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析-"盈方时代"落幕! CBA迎中超式淘金契机

    更新时间:2017-04-01 12:23  

2017年3月31日,是盈方中国与中国篮协在CBA商务开发合同中规定的优先续约权到期的日子,双方最终未能在优先续约谈判中达成新的续约协议。这就意味着已与中国篮协合作长达12年的盈方中国,其握有的CBA商务开发权暂告一段落。盈方当初是如何“牵手”CBA的,CBA将来的商务开发又将何去何从,网易体育在此为您深入解读。

前世之缘:盈方入主CBA12年扭亏为盈创奇迹

对于中国的篮球迷来说,“盈方”这个名字一点儿也不陌生,它伴随着中国篮球最高水平的职业联赛——CBA联赛已经超过了10年以上,充分见证并全面推动了CBA逐渐走向繁荣的过程。CBA的运营由亏损到大幅度盈利,如今很可能成为竞标市场上的“香饽饽”,盈方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盈方”的全名为“盈方体育传媒集团”,其总部位于瑞士祖格,业务范围覆盖全球致力于体育营销工作,主要涉及赛事运营、品牌推广、赞助商服务、电视信号与节目内容制作等多方面。它是全球第二大体育营销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电视内容制作及转播商。由于许多国际大型体育组织(如国际足联、IOC、FIA等)的总部都设在瑞士,因此盈方拥有得天独厚的人脉资源优势,在提供各种体育赛事产品方面也是得心应手,这就为他们进入中国体育市场打下了基础。

2003年,盈方体育传媒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盈方体育传媒(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由此拉开了与中国体育产业结缘的序幕。盈方与CBA的签约合作,始自2005年5月。正是由于盈方的全面介入,这对于之前连年亏损处于逆境的CBA联赛来说,在当时犹如久旱逢甘霖般的及时救助。

盈方介入之前CBA所处的困境,得从2001年夏天说起,当年羊城报业集团以3500万/年+10%纯利润分成的报价,成功赢得了2001-2004年CBA联赛的商务运营权。不过随后他们经过招商摸底,发现这一报价注定亏损,便撕毁了协议。无奈之下,篮协只能让自己的全资直属企业——北京中篮体育开发中心临时接手,此后的四年运营下来,平均每年要亏损近千万元。尽管时任篮管中心主任的李元伟做出了“换将”的决定,于2004年CBA总决赛开打前,空降自己所信任的严晓明接管公司,但仍未扭转这一亏损的局面。

在2004-05赛季CBA结束后,李元伟经过全盘考察后,与2005年5月正式与盈方签下了长达12年的合作协议。该协议采用“7+5”模式,即篮协在前7年合约期满的前提下,有权力视已运营状况而终止合作。按照协议,盈方每年要向篮协缴纳至少650万美金的基础保证金,并在盈利后将其中的大部分上缴给篮协,自己只保留15%-22%。此外,李元伟还相应成立了“中篮盈方公司”,以占股51%的优势负责监管盈方在实际运营中是否盈利。如此一来,篮协在这场经营博弈中占据了完全的主动权。

签约初期的盈方运营并不顺利,未能摆脱此前连年亏损的局面,因此他们在2008年初曾大批清洗其管理层。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前央视体育频道创始人马国力走马上任,正是凭借其强大的运营能力和人脉关系开始扭转局面,经历了前期坎坷摸索的盈方,终于在2010年前后实现了扭亏为盈,并于2012年以每年3.36亿元的报价击败各种竞标对手,成功完成了与篮协的后5年(即2012-2017)的续约。

期间,盈方顶住压力与优质赞助商李宁集团签约,达成了5年20亿元的天价赞助合同。再加上其他多个层级赞助商与版权分销的收益,盈方在这个商务周期内,通过CBA获得的总收入平均每年约6.25亿元。在缴纳给篮协收益分成并扣除税费后,盈方每年的收入约为1.5亿元。如此成功的双赢合作,让盈方在协议到期前萌生了强烈的续约愿望。

今年1月,盈方按合同规定,在合同到期前三个月提前了启动优先续约谈判权。不过截止到3月31日双方的协议到期,盈方中国在这场为期三月的独家谈判期内,并未与中国篮协完成续约。从4月1日起,已由盈方代理长达12年的CBA商务运营权,将正式进入自由竞标的阶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CBA“盈方时代”的彻底终结,而是CBA联赛经过12年发展壮大后的必然结果,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盈方本身的一份功劳。只是目前的格局决定了盈方可能不再像当年那样“一家独大”,想要继续牵手CBA必须要再经历一番激烈的竞争。

* * * *

契机:中超曾卖5年80亿CBA亦可淘金

过去三个月内,在盈方中国与中国篮协的优先续约谈判中,尽管双方未能达成新的续约协议,但根据此前的合同约定,盈方中国此后仍享有对竞标对手报价的匹配权。在优先续约权到期后,CBA方面可同任意有意于接下来新一周期CBA商务开发权的商业机构展开谈判,并在多个竞争对手共存的局面下展开竞标。所进行竞标的商务开发权,由赞助商招商权和公共信号制作分销权所组成。

类似的场景曾在2015年9月的中超版权竞标中出现过,当时中超公司决定将未来5年、即2016-2020年的中超联赛电视公共信号制作及版权,进行公开立项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竞标。项目公告后不久便有8家颇具来头的企业报名竞标,其中就包括了盈方公司。由于盈方公司的总裁小布拉特,正是前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的侄子,其公司在足球领域排名世界第一,保持了与国际足联、欧足联、德国足协、意大利足协等方面的合作关系,曾一度被看好有机会在竞标中胜出。

不过随后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中超公司在此次竞标中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规定竞标者必须具有三年或三年以上且累计不低于200场次统筹和(或)独立完成全国性、国际性足球赛事电视转播制作、传输经验及制作团队。由于盈方公司的相关资质不足,他们因此失去了竞标的资格。中超版权最终由五星体育传媒有限公司、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体奥动力(北京)体育传播有限公司、广东广播电视台4家入围了最终的竞标名单。经过激烈的竞标,这一周期的中超版权,最终以5年8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花落体奥动力。中超转播信号制作和全媒体版权,能够卖出如此“天价”,在中国优育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中国体育产业深入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近两年体育项目的国内版权市场的价格不断飙升。除了中超的5年80亿之外,英超在中国大陆及澳门地区全媒体版权达到3年7.21亿美元,西甲的独播版权达到5年2.5亿欧元,NBA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版权也达到了5年31亿元人民币。在以上一系列高额版权费的刺激下,作为仅次于中超的中国体育第二大赛事IP,CBA便成为了资本和巨头角逐的核心资源。既然中超已经早早“名花有主”,那么仅存的CBA自然可以待价而沽,以争取可能得到最大权益。

眼下的CBA已经成功迈出了管办分离的第一步,去年年底成立的CBA公司成为了CBA商务运营权的主要支配者,这样的格局变化就为下一步各公司的竞标增强了互信基础。进入2017年以后,随着姚明出任中国篮协主席以及篮协实体化进程的深入,以姚明的专业资质和他调动协调各项资源的能力,势必将增强各方竞标对未来的CBA商务开发权产生巨大价值潜力的信心。可以预见,事关于此CBA商务开发权竞标的激烈程度,将不亚于2年前的中超版权竞标。CBA的品牌价值有望迎来一次全新的历史高峰。

此外,尽管提前续约未能达成,但CBA公司还是与盈方签署了备忘录。对此CBA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CBA联赛的整体商务开发,不再采用沿用了21年的独家代理模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CBA公司将力求脚踏实地,寻找最优市场解决方案,在将蛋糕做大的同时,实现与所有合作伙伴的共赢。同时,CBA公司充分肯定盈方中国的国际背景、专业水准,特别是过去12年来为联赛发展所做的贡献,双方未来不排除还会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合作”。这番表态意味着无论盈方最终竞标成功与否,仍可能与CBA保持着一定的合作关系,从中继续体现自己的价值。

* * * *

变局探因:总局改革+俱乐部利益共享促篮协改弦易张

曾为CBA摆脱运营困境、重塑品牌价值的盈方,未能完成提前续约,而只是保留了竞标报价的匹配权。作为目前CBA的实际管理者中国篮协,如此操作也是出自多方面综合考虑的。这其中既有与盈方前期经营合作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也有联赛改革变化所导致的“另起炉灶”。

如上文所述,马国力的入主成为盈方在CBA运营方面、扭亏为盈的重要转折点。但马国力本人已于2016年上半年离开盈方中国而另谋高就。盈方中国董事长一职,由从NBA中国加盟万达体育的杨东为接任。这一最高管理层的变故,不能不对盈方中国与CBA联赛的续约造成一定的影响。

此外,2015-16赛季CBA联赛初期,盈方中国与泰格豪雅之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解约门”事件。因与盈方总部的商业利益产生冲突,在已签约泰格豪雅的前提下,盈方中国却与另一腕表品牌——盈方总部的全球性合作伙伴天梭进行了签约,因此遭到了泰格豪雅起诉。2017年2月出炉的一审结果,判定盈方中国败诉,并被要求向泰格豪雅赔偿人民币170余万元。毫无疑问,这一明显毁约行为对盈方中国的信誉度产生了不良影响。

以上事件对盈方未能提前续约有一定的关联,在盈方合同即将到期前,中国篮球界发生的改革变更也与此次续约的搁浅关系不小。CBA公司已于去年11月22日在京挂牌成立,标志着已被推动多年的CBA联赛“两步走”改革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今年4月1日起,篮管中心与篮协也开始正式分离。在新成立的CBA公司中,篮管中心全资子公司中篮巨人广告占股30%,20家CBA俱乐部各占股3.5%,合计占股70%。不过,李金生在之后的篮协换届大会上表示对股权重新分配:把篮管中心子公司的30%股权让出。CBA公司挂牌之初时宣布由篮管中心主任李金生担任董事长,新任篮协主席姚明担任副董事长。但是在之后记者了解到,姚明将很有可能直接担任CBA公司董事长一职。

可靠消息源透露,CBA联赛公司已决定不再将未来联赛的商务运营权整体打包出售,而是自主经营,对各种商务权益进行分拆销售。对于媒体版权,CBA公司仍然会选择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出售。参照上文所述中超版权竞标的事例,不难看出两者之间有极其相似之处。如此一来,CBA联赛将拥有自主开发权,即将商业开发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出售的仅仅是媒体版权这一部分。

CBA公司之所以要选择这样的方式,也是出自多方面因素的考虑。首先,这是基于体育总局的改革要求。新上任的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曾对中国篮球做出10点重要指示中,其中就明确要求:体育总局重点抓改革,体育改革速度要加快,要加大。篮管中心将CBA联赛的竞赛权下放,由俱乐部实行自主管理,实现真正与总局脱钩。

其次,此前由篮管中心和盈方中国合作运营联赛的方式,曾长期引发过各CBA俱乐部的不满。过去5年期间盈方在这一方面收益颇丰,除了缴纳给篮管中心收益分成、扣除相关税费以外,盈方平均每年收入约为1.5亿元,相反CBA各支球队却出现了巨额亏损的状况,这自然而然会引起多数CBA俱乐部的怨气,曾有不止一位CBA球队高层抱怨盈方拿的实在太多。

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年盈方中国签约拿下CBA商务运营权之后,将所有商务开发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留给俱乐部可自主开发的商务权则少之甚少。如2012-13赛季联赛准入制第26条就规定,体育馆内以及场馆外围,在布置主办单位要求的广告之前没有广告。这一规定就剥夺了除篮管中心以外,各CBA俱乐部的广告经营权。一位俱乐部投资人当时抱怨说:“搭戏台的(篮管中心)和在边上卖茶的人(盈方中国)赚的盆满钵满,唱戏的(CBA球队)却连年亏损。”

正是基于这一过往的教训,在这次与盈方合约到期、寻找新的签约对象时,CBA公司断不会重蹈覆辙,再让代理公司权力过大从而占据大部分的商务开发收益,这也将符合所有CBA俱乐部的共同利益。

综上看来,盈方中国想要在下一周期中继续主掌CBA的商务开发权,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想要成功势必要付出比之前高得多的代价,甚至遇上强敌可能竞标失败。如此局面对于盈方中国将是重大考验,CBA公司则有可能借助这一契机,实现俱乐部获利的全面升级。未来一个周期的CBA联赛,有望就此进一步壮大自己的规模,继续提升在中国体育产业链条中所占比重和业界内的影响力。

作者:阿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