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打造创新型花园式中心城区 塑造特色城市风貌

    更新时间:2017-02-07 12:10  

在全市的战略视野中,李沧之于这座城市的意义,正在经历着一次脱胎换骨的重塑过程。

李沧曾是传统工业区,那么,重塑的目标定位何处?“创新型花园式中心城区,让百姓住在这里,既宜业宜居又宜身宜心。”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的回答充满着“凤凰涅槃”的决心和击楫奋进的自信。

而实现“质变”的杠杆之力又何在?答案同样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强化人才和科技“两大支撑”,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打造青岛创造创新的高地和高端要素汇聚的洼地。

李沧人已感受到重构产业支撑的魄力,也清晰地看到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李沧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转型,以生态宜居彰显城市品质,以文化涵养共筑精神家园,以民生共享增进社会和谐,在青岛重新标注“李沧印记”的这种自信。

王希静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干起来,担任过淄博市张店区大张乡乡长、党委书记,大张镇党委书记,张店区委宣传部长,淄博市委党史委常务副主任,胶南市委挂职副书记,平度市委副书记,青岛市农委副主任,援藏任过日喀则市委书记,回青后任李沧区区长,种种历练令其有底气肩负起一个传统工业区转型发展的重任。

重新定义李沧

在上一代青岛人的记忆中,李沧区被滞留在繁华城市之外,处于乡土气息浓厚的边缘地带。“宁要市南一间屋,不要李沧一套房”,这个民间俗语定义了彼时的李沧区域价值。

今日之李沧,因时,借势,是时势使然,也因天赋异禀。李沧东依崂山山脉,迤迤逦逦;西枕胶州湾的波涛,足以扬帆远航。这片曾经落寞的土地,也可以俊朗飘逸;这个交通咽喉之地,也可以放声歌唱。

李沧区拥有令人垂涎的生态瑰宝:12座青山,9条河流。耸立着的和流淌着的,都是大自然日夜演奏的“交响”。世人向往依恋的葱郁家园,应该就是这样的吧:抬头山峦如画,俯首河水潺湲。

从边缘地带“走向”中心城区,李沧区用奔跑的速度前进。世界园艺博览会,让人们见识了藏在深闺的妩媚;国际院士港则向世界展示她的凌云壮志。这片沉寂之地,也可以如诗如画,也可以星辰大海。

今日之李沧,因时,借势,运筹帷幄,意欲决胜千里之外。但是,征途漫漫,去路艰辛。“花园式”中心城区的蓝图,宏伟得令人难以置信。实现这个蓝图,李沧将被重新定义。可以预见,这是一个强劲挑战,是对区域潜力深度挖掘、将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战略思维支撑下的自我超越,需要非凡勇气与智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李沧区正在洗刷着历史遗存的苦涩记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实力说话,让沉寂的,沸腾起来;让萎靡的,振作起来;让黯淡的,闪烁光芒。这片正在复兴的土地,可以肖像一般被描绘。

“看似牢不可破的难题一一破解,高不可攀的重大项目纷纷落地,李沧人真正意识到‘矮人一头’那是过去,未来要有‘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战略自信。”

从传统工业区到创新型花园式中心城区的蜕变,首先需要思想层面的风暴。

在李沧,这一难以直观感知的“形而上”,具象为“一手抓难题,一手抓高点”的行动实践:

——抓难题,于难入手处入手,于难突破处突破,开动脑子,踢开“绊子”,甩掉“钩子”,撸起袖子,可以做成多年做不了、做不成的急事难事大事,百年李村大集顺利搬迁、停滞25年的沧口大厦恢复重建等皆是有力佐证。

——抓高点,围绕国际系、高校系、科技系、央企系,全面引进创新人才和重大创新项目,青岛国际院士港、亚马逊AWS全球首个联合创新中心、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就是典型案例。

王希静说,“看似牢不可破的难题一一破解,高不可攀的重大项目纷纷落地,这些敢于担当、善于谋划、扎实苦干之举,让李沧人意识到‘矮人一头’那是过去,未来要有‘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战略自信。”

基于此,李沧提出,要致力于培育“四种精神”:党员和干部层面——忠诚、干净、担当、表率;社会层面——自信、包容、实干、创新。

只有融入这片城区的发展脉络中,才能理解“四种精神”对李沧意味着什么。

工业企业从主城区加速转移,这是必然大势。对于重工业集聚地的李沧而言,可谓是伤筋动骨。在最难将息之时,需要决策者鼓舞士气,科学施策。

“要战胜新挑战、实现新突破、赢得新发展,最核心的是要重振李沧人的自信。”王希静说,“自信一旦确立,创造力会如泉水般喷发。李沧需要精神力量激发改革动力、开放动力、创新动力,让机构、人才、市场、资金充分活跃起来,全面接轨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建设,深度融入全市的开放格局,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和未来。”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李沧由科技强区迈向产业强区、经济强区。”

要抢得先机、赢得主动,需要有力支撑。李沧未来的产业支撑在哪里?

王希静的回答掷地有声:“实施创新引领,加快动能转换,离不开人才和科技两大支撑。以青岛国际院士港、院士双创中心为载体,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特别要大力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当然,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通过‘政、产、学、研、用’高效联动,在网络信息、设计研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各领域,集群打造高端产业链条,推动李沧由科技强区迈向产业强区、经济强区。”

其实,在青岛国际院士港横空出世时,我们已赫然感知,这片传统工业区找到了撬动的杠杆:半年时间,15位国内外知名院士纷至沓来,由此构筑起的顶尖人才和高端产业集聚高地,将成为引领这片城区创新发展的“永动机”,更关键的是,将从基因上触动这片城区发生“1>100”的巨大改变。

而在青岛国际院士港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中,这里将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十百千”人才计划,集聚10名世界级顶尖人才及团队,引进100名国内外知名院士,带动1000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和“千人计划”专家及博士、博士后集聚李沧。并且,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国内首创的院士双创中心,打造成为院士科研成果产业化承载区,实施创新载体“双十工程”,建成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0个科研院所或工程、技术中心……

龙头项目昂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变效果。以此为“核”,李沧将重点向“4+N”产业上持续发力、全面突破,筑起产业转型的“四梁八柱”,加快建设青岛新金融先导示范区、网络信息和设计研发中心、生物医药和先进装备制造中心、重要的影视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并以打造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策源地和科技创新转化地的追求,从传统工业区突围而出。 “这里,城市在花园里,花园在城市中;这里,不仅宜业宜居,而且宜身宜心。” 与产业重塑互为表里,未来五年的“李沧面貌”将突出生态宜居,打造花园城区。

“这里,城市在花园里,花园在城市中;这里,不仅宜业宜居,而且宜身宜心。”

王希静说,李沧做优做美并非“空中楼阁”,数条河流穿城而过,十余山头在城中形成生态间隔。

拥有如此优越的自然禀赋,李沧对未来充满更高的寄望:学习借鉴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做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营造多彩城市环境,打造鲜明城区特色,充分展现中心城区所应有的气质和内涵。

从蓝图到现实,“李沧面貌”将全维度重塑:

——强化空间集约利用,全面打造“四个李沧”:空中李沧、靓丽李沧、地下李沧和智慧李沧。

——塑造特色城市风貌,牢固树立城市设计上的经典意识,诞生一批鲁班奖级的精品工程,打造悉尼歌剧院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工程,实施城市塑造上的“山水园圈”工程,打造山水相依、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城市新形态。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统筹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政策、地下空间利用政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政策和棚户区改造政策,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等。

——增强城市管理效能,扎实推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大力推进城市智慧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以“创新型花园式中心城区”为目标,李沧踏上了精彩的蝶变之旅,并且,以更高远的视野,跃立在胶州湾东岸,眺望全球风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