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22个安置房项目顺利回迁 惠及居民近4万户

来源:青岛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7-10-22 06:57  

从青岛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到铁路青岛北站的全面运营,从百年李村大集顺利搬迁,到国际一流、世界首创的青岛国际院士港迅速崛起,过去五年,李沧区全区上下敢当善为,办成了一系列事关李沧前途命运的大事、实事、难事、新事。

李沧

72名中外院士签约入驻院士港

“一定要攻克海水稻难关!”8月30日,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袁隆平郑重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这一天恰逢袁隆平院士农历88岁生日,在工作人员为他准备的生日会上,他向众人分享了自己的海水稻之梦,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向着海水稻亩产1100、1200公斤的目标奋斗。

近年来,李沧区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新产业、增添新动能。李沧区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大力激发创造创新活力。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成立“区创新委员会”,围绕国际系、高校系、科技系、央企系“四条主线”,全面引进创新人才和重大创新项目。创造性提出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面向全球招纳院士开展科学研究和产业成果转化。

“实施创新引领,加快动能转换,离不开人才和科技两大支撑。我们要以青岛国际院士港、院士双创中心为载体,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特别要大力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

短短一年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索罗宁·尤里等国际国内知名院士签约,在今年7月举办的“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中,再次吸引世界目光,签约33位海外院士,并与4家海外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协议。截至7月底,青岛国际院士港已有72名中外院士签约入驻,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能源与环境国际联合实验室、激光装备制造实验室等投入使用,神经疾病治疗药物启动临床前期开发。

如今,全球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AWS在全球的首个联合创新中心落户李沧;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全面运营;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山东的首个创新中心、欧美同学会在全国首个海外院士工作站在李沧落地;与中邮集团联合打造的青岛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等。

“未来我们要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集聚10名世界级科学巨匠,引进100名海内外知名院士,带动1000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专家汇聚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使李沧成为攀登科学高峰的大本营和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驿站。”王希静说。

历史遗留大难题一一攻克

“沧口大厦复工,就是解开了纠在我们老沧口人心中的一个心结。”2016年12月16日,沧口大厦正式复工的日子,家住沧口街道永宁路社区的孙从孝,招呼着老邻居刘安礼,前往施工现场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烂尾25年,位于李沧区四流中路和振华路交界的沧口商业大厦,处于老沧口的中心位置,曾是市区两级的重点项目,总面积3万平方米。但在验收交付前夕,因开发单位资金链断裂搁置,此后无人问津。

去年李沧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陆续将多个久拖未决、复杂险重的陈年难题提上日程,项目组各个突破,对沧口商业大厦,由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调度指挥,区建管局主管,组织发改、规划、国土、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多次现场办公。原本需要3年才能办清的“四证”,8个月时间就办理妥当,大厦复工。

李村河底的百年李村大集搬迁,涉及2000多户业主的生计,几届区政府都没能完成。去年,李沧区商务局、规划局、城管局等部门联合提供保障工作,李村大集办公室工作人员天天往摊子里钻,头对头解决问题,深入老大集走访,听取经营业户意见。对“天天市”固定经营业户数量、经营种类、家庭住址、社会关系,以及搬迁安置意向进行了详细地摸底,并逐一登记造册,对800户经营业户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甄别分类。14个月后大集顺利搬迁,解决了多年的汛期隐患,保障了消防、食品、消费安全,而且未发生一起因搬迁导致的信访问题。

深圳路打通工程是市级重点工程,规划由来已久,但因涉及街道3个社区的拆迁,以及50户“将军楼”,成为难解的“疙瘩”。为尽快破解这一难题,李沧区从街道抽调20名党员干部充实一线,经过55天的努力,以零上访、零纠纷的“浮山效率”解决了深圳路建设过程中李沧区段的重要“堵点”。加快推进道路建设。目前,深圳路已实现通车,成为主城区重要的南北向主干道。

面对“去产能”企业职工就业创业难题,李沧区在山东省率先出台《关于做好“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设立专项保障资金,累计帮助1400多名职工平稳转岗创业就业,探索出一条“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就业创业成功路子。

一系列“疑难杂症”破局落地,不仅让李沧的干部队伍得到锻炼,更让干部队伍的信心和素质、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政治站位大大提高,攻坚克难能力大大增强,使得全区上下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自胜心有一个质的变化。

创新搭建“痕迹工作法”工作平台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干部的价值在于干事,我们要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干事的积极性。”王希静说。自去年5月以来,李沧区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过程中,借鉴“互联网+”思维,依托原有办公网络开发了“痕迹工作法”网络平台和手机APP模块,实行“每日一事、每周一悟、每月一讲、每季一评”的全程留痕管理机制,涵盖了区级干部、部门和街道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社区负责人等层面干部,以及重大项目组成员。

具体来说,“每日一事”即每人每天上报当天一项主要工作,会议除外,细化到当日工作起止时间,图文并茂,汇总后向全区发布;“每周一悟”即每人每周提报一篇感悟,总结提炼本周工作收获感悟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每月一讲”即区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上讲台、讲党课,既讲政治理论学习,又讲如何破解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堵点”和“痛点”;“每季一评”即每季度开展一次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和党建观摩活动,表彰先进、鞭策落后。

从区委书记到一线工作人员,工作干得好不好,平台上一目了然,反映出大家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能力。

在这个平台上,浑水摸鱼、偷懒耍滑也是行不通的。每天,李沧区“五位一体”联合督查组按15%的比例随机抽查提报的“每日一事”。“如有不实就要问责,而且,所提报的事需要有进展、有结果,目的就是督促干部每天想事、认真干事、高效成事。”李沧区委督查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区委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坚持向基层一线倾斜、向急难险重岗位倾斜、向承担全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成绩突出的单位倾斜。自换届以来,区委提拔重用干部119名,其中77名是在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综合考核、节点评价中表现突出的同志。同时,认真落实干部能上能下有关规定,对因工作不力、违反工作纪律的6名干部进行了组织处理。结合整治“小官贪腐”,对个别社区干部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果断查处,释放了很强的正能量,调动了我区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民生支出连续三年超过七成

五年来,李沧区始终坚持强化保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投资近110亿元,高质量完成180项政府实事,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三年超过70%。

始终把“抓回迁”作为首要民生工程,铁路青岛北站安置区等22个安置房项目顺利回迁,惠及居民近4万户,是建区以来回迁安置居民最多的时期。“房产证办理难”成功破解,办证量占全市83%。

组织招聘会580场,累计实现就业13万人次。发放低保、医疗、计划生育、临时救助等资金5亿元。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就业创业经验,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国务院、国家卫计委肯定。

建成区颐福养老院、拥有床位550张,新建助老大食堂45处、日间照料中心92处,养老设施面积增长一倍,为3万名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2017万元,获评全省社区治理暨养老服务创新实验区。

投入1250万元,免费为4715名困难群众实施白内障复明、股骨头置换等手术,实现困难残疾人托养全覆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利群众2000余万元,新三医投入使用,眼科医院北院区正式运营,八医东院区建设顺利推进。

“十二五”至今,李沧区先后投入近36亿元,建成沧口学校、铜川路小学等现代化学校15所,校舍面积增加1.5倍,培养引进省市名校长7名、市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200余名。办学条件达到全市一流水平,校舍面积翻番,智慧校园实现全覆盖,在全市成功打造学校建设的“李沧样板”,现代化品质校园成为师生的乐园。45所公办中小学一校一品一特色,李沧区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验收。

创新治理体制、改进治理方式,加强安全生产执法式监管,处罚违法生产企业102家次、罚款835万元,对燃气、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强化隐患排查整治,打造居民安全体验中心34处、安全文化长廊16处。建立完善“三事工作法”“阳光365”等“微创新”机制,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加强。

强化综合整治,加大治理力度。新建改造竹子庵公园、沧口公园等43处精品景观,新建改建绿地395万平米、绿化覆盖率由38.5%提高到42.6%。投资7.5亿元,整治李村河、板桥坊河、胶州湾岸线等共计11.8公里,治理污染点源220处。投资5亿元,整治华泰、建安、郑庄等68个小区,惠及居民6.2万户。

李沧区区长李兴伟说:“在过去五年的基础上,李沧区将进一步加大民生工作力度,科学规划好民生项目,办好民生实事,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