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说谎?用证据驳"宁泽涛说谎"一文的五大质疑

    更新时间:2016-11-12 12:19  

11月7日,央视播出宁泽涛纪录片《转折点》。节目讲述了宁泽涛备战奥运前后经历,以及从巅峰到谷底的真实纪录。宁泽涛说,今年6月他在状态最好的时候,突然遭遇被迫停训、"勒令三天搬出运动员公寓"、"饭卡消磁"、主管教练不再出现在泳池一系列“非常”对待。一石激起千层浪,纪录片播出后,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转发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与镜头前直言不讳、平静讲述事件经过的宁泽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涉事另一方游泳管理中心。纪录片播出已逾四日,游泳中心一直未就此事作出回应。

直到11月11日上午,一篇题为《宁泽涛在说谎?揭秘藏在这部央视纪录片背后的B面》的文章在澎湃新闻发表,作者署名为柳西溪。整篇文章倾向性明显,痛批宁泽涛借央视镜头说谎,以 “知情人士”的话语为根据,代表游泳中心向宁泽涛讲述的内容提出了五点质疑。文章发出后各新闻媒体陆续转发,大有奥运前夕全网载文直指宁“私接广告、顶撞领导”的态势。那么到底是谁在说谎?笔者针对这五点质疑逐一分析后,发现整篇文章漏洞百出。文章作者针对关键问题或偷换概念或语焉不详,对于文中提到的所谓国家队的“要求”“通知”均无相关文件佐证更加微妙的是,由于游泳中心对于此事件不接受采访,缺乏采访素材作者将信息发出者模糊为“业内人士”“知情者”。不禁让人怀疑“柳西溪”这个笔名下本人的专业素养与资质。

纪录片的B面究竟是什么?真相离我们究竟有多远?看过下文分析后,相信大家自有定夺。

质疑一:被提前中止的海外集训?

文章中给出的观点是:宁泽涛所在的海军组原计划就是6月19日回国,全组如期返回。得出了“没有厚此薄彼,临时或者意外中断宁泽涛的国外训练”的结论。

1.文章炮轰的重点大有问题,纪录片中宁泽涛只说了“6月19日回国以后”,对于质疑中的“被提前终止召回”只字未提,笔者疑惑,对于当事人根本没说过的话,作者指控其说谎的居心何在?

2.关于国家队是否有类似“一队多制”的外训规定,笔者作为“业外人士”无从考证。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记者张朝阳6月29日发表的一段国家队的澳洲训练视频却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所谓“6月19日全组回国”的说法似乎站不住脚,可以清晰的看到至少三名训练中的海军队成员在视频中(分别是覃海洋,黄贤搏,陈秋宇),并没有宁泽涛的身影。如果6月29号队内的其他人才刚刚结束训练,敢问作者,您口中的所谓“海军组”难道只有宁泽涛一人?当然,以上论据需以视频是当天发出这一事实为前提,但由于文中并未有海军组全队同时回国的直接证据,相比之下,笔认为以此视频提出质疑也在情理之中。

央视记者6月29日发布的视频

2.运动员的微博内容和相关新闻报道可证明文中所谓“叶诗文、徐嘉余、傅园慧组因为出国训练的出发时间比宁泽涛晚”并不属实。

叶诗文赴澳时间:5月1日

傅园慧5月6日于墨尔本发了微博

宁泽涛5月7日赴澳

如图,叶诗文,傅园慧等队友于5月1日起陆续前往澳大利亚外训, 而宁泽涛5月7日才前往澳大利亚外训。不但不早于叶等人,而且还晚近一周的时间。不得不猜测,作者写文章前似乎不经考证和推敲,连论据中关键的时间点都搞错了。

总之,作者罔顾事实,牵强附会,基于宁泽涛未说过的言论,强行给其扣“说谎”的帽子。

质疑二:搬离公寓,消磁的饭卡?

文中给出的说法是:国家队在6月19日宁泽涛回国前,给海军队发过文件,并且传达给了宁泽涛,让他从墨尔本直飞回到上海训练,宁泽涛没有听从文件的要求,自己坚持回到北京。

此说法着实经不起推敲:

1. 所谓 “宁泽涛不听命令坚持回北京”,没有相关人士出面佐证文件内容和后续安排,单靠所谓知情人士匿名的单方“爆料”,凭空抛出他“不听指挥”这一观点,可信度何在?又是否太过业余和不负责?

2. 结论最后一段和前文自相矛盾,满口“可能”“据说”,含糊其辞:

不在册的人员原则上不能入住公寓,所以公寓管理员按照接到的通知,因此不让他居住,要求他三天搬离,这应该是针对没有奥运任务的运动员,并非只针对宁一个人。实际上,宁泽涛最终没有搬走。饭卡消磁,可能是基于他不在国家队备战奥运名单的原因,也可能是卡片的问题。 据说也有运动员没有奥运任务,依然住在公寓,使用饭卡吃饭,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既然对于实际情况“不得而知”,那么前文为何“言之凿凿”地告诉读者,宁泽涛饭卡被消磁、被勒令离宿是由于“不在册的人员不能入住公寓”?文章作者连自己结论的前提都不能确定,又何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3.既然将“不在册的人员不能入住公寓”称之为原则,为何在宁泽涛被告知搬离宿舍时相关人员拿不出具体文件?宁泽涛最终未搬离宿舍,并不是因为他如何“赖着不走”,而是中心根本拿不出相关通知文件来使其搬离。名不正言不顺,如何赶走他?

4. 最后作者甚至归咎于“卡片的问题”,且不说为何如此巧合偏偏只坏了宁泽涛的饭卡,请问国家体育总局辛勤工作的后勤保障部门会接受您这样不负责任的质疑吗?

总之,作者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宁泽涛对于自己奥运前五周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所言非虚。虽然其中的原因我们似乎“不得而知”。

质疑三:“荒谬”的接力?

文中的说法是:根据宁泽涛这2015年10月世界军人运动会游出的200米自由泳接力成绩,他是当时除了孙杨以外的国内头号水平。国家队希望宁泽涛与其他三位队员组成临时接力队,只要拿下资格,到了里约奥运会时,再由孙杨和其他状态好的选手顶上。该项目在伦敦奥运会时曾经收获历史性的铜牌。只要能够进军里约,非常有希望再次站上领奖台。

1.看到这段笔者大吃一惊!不知为何作者和亲日记者应虹霞此前发文表达的观点如此一致。很多热心网友已经严谨地证明了此观点的荒谬性。我在此偷个懒,引用其部分内容加以阐述。

首先文中说宁泽涛成绩第一,实际上不具真实性,把宁泽涛接力成绩放入单项中是极其不专业的。 真实的200自排名全国前四见图。16年前四:孙杨、汪顺、商科元、钱智勇。15年全国前四:孙杨、徐琪恒、徐嘉余、纪矜杰。16年冠军赛前四:汪顺、商科元、李昀琦、邱子傲。

15,16年200自排名

其次,作者自己也说了,他的主项并非200米,训练体系不同。专业领域上100自是爆发力项目,200自是耐力项目,宁泽涛最近几年一直以100自为主项,50自为副项。加上宁泽涛在冠军赛期间,肠应激综合症复发,在这种状态下上一个里约奥运周期从未训练过的项目,也并不可能拿到奥运资格。

今年四月份冠军赛200自接力成员是冠军赛200自前四,国家队实际上已经用了200自国内最高水平的几个运动员了,他们的成绩排名世界第15名,确实已经拿到了里约比赛资格的。而之后其他国家的200自接成绩超过了中国队,而中国队又放弃参加其它比赛,所以没有获得资格。

其实没有拿到比赛资格最重要的原因是,去年喀山世锦赛预赛,中国队没有上当年成绩最好的队员,四位选手徐琪恒、何添奇、商科元、张杰,最终没进决赛,导致局面被动没有获得资格(科普:2011-2013年,我国200自接力成绩还具有夺牌实力,2014年开始这个项目就不再有竞争力,哪怕拿到奥运比赛资格,哪怕200自奥运冠军亲自上场夺牌也没有希望。)

不知道文章作者为何用所谓业内人士的观点阐述如此外行的观点,如此针对宁泽涛,而不能面对现实,苦苦纠结一个本就没有夺牌希望的项目呢?

2.更为意味深长的是,文中作者还说宁泽涛没有所谓“舍小我顾大家、弃单项拼接力”的集体主义精神。但与此同时却承认“他的顾虑和解释非常具体现实”。既然如此,为何要指责他没有“超越现实”去完成自己能力外的事情?

更何况作为一个进入国家队两年来集体项目成绩永远比个人项目优秀的军人运动员,他的集体主义精神从来都无需证明。关心中国游泳的朋友们大概不会忘记,宁泽涛在14年亚运会上4x100混合泳最后一棒的惊天逆转,最后25米拼死憋气的他最终力挽狂澜反超日本队,中国队时隔20年重新从日本队手中夺回此项目的金牌。当时他的单棒成绩为46″91,加上反应时也远远快于他此次比赛的100自单项成绩(47″70)。同样,两年后的里约奥运会上,即使失掉八斤肌肉身体状态不尽人意,宁泽涛的混接成绩也比个人项目好(个人100自半决赛:48″37,混接:47″95, 反应时0.32)

有人可以对他领奖台上严正肃穆的军礼,凝望国旗的泪光,比赛时“没有战术只有死拼”的决心不以为然,但数据不会说谎。

3.文中甚至还说,

很多人认为宁泽涛在100米自由泳半决赛中游出了世界第二好成绩,状态不错,如果他在战略上休战单项,可能就不会发烧,……

笔者不禁想问:很多人是谁?他居然有预知宁泽涛是否会发烧的能力?会比宁泽涛的队医教练甚至他自己更了解他?

对于没有发生的另一种可能妄加猜测,不但没有意义,还有混淆视听,哗众取宠之嫌。

总之,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体现在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宁是否有集体精神,用心的人自会明白。因为一个根据现实做出的决定,作者便罔顾事实,给宁泽涛扣上“没有集体精神”的罪名,是否太过主观和偏颇?至于“因弃权导致国家失去资格 更是无稽之谈。虽然作者很看好他的实力,可是这么大的一个锅,确实轮不到他背。

质疑四:迷信外教,和中国教练关系不好

作者所说的 纪录片说法:在世界锦标赛夺冠后,宁传递给外界的印象是外教布朗起了主要作用。而在此后的训练和比赛中,他也是对布朗言听计从,并有意无意开始忽略带了自己多年的教练叶瑾。

首先,纪录片客观的拍摄下了宁泽涛在澳洲的训练,记者对于外教和中国教练都进行了采访,立场客观。对于以上说法只字未提不知原文中所谓纪录片说法摘自何处?似乎改为作者说法更为合适。关于作者这个没有纪录片和相关事实为支撑、苍白无力的说法,有署名有采访的新闻报道显然更接近真相。

关于外训作者写到: 很多人认为,如果宁泽涛一直留在澳大利亚训练,直接去里约奥运会的话,成绩也许会更好。但事实却是,正是布朗的高强度训练加剧了宁泽涛的肠胃问题频发,导致了他在出国训练后的身体越来越脆弱……

又见“很多人作者口中的“事实”显然和报道中的说法矛盾。叶瑾教练曾多次说过,宁泽涛属于瘦弱型选手,职业生涯里一直伤病不断,作者既不是宁泽涛队医也不是医务工作者,将复杂的肠易激综合征归咎于短短几周的训练,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布朗教练亲自在采访中证实:过去2个月,(冠军赛之后的5月和6月) 宁泽涛出现呕吐的次数明显减少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健康,应付高强度训练的能力越来越强。(采访链接:外教力证宁泽涛外训效果明显 奥运本有望创佳绩)

2.为证明宁泽涛迷信外教,我们的作者还提到了一个细节,“布朗过生日他庆祝,但叶瑾过生日他理都不理。”笔者不禁要问,什么叫外教过生日“”庆祝?难道外教不是老师不值得他感谢吗?更何况所谓的庆祝只是一篇简单的微博。什么又叫叶瑾教练过生日理都不理?那么去年四月叶教练过生日时,宁泽涛亲笔写下的生日卡片和精心挑选的花束算什么?若不是某记者记录了这一细节,多少人会因为作者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将宁的“不知感恩”信以为真?

恩师生日送祝福

3.关于功劳,宁泽涛说过,叶瑾教练的训练给他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他得以顶住高强度的比赛便归功于此。同时布朗教练的激励方法给了他很多信心。二者本就缺一不可,可作者偏要将其置于对立面,扣“崇洋媚外”的帽子。宁泽涛从未质疑过叶瑾教练对他付出的心血,不知作者花费一大段长篇累牍地叙述叶练的辛劳,是想用恩师的劳苦功高来佐证他的话吗?

作者不顾当事人态度,无端揣测和挑拨宁泽涛与叶练的关系,到底意欲何为?

13年全运会报道

2015喀山世锦赛叶练谈及宁泽涛

总之,笔者认为这一段作者跑题了,未从纪录片出发阐述论点,非但未证明宁泽涛说谎,反倒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证明了作者自己说谎。

质疑五:“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退役不游了?

文章中说:作为一个慎重的人生选项,宁泽涛当初选择了游泳,选择当军人。对于游泳事业而言,他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当然,他同样有权利选择放弃游泳,离开部队,目前他正在办理转业手续。 据说,他从里约归来后,再也没有下过水。

1.什么是转业?

看了这段话,笔者觉得作者似乎没明白转业究竟是什么意思。在此友情科普: 转业,指中国人民解放军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的军官和城镇户口的士兵退出现役,分配到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等单位,参加工作或参加生产的活动。(自:百度百科)

所以,转业只是退出现役——部队现役,而不是作为运动员的“退役”。也就是说,宁泽涛作为双籍运动员,极有可能由海军队回归河南队,而并非结束游泳的职业生涯。

2.为什么宁泽涛未训练、不参加本次亚锦赛?

第一,宁泽涛本人亲口表示:“最近在养身体,为迎接以后更艰巨的任务做准备。之前积累的伤和病一直没有时间检查,首先做了一个全面检查……”

第二,据央视《体育人间》导演梁迈实名透露(请自行体会“实名透露”和“据知情人士爆料”的区别),宁泽涛在此期间也正在办理海军队转业手续,有望回归河南队出站明年全运会再次证明自己。

3.还游吗?

宁泽涛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我游,肯定游,还能游。”

近日他还用微博告诉大家:“生命短暂,没有时间留给遗憾,若不是终点,我会一直微笑向前!

I don't say goodbye, I saysee you soon! ”

总结:宁泽涛多次表示还会游下去,目前正处于休养身体和办理转业手续的阶段。不知作者如此期盼他退役,意欲为何?

另外,笔者认为此部分作者将跑题进行了下去。他游与不游,和文章的“说谎”论点有何关系

结语:

通读全篇,相信不只是笔者,各位读者一时间也觉得语塞。究竟为何,此作者会底气十足的、站在知情人士的立场上胡编乱造误导大众?究竟为何,这样漏洞百出,将断章取义混淆概念进行到底的文章会被各大网站转载?这篇文章的B面又是什么?

究竟是谁在说谎?

看完本文及下面这篇文章,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答案。

文章链接:部分媒体被官本位利益集团操控已定性?

真相原本离我们不远,只不过有心之人在无形中,用假象悄悄遮住了我们探寻的眼。

最后以一位记者说过的一句话结束此文:

记者。记着! 在路上,有方向,有立场。有态度,有良心。

请问这位柳作者,

你做到了吗?

附《宁泽涛在说谎?揭秘藏在这部央视纪录片背后的B面》全文:

运动员与体制之间的博弈,尤其是体育明星,往往会在最大限度内博得同情分。远离漩涡许久的宁泽涛,就充当了这一角色——在央视近日推出的一档《转折点》纪录片节目中,他被塑造成了继王治郅、田亮、彭帅、李娜之后的反体制先锋,那句酣畅淋漓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金句,也被粉丝认为是血性男儿的标签。端的是饮马江湖,快意恩仇,如此国民老公,夫复何求。

但仔细回味,该纪录片并没有涉及奥运会前宁泽涛风波的一些核心细节,诸如广告代言冲突、罢练甚至退赛等,而是只将落脚点放在了宁泽涛被放逐之后的孤寂,无奈。

他和游泳中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如此吊诡的结果,节目却没有挖掘其原因。人们很容易得出的逻辑是:宁泽涛准备冲击奥运会奖牌,但官方百般阻挠和迫害,海外训练提前结束、穿小鞋,主管教练缺位……导致他体重下降、状态下滑,奥运会成绩不理想……

但任何事情都有因和果,正反面,宁泽涛单方面的讲述,只能是事件的一个角度,唯有更多的补充游泳中心以及游泳队等信息,也就是B面,方能完整呈现宁泽涛事件的全部真相。

疑问一:被提前中止的海外集训?

纪录片说法:海外集训效果好到爆,完全有能力冲击奥运会奖牌,然而相关方面中止了训练日程,要求宁及其团队必须6月19日提前回国。

B面:事实上,出国训练各组安排不一致,就好像职员在单位递交请出差休假申请一样,提前告知出发和返回时间,并需要准时上班一样。出国训练也是如此,各个教练组根据自己的训练部署,申请出国训练的出发和返回时间都不同。

宁泽涛所在的海军组原计划就是6月19日回国,教练一度希望推迟几天回国,并递交了延长外训时间的申请,但国家队没有同意。于是,全组如期返回。

同样是在澳洲训练的叶诗文、徐嘉余、傅园慧组因为出国训练的出发时间比宁泽涛晚,都是按照教练的训练计划,如期回国。孙杨由于脚第二次骨折,为了减免旅途奔波,也是提前递交了在美国训练、并从美国飞到巴西的训练申请,获得批准后成行。

结论:没有厚此薄彼,临时或者意外中断宁泽涛的国外训练之说。

疑问二:搬离公寓,消磁的饭卡?

纪录片说法:6月份回国后,随后在总局训练局的饭卡被消磁,只能借其他选手的饭卡吃饭,并被勒令三天之内从宿舍搬出。

B面:国家队在6月19日宁泽涛回国前,给海军队发过文件,并且传达给了宁泽涛,让他从墨尔本直飞回到上海训练,等待处理意见,此前国家队还是给他机会了,让他说明情况,但是他没有,宁泽涛也没有听从文件的要求,自己坚持回到北京。他当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实际上他此时已基本无缘里约奥运阵容。

结论:不在册的人员原则上不能入住公寓,所以公寓管理员按照接到的通知,因此不让他居住,要求他三天搬离,这应该是针对没有奥运任务的运动员,并非只针对宁一个人。实际上,宁泽涛最终没有搬走。

饭卡消磁,可能是基于他不在国家队备战奥运名单的原因,也可能是卡片的问题。据说也有运动员没有奥运任务,依然住在公寓,使用饭卡吃饭,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疑问三:“荒谬”的接力?

纪录片说法:游泳中心要他作为4X200米自由泳接力成员冲击奥运会资格一事,这样的要求是“荒谬”的。这纪录片中此事没有表达清楚,容易给外界误解:难道游泳中心是要剥夺他的100米自由泳比赛资格,改练200米自由泳?

B面:作为200米自由泳主力的孙杨因为年初脚意外受伤骨折,无法参加佛山全国冠军赛,但国家队需要争取该接力项目的里约奥运参赛资格,实现中国游泳满额参赛的历史最好表现,因此需要由当时国内成绩最好的4位200米自由泳好手冲击这项任务。根据宁泽涛这2015年10月世界军人运动会游出的200米自由泳接力成绩,他是当时除了孙杨以外的国内头号水平。国家队希望宁泽涛与其他三位队员组成临时接力队,只要拿下资格,到了里约奥运会时,再由孙杨和其他状态好的选手顶上。该项目在伦敦奥运会时曾经收获历史性的铜牌。只要能够进军里约,非常有希望再次站上领奖台。

业内专业人士认为国家队的这个要求并不荒谬,也不算过分,不是让他更换主项,只是需要他在佛山比赛暂时放弃单项100米自由泳,为中国男子接力出一份力。他的单项已经获得奥运资格,是否在佛山比赛,游出什么成绩并不重要,接力更需要他。

然而事实是,首先,宁泽涛的身体状况不佳,100米自由泳半决赛后发烧呕吐导致弃权第二天的决赛;其次,他的主项并非200米,训练体系不同,第三,最主要的是,他当时的训练能力不足以顶下200米——因为自从世锦赛夺冠后,他就没有怎么系统训练过,仅有的训练储备就是今年2月中到3月下旬去澳大利亚训练的那么5-6周的时间,他担心“会给队友扯后腿”不无道理。

宁泽涛的顾虑和解释非常具体现实,但是没有实现国家队的愿望,没有拿出“舍小我顾大家、弃单项拼接力”的集体主义精神。很多人认为宁泽涛在100米自由泳半决赛中游出了世界第二好成绩,状态不错,如果他在战略上休战单项,可能就不会发烧,或者即使发烧也是为了集体的荣誉贡献力量,实现中国游泳队满额参赛的梦想。

但这只是假设,按照宁泽涛的训练能力和身体状况,同样有可能即使他出战接力,也依然无缘里约,如果他游出的成绩差怎么办?!后果会怎样?毕竟他的主项、训练储备、专项能力和身体状况都不在最佳。

最终男子接力队以0.2秒的差距,仅差一位,排名第17无缘里约,中国游泳队期待首次奥运会全项目参赛、蝉联该项目铜牌的希望就此落空。日本队在里约获得了这个项目的铜牌。

疑问四: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纪录片说法:在世界锦标赛夺冠后,宁传递给外界的印象是外教布朗起了主要作用。而在此后的训练和比赛中,他也是对布朗言听计从,并有意无意开始忽略带了自己多年的教练叶瑾。

B面:一个很简单的细节是,布朗过生日他都庆祝,但叶瑾过生日他理都不理。和中国众多的教练群体一样,名帅叶瑾一手缔造了宁泽涛的奇迹,长达8年的指导,把一个“容易受伤”的无名小子力推成为世界冠军。

但中国体育界应了那句老话:可以共患难,但难以共富贵。在成为全民明星后,宁泽涛在公开采访中和在个人社交平台,多次感谢的是前后只教过他三次,每次训练4-6周的外籍教练布朗,为布朗的生日而发表感言,不可否认,布朗对于调节宁泽涛的心理自信有积极作用,但是他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真正掌控他的命脉的,是主管教练叶瑾。

最为难堪的,是宁泽涛世锦赛夺冠后和游泳中心接近一年的冷战和冲突,将部队体育系统最高级别的叶瑾教练送到了“火山口”。弟子的误解、国家队大环境的孤立,让身为中国游泳界的资深教练、海军游泳队总教练的叶瑾比弟子更为难。

她本可以一走了之,但她没有,始终以她的“中国式智慧”,一边指导训练一边在幕后,积极处理协调各方面的事情。即便是得知宁泽涛无缘奥运会名单的时刻,即便是陷入两难境地,她依然为宁泽涛布置训练计划、为他进入奥运阵容而不懈努力。她如此表示:“我很为难,领导有领导的要求。我是国家队的教练,也是海军队的教练。当国家对一个运动员有要求时,我该怎么做?是该听运动员的,还是听国家的?”

这就是她,对于队员始终不抛弃不放弃的教练。在宁泽涛最风光的时候,在聚光灯前总是很少能看到她的身影;而在宁泽涛最困境的时候,她始终陪伴;在她自己出现伤病,单独带宁泽涛训练时意外摔倒,头部缝针4、5针,整晚整晚无法睡觉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带课;在确认宁泽涛入选奥运阵容后,她陪伴弟子进行赛前训练,在总局、圣保罗、里约都留下了这对相依为命的师徒背影。

可惜的是,风波后的宁泽涛身心疲惫、体重减轻4公斤,给叶瑾仅留下不到四周的训练时间,她面临的挑战更大:如何抓紧时间挽救宁泽涛,让他在里约取得相对好的成绩。所以,面对宁泽涛连续四场100米自由泳单项和接力都出了48秒5以内的成绩,最终无缘100自决赛的时候,叶瑾感到满意。

“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游出这样的成绩,我很满意,这成绩不错了,否则会更糟,洋相没有出得很离谱,”

很多人认为,如果宁泽涛一直留在澳大利亚训练,直接去里约奥运会的话,成绩也许会更好。但事实却是,正是布朗的高强度训练加剧了宁泽涛的肠胃问题频发,导致了他在出国训练后的身体越来越脆弱,无法继续承受两年前亚运会时的多场次高强度比赛,当时他还在国内踏实训练。对于宁泽涛的身体状况把控、系统训练和赛前训练等,布朗没有经验。也正是因为叶教练多次和布朗深入交流,让布朗适当调整了自己的训练计划,尽量减少对弟子负荷强度的刺激,保证了宁泽涛在里约奥运会比赛期间没有出现身体状况,得以稳定发挥。

中国游泳近年来进步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批优秀教练采用了中西合璧的训练方法,帮助更多的中国运动员成才,而不是仅仅依靠短暂出国训练的那几周。中国的金牌教练员们如果也像国外教练那样收费招生的话,同样是重金难请的抢手教练。如果中国运动员那么容易就被外教溢于言表的夸张式表扬所感动的话,就需要考虑是否迫切强大“中国自信、文化自信”的心脏了。

疑问五:此处不留爷的宣言

作为一个慎重的人生选项,宁泽涛当初选择了游泳,选择当军人。对于游泳事业而言,他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当然,他同样有权利选择放弃游泳,离开部队,目前他正在办理转业手续。据说,他从里约归来后,再也没有下过水。

脱去军装的宁泽涛可以更加自由地签约,离开了泳池也可能会让他更加开心快乐。但他需要明白,自己的颜值,是建立在无以伦比的成绩上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此处不留爷,还是像他所说的效仿菲尔普斯、北岛康介,想几年后重新回来?都是没有充分认识自己,认清项目本身的特性。

而在商业代言方面,他还需要谨慎筛选合作伙伴并切实履行合同,因为就在里约奥运会比赛期间,他还在因为装备问题和自己代言的服装赞助商361°交恶,同样是因为“利益”二字。

据业内人士透露,令宁泽涛私签广告、参加各种活动、将国家队规定和总局负责体育经纪的中体经纪公司抛之脑后不予理睬的,是一个他称之为“叔叔”的人。

正如体育界元老魏纪中所言:“商家们应该知道体育赞助和广告大多数是有排他性。明知如此还要走边缘,做隐性广告或挖墙脚,有损职业道德。中介或经纪人应该在法律和规定范围內帮助委托人提高价值,使各方受益,而不应该帮着挖墙脚、踩红线。我们在批评教育运动员的同时,对那些相关的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人也应批评教育。”

作为体育总局的官员和运动队的管理者们,更应该反思:现行的规章制度是否合法合理?是否与时俱进?为什么小队员刚进队时可以接受遵守关于商业代言的协议,明星运动员却在成名后却不愿遵守同样的规章制度?如果单独设置明星运动员商业代言协议,怎样才能够皆大欢喜?怎样才能让更多的明星愿意留下来,为国效力?

为国争光不仅仅需要靠运动员的觉悟,也不是站上领奖台那几分钟的事情,而是需要细水长流的引导,需要有能够激励人的奖励机制和科学合理人性化的规章制度。

0