣金融……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如火如荼,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再添新助力。 

作为青岛片区重点打造的五大产业之一,青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新契机大踏步走来。发展港航经济新动能、发展绿色智能港航、提高航运人才支撑保障能力,成为我市利用自贸试验区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 

建设航运和物流枢纽城市 

2019年8月,胶州湾畔,繁忙的多式联运中心,蓝色、白色的集装箱把场站装点成一片“集装箱海洋”;横穿场站的两条铁轨旁,数座巨型龙门吊繁忙作业,来自海上的货物被搬运至一列列即将远行的国际班列上…… 

以这里为起点,青岛已形成北达俄蒙、南连东盟、东至日韩、西到欧洲的“四大经济走廊”,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货物“进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货物“出海”架起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 

正是得益于这一列列海铁联运班列,作为“一带一路”上的海陆双枢纽城市,青岛愈发当之无愧!同时,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品也通过这一国际物流大通道,实现了互联互通,打开了开放新格局。 

临海而生、凭海而兴、向海而强。青岛,陆海连接、东西互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航运物流业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根据国家批复的《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发展航运物流,成为中央赋予青岛的一项重要使命,同时,也为青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带来了新机遇。 

要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做好“航运物流”这篇文章,青岛又该如何施为呢? 

强化枢纽地位,充分发挥“陆海空铁地”资源优势,搞好各种交通设施的并联,拓展多式联运应用,努力建设航运和物流的枢纽城市,强化枢纽功能,成为青岛写好“航运物流”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在 《青岛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建设硬仗、面向世界的东北亚国际枢纽机场建设硬仗、国家沿海重要的铁路枢纽建设硬仗、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公路体系建设硬仗、内畅外达的市政路网体系建设硬仗、引领城市发展的地铁建设硬仗、一体衔接的综合枢纽建设硬仗七场硬仗相辅相成。 

根据《作战方案》,我市谋划重点开展推进集装箱中转中心建设,拓展海运集装箱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推进“内陆港”建设,巩固腹地,集聚货源,构建“区港联动、港站合一”的海铁联运发展格局。我市谋划构建欧亚大通道国际多式联运枢纽,完善国际班列网络,提高运行频次和质量,贯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相关国家的物流运输大动脉。更好发挥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加快发展海铁多式联运,建设联通日韩、亚欧的国际物流中转枢纽,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循序渐进,到2022年,青岛港口货物吞吐量将突破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突破2400万标箱。集装箱中转比例提高至20%。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国际班列运量力争年均分别增长10%、15%。2022年力争进出港游客达到100万人次。 

补齐短板提升服务层次 

一直以来,航运人才储备不足,是青岛航运中心建设的一大短板。而航运服务业恰恰是人才密集型产业,没有充足的航运人才队伍作支撑,就无法提供高端的、丰富的、优质的航运服务。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为补齐这一短板创造了条件。 

首先,我市将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训,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高校对航运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加涉足航运领域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对航运企业在职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此外,与国际接轨,增强设有此类专业的高校与高端国际院校的交流合作,学习他们的教育管理经验,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其次,实行对航运人才更大力度的优惠政策,吸引境外高端航运人才集聚。 

在 《青岛市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中,发展港航经济新动能和发展绿色智能港航,成为提升港航辐射能力硬仗的重要环节。而对于我市完成中央赋予的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使命,推动各航运要素在青岛集聚,提高港口竞争力和影响力,两者同样必不可少。 

推进临港产业发展、推进港航物流产业发展、促进航运服务发展成为岛城发展港航经济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我市将围绕港口产业链条,强化与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战略合作,建设大宗资源能源流通、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我市将大力引进航空物流企业、船运公司、第四方物流和综合物流服务商等,形成集聚效应,探索建立基于仓单质押的融资平台,优化提升青岛口岸大宗商品贸易金融环境;此外,我市还将对接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引进更多的航运资源,吸引更多航运仲裁、航运交易等航运专业服务机构入驻。 

建设绿色港口、智慧港口、智能航运是我市发展绿色智能港航的“撒手锏”。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市将优化港口能源结构,清洁能源利用率占比由65%提高到70%;调整港口运输结构,铁路、管道、水路运输量占比由70%提高到80%以上;降低污染排放,船舶岸电应用由50%提高到60%,绿色港口建设全国领先。我市将积极开展传感信息、智能感知等领域关键技术开发,推进码头设备智能控制、作业智能调度与管理一体化。到2022年,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集装箱码头与散杂货码头自动化、流程化作业程度由 30%提高到50%。此外,通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运用,我市还将建设现代港航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 (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务信息化支持保障平台建设项目),计划2022年覆盖青岛主要航运企业,促进现代航运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发展航运物流,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青岛提升服务层次的步伐从未停止。8月7日,青岛海关出台提升港航辐射能力,推动港口转型升级;提升贸易聚集发展能级,助力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等4方面共17条措施,全力助推青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具体来看,青岛海关将加强“智慧海关”建设、协同打造“智慧港口”;应用信息化辅助系统,实现闭合式、信息化、集约化管理,拓展青岛港中转集拼业务;优化邮轮和旅客监管流程及模式,力促国际邮轮港发展;支持青岛空港新增客、货航线,促进国际旅客通关便利化,助力青岛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建设;深化港港、港陆联动,提升港口辐射带动力。 

发挥航运枢纽的辐射作用 

扩大辐射范围,青岛正深度整合港口物流资源,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的物流“黄金通道”。 

为建设高效集疏运体系,我市将发力海向,扩大中转。推进集装箱中转中心建设,拓展海运集装箱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加密港口集装箱直达航线,集装箱航线持续保持北方港口领先地位,加快构建辐射东北亚港口群的中转网络。 

7月11日,最大载箱量为23756标箱的世界最大集装箱船“地中海古尔松”轮靠泊青岛港,再次刷新挂靠青岛港超大型船舶的历史纪录。 

通过持续密集拜访马士基、达飞、地中海航运等世界港航业巨头,青岛港不断深化在国际邮轮航线、港航合作、跨境电商、多式联运等方面的合作,全球前20大航运公司在青岛港的舱容和航线都实现增长。 

作为“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港口,青岛港在提速由门户港向枢纽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的转型升级中,从陆海双向发力,深度整合港口物流资源,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的物流“黄金通道”。 

在陆向方面,青岛完善国际班列网络,贯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和上合组织有关国家的物流运输大动脉;加强与中西亚、中东欧、东南亚等地区政府及港口、铁路、物流企业合作力度,拓展货源。优化内陆港布局,加快推进内陆港建设,拓展港口辐射范围。 

今年2月份以来,青岛港联手郑州、西安、银川等沿黄经济带枢纽城市,合作共建海铁联运中转基地,为中西部地区架起与世界各地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海铁联运物流“黄金通道”。目前青岛港已与全国31个城市开通多式联运班列46条,形成“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南亚、欧洲”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将优势港航资源要素全方位注入到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体系中。 

此外,青岛还抓住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契机,着力发力空港,开辟航线。拓展洲际通达网络,新开、加密至东南亚、日韩方向航线航班;加快布局全国航空货运枢纽间的全货机航线。 

6月19日、6月29日,青岛直飞巴黎、迪拜航线分别开通,为青岛与法国、中东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架设起一座便捷的空中桥梁,青岛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青岛机场积极开发至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等地的航线航班,构建起“东南亚、南亚-中西部地区-青岛-东北亚及洲际市场区域”的空中走廊集疏运体系,为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领域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青岛机场已开通国际和地区航线达35条,洲际直航航线10条,青岛机场至日韩地区每日往返运营航班50余架次,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固的快线化运营模式,成为国内至日韩地区的空中主通道之一。此外,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航线通达水平进一步增强,已有新加坡、曼谷、吉隆坡、雅加达、新德里等重要城市与青岛机场通航。 

海陆空铁合奏,青岛演绎出新时代的华美乐章。 

□青报全媒体记者衣涛李沛沈俊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