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告诉美国需要“硬汉”总统

来源:网易    更新时间:2016-12-12 08:45  

undefined

导演似乎想通过一位沉稳、老练、足以托付性命的老机长,治愈美国人民在9·11后的心理创伤。“机长”某种程度上跟“舵手”、“船长”这些概念是同一的,当年惠特曼用一首《啊,船长,我的船长》来称颂林肯总统,而伊斯特伍德则用《萨利机长》完成了某种意义上同类气质的角色塑造。开个脑洞,也许导演是想告诉观众,美国需要萨利机长,需要特朗普?

《萨利机长》根据真实故事改编。2009年1月15日,萨利(汤姆·汉克斯饰)在全美航空1549号班担任机长,飞机起飞两分钟后遭到飞鸟攻击,两架发动机全部熄火,萨利决定在哈德逊河上迫降,155人全数生还。但之后的调查显示他做了错误的抉择,认为大可选择返回拉瓜地亚机场。

电影中不再赘述事故经过,而是把主线放在了事故后的调查,调查委员会开始质疑萨利机长的选择,于是,老机长在媒体聚光灯的注视下,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强的质疑——外界的质疑不足为据,内心的惶恐才是最致命的。

该影片导演——资深共和党人、特朗普支持者、老牌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此番再次打造了一个“老牛仔”的形象。汤姆·汉克斯举重若轻的表演演活了在纽约都市丛林间驾机翱翔的老机长,作为一名民航机长,他必须在危急时刻独自、迅速的做出判断,独力面对那些困难、责任和事后的质疑,这跟当年西部拓荒,一个人面对茫茫荒野的老牛仔毫无区别。

不过在《萨利机长》中,老机长一遍遍的脑补着飞机失控撞向大楼的场景一再出现,伊斯特伍德也不吝笔墨的反复渲染,一方面这当然是为了剧情服务,强调主人公的内心煎熬;而另一方面,这也很容易让世人想起纽约乃至全美国民众心头最深的那道伤疤——9·11事件。虽然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但在北美观众们的内心深处,恐怕还是曲径通幽的触动起关于9·11的普遍创伤。

更有深意的是,哈德逊河上停泊的美军航母成为重要的视觉标记,萨利机长在看到航母时回想起当年自己在美军驾驶F-4战斗机的经历,正是那一次次反复的俯冲轰炸和跑道急降训练,给萨利机长的临危不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场景其实也可被解读为是召唤出美国民众对于反恐战争胜利的记忆,而这正是疗愈9·11心理创伤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本·拉登终究被击毙了。

老牛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医学术语,后简称PTSD)患者的心理治疗,就是呆在你身旁,不动声色的告诉你,有我在,一切都没有问题。就像萨利机长,整架飞机里155条人命,包括他自己,就在短短的六分钟内,在鬼门关走了一回,但有老机长在,一切都会转危为安,任何问题都没问题,哈德逊河为证。

在不经意间,老牛仔似乎治愈了美国人民在9·11后的PTSD心理创伤——通过一位沉稳、老练、足以托付性命的老机长。“机长”某种程度上跟“舵手”、“船长”这些概念是同一的,当年惠特曼用一首《啊,船长,我的船长》来称颂林肯总统,而伊斯特伍德则用《萨利机长》完成了某种意义上同类气质的角色塑造。特别是在后9·11的纷繁乱世中,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己的话说,在这样一个“娘炮年代”里,就需要萨利机长这样坚定、沉稳、说一不二的人来做决策,而剩下的“庸众”,只需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出去就对了。

白人、男性、中产阶级,萨利机长身上典型的标签特征,在美国的舆论环境中,似乎有点“政治不正确”,但他好使,他救命,他与那些联邦交通部里的“娘炮”有着云泥之别。开个脑洞,也许导演伊斯特伍德是想通过电影告诉观众,美国需要萨利机长,需要特朗普?

□图宾根木匠(影评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