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区和老建筑如何保护利用,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昨日,首届“中德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青岛论坛”在青闭幕,中德两国近20位专家、学者就青岛老城区保护话题尤其是里院建筑形态保护展开热烈研讨。多位嘉宾表示,老城区的保护应坚持整体性原则,通过扩展功能,激发老建筑和老城区的活力。
中外专家共论老城保护
本次论坛由市中德交流合作协会、欧洲环境基金会、市房地产协会、市勘察设计协会、市城乡规划协会、市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论坛聚焦“历史城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来自海内外的20多位嘉宾以及各界代表汇集一堂,紧紧围绕论坛主旨展开了一场充满智慧的、令人振奋的学术讨论,为青岛市历史城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为加快推动青岛历史城区繁荣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智慧支持,为开拓保护模式、创新发展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中,德国弗莱堡市副市长梅达尔·哈格(MartinHaag)等6位在城市规划和遗产保护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分享了德国在历史城区保护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 “必须要重视老城区的价值,只有这样,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才有认同感。 ”哈格表示,对于老城区的维护,需要为其重新赋予“光彩”,不仅要有居民,也要增添酒馆、小商铺,把这些有机结合在一起,老城区才能有活力。他还指出,在老城区的规划保护方面,交通也很重要,“不论是骑自行车还是开私家车都应该能比较方便地到达”,这样才能集聚“人气”。
保护应遵循整体性原则
谈起青岛的老城区就不能不提里院建筑。里院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建筑形式上来看,属于院内天井式居住院落。由于青岛地势起伏较大,里院顺地势而建,高低大小不一,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刘崇认为:“里院有南北和东西向,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于城市在用地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建筑密度。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于红霞对青岛里院建筑形态进行过系统性研究。她告诉记者,目前青岛保存相对完好的里院建筑有二三十处,集中在中山路附近,保护形势较为严峻。 “做规划就是为了保护历史文脉,使其可持续发展。 ”
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看来,里院建筑保护应遵循整体性保护原则,不应只保护建筑单体。 “里院也许很难适应现代家庭生活需要,但是如果经过适当改造,增加新的功能,可能会满足另一种需要。 ”他还表示,老城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把“现代”引入老城,才能迸发活力。
一批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委获悉,上世纪末青岛就启动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目前已有一批老建筑进行了整修和保护。 2005年,完成了中山路18号地块(现悦喜客来超市)和中山路9号地块(现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整体搬迁改造项目,设计基本遵循了街区风貌及控高;2009年完成了劈柴院街坊修旧如旧改造项目,安置了居民,扶持了特色产业;2010年完成了青岛俱乐部旧址修缮及原功能利用项目,保护了建筑,引进了中德合作餐饮休闲产业;同年,完成了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功能置换;2015年支持民间对保定路10号里院进行保护更新利用,开办起特色客栈;2016年支持了安娜别墅修缮及青岛书房项目,同年,完成了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的整修,按照原功能开办了光影·1907休闲文化产业。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傅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