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你,在健身的路上 春季怎么运动才能既“甩膘”又养生

来源: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更新时间:2019-03-24 15:07  

205966.jpg

2018中国瓮安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闭幕。

春暖花开,气温攀升,厚重的棉衣渐渐穿不住了,而藏匿了一个冬天的肥肉也将无所遁形。为了不要过上“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的日子,更为了让“昏睡”多时的体温调节中枢、内脏器官以及肌肉韧带等恢复活力,在这个阳气生发的春季进行健身变得势在必行。

春季健身 首选户外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一旦人选择进行户外活动,那么他往往愿意花比在室内多至少半小时的时间进行活动。户外活动对人体最大的益处就是延年益寿。研究表明,每周步行150分钟以上,预期寿命将有望延长3至4年;每天坚持户外活动30分钟,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将降低30%至50%,中风的风险将降低25%左右,近10%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将得到控制。

除了上述这些指标化的益处,户外活动对于改善人的心情、强健人的大脑都有积极显著的影响。经常参加户外活动有助于稳定和提升人的情绪,降低人的思想紧张程度,改善人的睡眠,提高人的自尊心。美国运动医学院曾在一份研究报告的结论中写到:没有什么地方会比在户外更能让你感到自己像个孩子。在他们看来,人在进行户外活动时,机体会调节压力荷尔蒙的分泌,增加内啡肽和血清素的分泌,从而使心情变得明媚无比。

日行万步 病痛离身

不论何时何地开展运动,健步走永远是最简便易行且最省钱的方式。中医理论中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说法,建议人们要在春季与万物一同萌动,从而积累阳气,储备一年的能量。西方医学界也有类似的理论,他们认为走路可以缓解肥胖、精神紧张以及压力过大,但每天至少要走10000步才会产生效果。

有人说,与走路相比,跑步的性价比更高。以每分钟130步的速率慢跑与以同样速度快走相比,前者每小时可以多消耗热量4000卡,多减掉脂肪26克。同时,人在跑步时核心力量、身体协调性所得到的锻炼,以及增强骨质、延缓骨质疏松等效果都要比走路时更多。但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对于不经常锻炼的人群来说,步行的效果更好。因为步行的锻炼者想要与跑步者消耗同样的能量,每天的锻炼时间显然会更长,对心肺功能的刺激、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身体协调性的训练、睡眠情况的改善等都很有益处。

要达到这一活动指标,走到户外去无疑更加合适。户外的景色多姿多彩、富有变化和新鲜感,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本体感受,从而保持健身的积极性和趣味性。经过寒冷的冬季,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肌肉和韧带也都比较僵硬,此时非常适合户外快步走来唤醒身体机能。一般情况下,身体适应新的健身计划需要三周时间。之后,人们可以试着循序渐进地提升健身计划的难度,比如延长运动时间或增加运动强度。

登山骑行 轻松“甩膘”

在一天紧张繁忙的工作后,骑上一段时间的自行车,可以让身心得到巨大的放松。有节奏地踩着脚踏板,在春季户外美妙的风景中自由穿行,人的心情也会变得更畅快、更愉悦。抛开精神层面,骑自行车在技术层面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健身方式。

在骑行过程中,人体主要的肌肉群都要参与其中,包括腿部、手臂和腰腹部的肌肉。骑自行车主要是有氧运动,以70%至80%的最大心率骑行15分钟或者更长时间,不仅可以帮助身体消耗热量,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及耐力。人的手脚上有许多穴位,人紧握车把、用力蹬自行车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穴位按摩。

登高一游目,始觉柳条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晴朗的天气里到周边的山上“打卡”,这是春季健身最不可错过的小确幸。登山是一项对身体各方面机能改善效果极佳的有氧运动。一方面,山中空气清新、安静惬意,对于改善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处,同时还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另一方面,山间道路坎坷不平,有益于改善人体的平衡功能,增强四肢的协调能力。尤其是行走在没有经过人为修饰的非台阶路段,可以使人体肌纤维增粗、肌肉发达,增强肢体灵活度。另外,在山巅之上极目远眺,可以解除眼部肌肉的疲劳,使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和休息。需要提醒的是,登山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膝盖,下山一定要慢。另外,春季早晚的温差较大,且山中湿度大,所以不建议大家在早、晚或没有阳光的时候登山,因为那会使寒气趁机侵入体内,导致关节风湿病等不良后果。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国古代关于春季放风筝的记录有许多,可见这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风俗习惯。看风筝高飞的过程,也是缓解眼部疲劳的过程,仰头的动作恰好是当下“低头族”们最缺乏的练习。而在放飞风筝和随之跑动的过程中,手、眼以及全身肌肉都要参与配合,这有助于锻炼人的身体协调性。但要注意的是,放风筝一定要选择在平坦空旷的场地上进行,避开有湖泊、河流和高压线的地方,以免发生意外。

运动健身 乱动伤身

春季到户外进行活动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毕竟天气乍暖还寒,此时也是各种疾病的高发季节,进行户外活动时一定要多加注意。无论什么时候锻炼,从事何种锻炼,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运动不是出汗越多越好。刚刚才把缩手缩脚的冬季过完,立刻就想在阳光明媚的春季进行大强度训练,身体很难吃得消,这反而更容易导致疲劳、受伤,健身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春季进行户外活动时最好以全身微微出汗为目标。考虑到春季户外多风,人在大量出汗后难免要脱减衣物,一旦凉湿之气趁虚而入就会导致感冒、感染肺炎等疾病。因此在锻炼前,一定要等身体微微发热再脱减衣物。

运动开始前要进行热身活动,运动出汗后也应当有一个“冷身”的过程。专家告诉我们,运动会加速人体的血液循环。如果在运动过程中,我们不能以一些节奏慢的简单运动来结束身体锻炼,那么血液就不能自动适应身体突发性的变化,于是导致血压猛然下降、心脏供血不足,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心脏病发作、昏迷甚至休克死亡。在准备结束运动前,建议大家先随着锻炼的节奏简单慢走5分钟。当脉搏逐渐减慢至120次/分钟以下时,“冷身”运动就算完成了。之后,大家应当尽快擦干汗液,给身体一个缓冲的时间然后去洗澡。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春暖花开、春风拂面一点也不美好。空气中的花粉可谓无孔不入,轻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痒、流鼻涕、打喷嚏,重者可能引起哮喘。所以,易过敏的朋友在春季进行户外健身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远离过敏原。早晨和黄昏时空气中的花粉数量最多,可以避开这个时间段进行锻炼。此外,花粉在干燥、有风的天气里比较多见,潮湿的天气里病菌数量较多,因此,易过敏的人可以选择在雨后初晴的日子进行户外活动。

春天进行户外活动,意味着人体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阳光,这固然对补充人体钙质有好处,但也意味着皮肤将暴露于更多的紫外线中。所以,户外活动一定要控制好时间,并且要做好防晒。很多人觉得外出锻炼时随身带着水杯会很麻烦,在户外运动一两个小时不喝水,这很容易造成机体脱水。不论是运动前还是运动后,都要及时、适当地补充水分。如果是持续一个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建议大家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进行少量多次的补水。 本版撰稿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臧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