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电影市场成绩不好 到底是什么原因?

    更新时间:2017-01-23 07:20  

看完《蝙超》幕后正片对比 整个人不好了

好奇心日报7月2日报道 2016 年上半年内地电影市场票房为 246 亿,但这并不理想。

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去年的 440 亿元狂欢之后,年初业内人士把今年的目标放在 600 亿上。在第一季度,中国内地票房收入为 144.68 亿元,《美人鱼》的 34 亿也令九州震荡,有人甚至怀疑,全年 600 亿的目标是不是低了些。

但这种怀疑很快就被第二季度打破了。《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的票房折戟为第二季度奠定了基调。今年 4 到 6 月,中国电影票房累计仅为99.07 亿元,这是 5 年中 Q2 对比 Q1 票房成绩的首次下滑,且下滑比例高达 32%。而且,这一票房成绩甚至不如去年同期。去年第二季度内地票房收入为 106.43 亿元,今年下滑了 7.43%,这也是五年来首次下滑。

倘若没有接二连三的爆款出现,那么今年的票房,最终将停在 500 亿上下,只比去年增长 15%,2017 年想超越美国的目标也得放缓了。

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显然出现了问题。

《好奇心日报》之前分析过,票房增长的“发动机”主要有三个:更多的银幕数、更吸引观众的电影、以及更大的观众群,而这三者都可以说是人口带来的红利。

如今,影院投资依然火热。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新增 8000 块银幕,今年依然会维持 30%左右的银幕增长速度。

但新增影院却并不能带来相应的票房增长。根据凡影提供的数据,建于 2011 年以前的电影院,2015 年平均票房为 790 万元,而建于 2014 年的影院,平均票房只有 528 万元。主要原因在于,新建影院大多位于三四线城市,人口密度比较低,大商区吸引的人流有限,也就难以带来足够数量的观众。

票房增长速度远低于影院增长速度,这让不少影院在这个夏天便步入了寒冬。6 月初,江西省内 50 余家不同院线的中小影院联合发起了一个名为“蜂火影联”的行业联盟,抱团取暖,以求渡过艰难的时期。

这段艰难时期的另一个诱因,是今年渐渐收紧的票补策略。

今年三月,《叶问 3》用买票房的手段来提高票房总额,这一事件之后,相关部门对对“票补”和“保底发行”监管越来越严格。同时,电商平台也逐步放弃了以“票补”来跑马圈地的原始扩张策略,纷纷囤积资金,开始向上游进军,微影、淘票票各自完成新一轮融资,猫眼更是以换股形式与光线传媒联姻,在它们对未来的展望中,“打通产业链”被以不同的方式提了出来,而“票补”则变得无关紧要。于是,观众再难看到 9.9 的大片,过去动辄投入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元的票补大战,现在也消失无踪。

票补不仅成为价格敏感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的障碍,也砍掉了电影宣发一个重要的依仗。如今,片方越来越重视线上宣发的力量,包括线上促销、社交传播等,线下阵地营销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不少影院已经不再配备地网发行人员。无法以票补来宣传电影之后,片方又没能及时通过其他渠道补足宣传上的漏洞,让影片信息抵达的人群变少,这也是票房不如预期的重要原因。

一个太过于火热的市场,其下的阴影会因此被掩盖起来,盲目的资本投机似乎也变得合理起来。如今,观众正纷纷离开电影院,或许,安静无人的时候,正是电影业反省自己的最佳时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